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2009-0502-Snakehead Fishing

2009-0502-Snakehead Fishing


早上我在靶場河邊釣野鲤的時候,右手邊筊白筍田出水口處的一小群泰國鱧魚不斷地進進出出地,我一邊要注視著漂流中的浮標,一方面又不時回過頭去觀察這群小鱧魚的動態,雖然一個早上都沒有釣到目標魚種野鲤,不過這一小群泰國鱧魚的活動模式卻讓我又著實上了寶貴的一課。

下午我趁著寶貝女兒跟Ally睡午覺的空檔,偷溜出門來到宜蘭河邊享受一下以軟蟲誘釣鱧魚的刺激感,我先從鴨母寮菜園前面的沙洲開始下竿,這處好釣場在經過那群台北生餌客的摧殘之後,現在的釣況已經是非常的悽慘。

(下圖:這處筊白筍田出水口處的一小群泰國鱧魚讓我又著實上了寶貴的一課)







在下竿釣魚的大約30分鐘的時間內,這裡的鱧魚完全都沒有來咬餌,雖然看到淺灘邊的草叢區有幾尾鱧魚受到驚嚇逃竄的情況,不過不管是對岸的草叢區或是上游的岸邊水域,完全都沒有任何鱧魚咬餌的跡象,我使用了Mann的六英吋泥鰍型Worm以及Zoom的Tab Tail Grub,結果都是沒有任何的咬況。

後來我換到下游對岸的緩流區試試看運氣,結果在接下來的四十分鐘內釣到三尾30公分級的小鱧魚,其中兩尾半途脫鉤逃逸,只上來第一尾小傢伙,我今天使用的細身軟蟲鉤太過輕軟,對於體型不夠大的小傢伙根本沒辦法順利地將鉤子打入魚唇上,我發現到在以軟蟲釣鱧魚的時候,魚鉤的種類及尺寸會關鍵性地影響到作合的確實度,同時在搭配不同種類及尺寸的軟蟲時,這種情況會更顯得複雜許多。

簡單地來說,軟蟲鉤的鉤幅(Gap)會決定性地關係到著鉤的效率,這是因為鱧魚追咬軟蟲的模式跟一般的Bass有顯著的不同,鱧魚在追咬軟蟲的時候通常不會是一大口就立刻吞下軟蟲,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先將軟蟲一口咬住,這個時候倘若鉤子的尺寸太大或者是鉤幅太寬,鱧魚在咬餌的瞬間會因為感到異樣而將到口的軟蟲吐了出來,實際的結果顯示,看起來不太容易穿透出軟蟲背部的窄幅鉤,釣獲鱧魚的比率及作合確實度竟然不在寬幅鉤之下。


(下圖:唯一一尾上岸的小鱧魚是因為剛好鉤在柔軟的眼窩處)






這處緩流釣點的鱧魚大概也被操得差不多了,因此止水區域及流尾處傳統的鱧魚標點內幾乎沒有魚訊,反倒是靠近流頭區域的河心邊緣有一小群鱧魚棲息期間,誘釣的策略是將軟蟲拋到上游出的河心,然後以45度角度順流而下,在感應到河底地形變化的情況下操控軟蟲的速度及節奏,鱧魚會在靠近淺灘的邊緣展開攻擊,這是誘釣這類鱧魚的標準手法。

我在下竿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就收竿不釣了,因為要趕回家帶家人到運動公園散步,我在散步的時候打了一通電話給阿傑,從跟他的對話中得知他剛剛也有戴冬山幫的人馬來此處釣魚,只釣到一尾四十公分級的鱧魚,後來轉到宜蘭河攔河堰下方釣場才遇到比較好的咬況,有釣到幾尾超過60公分的大傢伙,顯然人為的濫補應該是靶場附近河段釣況悽慘的主要因素吧。

這個禮拜找時間回去宜蘭好好地釣一天魚吧,以上是今天下午的Snakehead Fishing心得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