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20081225-宜蘭釣魚日記

20081225-宜蘭釣魚日記



前言



今天公司剛好有休X’mas,因此我趁著這一天的假期回去宜蘭一趟,本來今天是打算去花蓮溪釣何氏棘魞,可是自從上個禮拜六在宜蘭河遇到鱧魚大咬的好釣況之後,整個禮拜我的腦海裡頭都是各種軟蟲操控技巧的想像畫面,因此臨時就決定回來宜蘭釣鱧魚。





天候、氣溫以及釣場環境分析



今天的天氣出乎意料地差,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晴朗的好天氣,沒想到過了雪隧之後才發現天氣似乎有在變差的跡象。剛下竿的上午還好,中午時分還出了一小段時間的陽光,到了下午過後整個天氣就明顯地惡劣了起來,東北風也開始冷颼颼地刮起來。



今天一路從慶和橋往上游試釣過來,先在慶和橋下方釣了大約一個小時,之後來到靶場又釣了大約一個小時,然後在中午12點左右來到鴨母寮附近釣了大約30分鐘。吃過午飯後又來到山邊的秘密釣點,最後又回到鴨母寮對岸釣了一個小時,天黑前又回到靶場釣到天色開始昏暗,總計換了6處釣點。





今日漁獲分析



今天在慶和橋下方釣到三尾鱧魚,上午在靶場菜園邊釣到一尾,鴨母寮也釣了一尾,最後在黃昏前又在靶場水門邊釣到今天的最後一尾魚獲,總計釣了六尾鱧魚,只有一尾60公分跟50公分,其餘四尾都是2斤以下的傢伙,漁獲分析綜整如下表:






























































 Item   釣場   釣獲時間  體長(cm)  釣餌種類  顏色

 1 慶和橋下

09:06

 28 Kalin Grub 3”

螢光綠

 2 慶和橋下

09:14

 33 Kalin Grub 3”

螢光綠

 3 慶和橋下

09:28

 52 Gary Yamamoto 3”

雪白色

 4 靶場菜園

11:15

 43 ZBC Tube

西瓜綠

 5 鴨母寮菜園

12:42

 60 ZBC Curly Tail Grub

西瓜綠

 6 靶場出水口

15:58

 40 ZBC Curly Tail Grub

西瓜綠






慶和橋下方釣況分析



今天這裡的鱧魚還是相當的活躍,雖然是沒有上個禮拜那樣激烈,不過剛下竿的時候還是立刻就來追餌。右手側靠近岸邊的水域是鱧魚集中的標點,我ㄧ開始使用3英吋Kalin螢光綠色Grub軟蟲搭配1號G-Lock Worm Hook,一下竿不久就被攻擊了幾次,接著立刻命中一尾不到30公分的小鱧魚。接下來又釣上來第二尾稍大一點的傢伙,不過也只有33公分左右。



(下圖:在慶和橋下方以3英吋Kalin螢光綠色Grub軟蟲釣上來的兩尾小傢伙)











後來我改用了Gary Yamamoto 3”雪白色Grub來試釣,這是第一次使用這款Grub軟蟲,沒想到沒多久就傳來輕微的咬訊,我順勢揚竿作合竟然傳來沉重的遲滯感,一開始我還以為是掛底,沒想到線的那端突然開始往水草底下暴衝,力道之大讓著實大吃一驚,還好這把9尺竿的長度跟腰力都很不錯,我趕緊將大魚拉離容易掛底的水草區,然後小心翼翼地跟這尾沉重的大魚慢慢地僵持與拉拔。由於今天使用10磅的前導線,因此我還不敢太過大意免得意外拉斷釣線,過了一會兒終於把這尾傢伙拉到水面附近,仔細一看原來是被鉤子掛到背部,難怪拉力如此猛烈。



我最後還是直接將這尾50多公分的鱧魚拉到岸上來,雪白色的軟蟲就掛在背部的鱗片上,還好這把竿子的腰身夠柔韌,才沒有拉破魚皮讓魚兒逃逸。接下來的20多分鐘再也沒有任何咬餌的跡象,其間我也換了好幾種軟蟲,包括了上個禮拜釣得不錯的Flappin及Tube,都沒有任何追咬的跡象。



(下圖:雪白色的軟蟲就掛在這尾50多公分鱧魚背部的鱗片上)







靶場菜園釣況分析



靶場菜園附近的釣況已經大不如前,加上颱風過後整個水草區完全面目全非,因此這裡的鱧魚族群數量銳減,就餌意願也不高。我今天大約是在將近11點左右才來到這處釣場,理論上已經是過了鱧魚吃餌的黃金時段,不過還好拜陽光短暫露臉的緣故,因此以Tube軟蟲在水中枯木邊緣釣上來一尾四十多公分的鱧魚。不過這也是今天上午在這處釣場唯一的漁獲,不管是下游的筊白筍田或是上游的水門邊,都沒有任何的咬況出現,我的看法應該是跟今天轉涼的天候有關。



(下圖:以Tube軟蟲在水中枯木邊緣釣上來一尾四十多公分的鱧魚)







鴨母寮菜園釣況分析



鴨母寮菜園前方的緩流是最近釣況比較穩定的釣點,不過今天下竿的時間點並不理想,除了是食慾比較低落的正中午外,天氣驟變也是不利的因素,果不其然下竿之後都沒有任何比較明顯的咬訊,之前很會咬的Flappin軟蟲今天竟然完全都沒有任何動靜。



我當下做了兩個關鍵性的策略修正,首先,將原本使用的1.5號鉛粒改成比較重的2.0號,一來是可以增加拋投的距離,將軟蟲拋投到更深的河心區域,並且延長軟蟲在水中停留的時間。二來則是以大的自重讓軟蟲下沉到河底,並且在晃餌的時候能夠營造出拖曳泥霧的效果。第二個策略則是改用較為安靜的Grub軟蟲取代活潑的Flappin軟蟲,藉著在河底靜悄悄穿梭的Grub軟蟲吸引因為活動力大減而蟄伏在底部的鱧魚前來咬餌。



沒想到這樣的策略竟然立刻就見效,第一竿才下水沒多久,當釣組緩慢地牽引到接近岸際的時候,突然間釣線一緊,我還以為是鉛粒太重而掛底,沒想到釣線那頭重重地扭動掙扎了幾下,竟然是一尾相當壯碩的大鱧魚上勾了。還好可能是因為天氣寒冷的緣故,這尾六十公分級的鱧魚掙扎的力道沒有夏天高水溫時期那般驚人,加上這把Cuttlefish竿實在是夠柔韌,僅僅靠著纖細的10磅線就將這尾鱧魚拉過了淺灘直接提上岸來。



接下來的大約20多分鐘都沒有任何其他的魚訊,因此我最後決定先去解決午餐問題,下午再找地方繼續奮戰。



(下圖:這尾六十公分級的鱧魚掙扎的力道並沒有夏天高水溫時期那般驚人)







山邊釣場釣況分析



吃完午餐之後我來到上游山邊的這處隱密釣場,這處山邊釣場的鱧魚族群數量相當的驚人,但是我似乎都還沒能夠摸清楚這些鱧魚的脾氣,因此幾次下來的成績都不理想,今天剛下竿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下游面的草叢邊有進進出出的鱧魚,一開始以3英吋的螢光綠色Grub擬餌,第一竿就被輕輕地啄了一下,不過幾乎沒有揚竿作合的機會。自此以後大約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頭,這裡的鱧魚就沒有任何咬訊發生,我試了各種型態的軟蟲都徒勞無功,只好決定收竿轉換釣場。



這處釣場裡頭的鱧魚似乎很容易受到驚嚇,此外底下的障礙物非常的多,我在一個小時裡頭就連續損失了四組釣組,掛底機率實在是非常的驚人。下次要找比較理想的時段來這裡試看看運氣。





鴨母寮菜園對岸釣況分析



我緊接著來到鴨母寮菜園下游的對岸,一處水深不到一呎半的緩流淺灘來試運氣,這是第一次來這處釣場釣魚,因此對於底下的狀況及鱧魚標點出沒的標點都還很陌生。我在這裡大概試了一個多小時,在下游面來了三次咬訊,不過都很輕微,因此連揚竿的機會都沒有。不過天氣好的時候這處釣場的狀況應該會很理想,再找時間來這裡試看看。



在這處釣場有來追咬的依舊是Grub軟蟲,其他軟蟲幾乎沒有任何的效用。我所採用的手法是將釣組遠拋到靠近對岸的流心地帶,然後緩慢地收線牽引Grub軟蟲在泥底穿梭,這是今天相當有效用的晃餌策略。另外附帶一提的是我ㄧ開始在這裡使用的鉤子尺寸太大,因此在軟蟲泳型及作合的角度上並不理想,軟蟲鉤尺寸型式與軟蟲種類搭配顯然是相當關鍵的問題。





(下圖:這尾鱧魚在釣組剛落水就馬上一口咬住軟蟲,我連揚竿作合的動作都免了。)







靶場水門釣況分析



我在傍晚四點鐘左右來到靶場水門上方的這處釣場來垂釣,這處釣場之前因為被茂盛的水生植物完全覆蓋住,因此之前每次經過都沒有下竿的機會。我一開始將掛著ZBC 西瓜綠色Curly Tail Grub丟到河中央的淺灘上,竟然釣組剛落水就馬上被一尾大約兩斤左右的鱧魚一口咬住,我還沒會意過來的時候竿先就已經自己凹了下去,就這樣莫名奇妙地釣上來今天最後一尾鱧魚。隨著天色慢慢地昏暗下來,河邊的氣溫也逐漸地降低了,在這之後我就沒有再感受到任何鱧魚咬餌的動靜。



一整天的釣遊下來有下列幾點心得可以討論說明:



1. 9尺竿的優點



今天全程使用這把9呎長Cuttlefish軟絲竿釣軟蟲,實際的表現證明了這把竿的彈性、配重、竿先細膩度、操作性等,都是目前為止最理想的一把竿子,過一陣子或許可以考慮多買一把起來備用。



(下圖:這把9呎長Cuttlefish軟絲竿是目前為止綜合性能最理想的一把竿子)







2. 10磅碳纖線的表現



今天全程都使用纖細的10磅Vanish碳纖線來釣魚,有以下幾點優點可以歸納說明:



第一, 這種磅數的釣線似乎是最平衡的選擇,強度、纖細度、敏銳性以及操作性都是相當理想。

第二, 冬季低水溫時期的鱧魚暴衝能力並不強,因此面對體型在60公分以下的鱧魚似乎還游刃有餘。

第三, 這個季節宜蘭河邊沒有茂盛的水生植物,枯水期的水量也比夏天少了一大半,因此使用這種磅數的釣線似乎不必過分擔心摩耗的問題。

第四, 9呎長竿的腰身調性可以提供更好的緩衝能力,因此可以使用比其他短竿更細的釣線。就這把竿與7.6呎Driver相比,至少可以少掉一個以上釣線磅數。





(下圖:在低水溫時期,泳型自然、緩慢游動的Grub軟蟲就會有比較高的就餌意願)





3. 低水溫時期軟蟲的選擇



今天在軟蟲的選擇上得到了相當寶貴的經驗與感想,簡單地來說,在鱧魚活動力旺盛的高水溫時期,應該多採用泳型活潑、誘惑力強的擬餌,像是Flappin及Tube軟蟲。相反地,當鱧魚的活動力大幅減低,就餌意願不強的時候,則泳型自然、緩慢游動的Grub軟蟲就會有比較高的就餌意願。





4. 低水溫時期晃餌策略及釣組設計



在低水溫時期的晃餌策略上,應該配合Grub軟蟲採取緩慢、輕巧的手法,適度延長Grub軟蟲貼近池底的時間,吸引活動力大減的鱧魚有充裕的時間靠近試探。在釣組的設計上,採用Carolina Rig應該還是正確的作法,鉛粒的重量可以適度地增加0.5~1個號數,以增加遠投的距離及在池底穿梭逗留的時間,又可以減少重覆拋投的次數,這似乎是一個相當有建設性的建議作法。



另外,鉛粒下方的子線長度也要延長一些,可以讓Grub的泳型更加自然生動一些,鱧魚咬餌時候的遲滯感也會大幅地降低,這對提高著鉤率很有幫助,這幾次的實際試驗發現到30~50公分的長度效果不錯。



同時鉛粒自由滑動的空間也要大幅增加,最近我都使用多達60公分以上的自由滑動距離,同樣也有降低就餌時候戒心的效果。事實上,今天在鴨母寮所釣到的那尾兩公斤級大鱧魚就是採用這樣的思維來設計及操控釣組,證明是正確有效的作法。





(下圖:第一竿釣獲鱧魚的機率很高,在選擇擬餌種類及搭配的鉤子尺寸時,要非常謹慎地思考與斟酌)







5. 第一竿的重要性



釣鱧魚的前三竿中魚的機率出奇地高,因此一開始在選擇擬餌種類及搭配的鉤子尺寸時,要非常謹慎地思考與斟酌。以今天在慶和橋下方下竿的實際情況來看,三尾鱧魚都是在下竿的前面20分鐘內所釣到的。而我使用的小尺寸Grub及搭配的釣組也的確是相當正確的作法,以下是幾個必須留意到的細節:



第一, 一開始可以考慮使用尺吋稍微小一號的軟蟲,3英吋的Grub是不錯的選擇

第二, 搭配的鉤子種類及尺寸要特別留意,掛餌的方式也要慎重一些,在比較沒有掛底顧慮的釣場,可以考慮讓鉤尖完全穿透出來,增加第一竿順利命中的機率

第三, 一開始下竿的釣組可以輕量一些,避免重複拋竿驚嚇到還沒有產生戒心的魚群

第四, 第一竿通常是試驗新型軟蟲的好時機





6. 東北風及低溫的影響



這兩年的經驗發現到宜蘭河的鱧魚即使是在低溫寒流時期,也不會完全停止咬餌的行為。不過通常在氣溫轉變的頭一天,鱧魚停止吃餌的現象會非常的明顯,特別是剛刮起強盛的東北季風時,幾乎可以確定鱧魚的釣況會非常的冷清。



經過連續幾天寒流之後乍然出現陽光的天氣,通常會讓鱧魚的活力起死回生,這些時期鱧魚群似乎有集中落棲的情況,因此釣點跟咬餌的時機都非常地集中,不會出現到處都有魚群或是整天都咬餌的情況。一個釣點釣上個1~2尾魚之後就可以轉移到下一個標點內,通常不會有連續咬餌的情況發生,因此掌握到第一次咬餌的時機來作合很重要。



以上今天在宜蘭河釣鱧魚的心得筆記。







20081220-宜蘭釣魚日記

20081220-宜蘭釣魚日記

前言

經過上個禮拜六下午短暫的交手之後,不知覺間我又激起了玩軟蟲的熱情,本來是打算這個禮拜再去花蓮溪一趟,卻還是在星期五午夜前兼程趕回宜蘭家裡。隔天清晨天一亮,我就直接來到宜蘭河邊釣魚,一直到中午回去吃飯休息了兩個小時,然後從14:30繼續奮戰到天色完全黑暗。在這大約8個小時的釣魚當中,我成功地釣上來9尾鱧魚,雖然未能達成自己原先設定的10~15尾目標,但是卻也是平日少見的好成績。

在這一整天的密集的釣魚當中,我領略到不少關於操作軟蟲擬餌以及鱧魚習性方面的心得,我在回到台北之後的這幾天裡頭不斷地在心理咀嚼思索,因此花了一些心力仔細地寫成紀錄,作為以後改進觀念、技巧及裝備的參考。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20081213-釣魚日記

20081213-釣魚日記



這個週末為了寶貝女兒的週歲生日,星期六早上我帶著全家回宜蘭一趟,在下午兩點左右我跟老婆大人請了兩個小時的散步假,來到宜蘭河邊來釣釣鱧魚過過癮。一開始我原本打算到中山橋上方的超大鱧魚釣場下竿,沒想到來到河邊一看,整個釣場型態經過颱風的摧殘之後竟然完全改觀,更糟糕的是河水竟然還是完全地渾濁,看來應該是上游有施工的廢水造成的吧,於是我回頭開車往上游鴨母寮菜園附近的河段前進,還好這裡的河水雖然很淺,可是至少是可以下竿的清澈狀態。



我在菜園邊緣的河岸邊開始下竿,今天出門前臨時起意帶著之前跟松山釣魚人釣具店買的那把9呎軟絲竿,以及很久都沒出來露臉的Abu C104捲線器出來釣魚。之前常用的Okuma水舞捲線器上週賣掉了,最近一直在尋訪Abu幾款新捲線器以及Okuma的Salina,在找到新的捲線器之前,還是把這款好用順手的C104拿出來見見陽光吧。



C104搭配的應該是10磅的Spider編織線,前導線用12磅的Vanish碳纖線,這大概就是我釣鱧魚的標準配備。一開始使用Carolina釣組搭配1.5號圓形中通鉛,中通鉛與鉤子保持大約30~40公分的長度,中通鉛的活動段大約有40~50公分,這種配置方式是最近自己比較習慣的設計,這是為了有效應付河裡頭日益刁嘴的鱧魚群。軟蟲鉤採用窄鉤幅的OShaughnessy軟蟲鉤,我最近發現這種窄鉤幅的鉤子釣鱧魚很管用,配合Florida Rig的掛軟蟲手法,釣獲鱧魚的比率很高,完全不輸給寬鉤幅的G-Lock軟蟲鉤。



(下圖:這尾Gambler Fllapin系列紫色軟蟲一下水就被猛烈攻擊,鱧魚愛死了這款軟蟲)









軟蟲則採用Gambler Fllapin系列紫色軟蟲,這款外觀及泳型都很奇特的軟蟲在台灣幾乎看不到,可是對於宜蘭河裡頭鱧魚的吸引力實在是讓我感到非常的訝異。今天出門前剛好把補充包裡頭剩下來的一尾拿出來用看看,結果沒想到第一竿就命中一尾重兩斤半,長度超過50公分的良型鱧魚。



我在菜園邊的河岸邊將軟蟲拋到對岸的河心邊緣,然後以著極為輕巧的動作牽引這尾軟蟲往岸邊淺灘移動,沒想到才牽引兩下,竿先就傳來一陣輕微但是清楚的抖動,我稍微放低竿先讓釣線保持微微鬆弛,結果水面上方的懸垂母線立刻抽緊了一下,我當下立刻大力揚竿作合,前方的淺灘立刻揚起一陣水花,這尾鱧魚竟然橫衝直撞地硬是把我9呎竿拉倒了幾次,C104還唧唧地出了幾次線,讓我花了一點功夫才將這尾魚給拉上岸來。



這幾天的天氣都還算晴朗溫暖,雖然剛下竿的時候天氣已經轉為陰天,偶爾又飄了幾滴小雨,可是河裡頭鱧魚的活力絲毫沒有減退的跡象,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時間裡頭標點裡頭的鱧魚頻頻來追餌,河底不時可以看到鱧魚追餌所揚起的氣泡泥霧,期間我還釣到一尾力道頗為驚人的傢伙,不過在掙扎的半途被脫鉤逃逸,後來又釣到一尾不到一斤的小鱧魚,結果在躍岀水面洗鰓的時候也不慎脫鉤,最後終於在收竿前釣到第二尾稍微小一點,大約也是兩斤級的鱧魚。從14:30下竿到15:45收竿為止,這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頭大約來咬了十餘次,揚竿命中了四次,只拉上來兩尾兩斤級鱧魚,釣況還是算是相當的熱絡。



雖然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沒有回宜蘭釣鱧魚,但是還是有一些值得紀錄與思考的心得收穫,簡單地敘述如下



1. 今天使用9呎軟絲竿來操作軟蟲,竟然沒有感覺到笨重及難以施展,這的確是有點奇怪的事,之前剛買這把竿的時候覺得使用起來並不順手,可是今天卻感覺極為輕巧好操作。而更令我感覺到意外的是這種長竿的作合速度及準確度其實是不在7.6呎Driver之下,而且竿子的彈性及腰力極佳,搏魚及操控都相當的輕鬆,看來我得重新思考長竿操作軟蟲的可行性。



2. 長竿子的第二個優點是掛底率會明顯降低,那是因為竿子的操作高度比短竿子高,因此鉛粒掛底時候的脫困角度也比較理想,比較不會像短竿子沒有辦法以竿子的角度來脫困,這是意外發現的長竿子優點。



(下圖:今天的淺河灘釣場示意圖)









3. 最近我在操作軟蟲的節奏與手法上頭,慢慢有朝向細膩緩慢的節奏發展,因此長竿子的操控角度反而成為一種優點,簡單地來說,利用竿先輕巧的動作來營造軟蟲的生動擬態,以吸引敏感的鱧魚前來咬餌,在這方面,長竿子其實有不同於短竿的優點。



4. 此外,低轉速比(4.8:1)的C104捲線器在操作緩慢節奏的軟蟲動作上,也有輕巧好操作的優點,甚至於比更輕量的C102(轉速比5.1:1)更好操作,難怪每次拿C104出來釣軟蟲成績都會相當的理想。看來我明年度的捲線器增購計畫應該可以考慮多買一顆經濟實惠的C104。



5. 我今天大概使用了3~4種的軟蟲,其中Gambler Fllapin系列軟蟲用了紫色跟翠綠色兩種,兩尾都有來熱烈追咬,紫色那尾釣上來第一尾鱧魚,翠綠色那尾則是被脫鉤而去的那尾大鱧魚咬到稀爛,顯然這種軟蟲也是釣鱧魚必備的Killer Worm。此外,收竿前那尾鱧魚是咬最好用的ZBC Curly Tail Grub南瓜色軟蟲,這款軟蟲幾乎是沒有不咬的情況。倒是Mann的 Hardnose泥鰍軟蟲沒有動靜,這款軟蟲的表現並不是十分穩定,可能要多嘗試幾次。



(下圖:第二尾鱧魚則是咬上最好用的ZBC Curly Tail Grub南瓜色軟蟲)





6. 操作軟蟲的手法還是以緩慢輕巧為基本原則,釣鱧魚的有效率做法就是拋投及收線的次數要盡量地減少,越多的拋投越容易讓鱧魚產生戒心,因此合理的做法就是盡可能減慢軟蟲游動的速度與節奏,有時候甚至於完全讓軟蟲停止在河底保持不動一段時間,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7. 搭配1.5號圓形中通鉛的Carolina釣組還是相當的管用,不過中通鉛與鉤子之間的距離可以使用長一些,可以讓軟蟲的泳型更自然生動一些,我最近都是使用至少大約30~40公分的長度,中通鉛的活動段則大約有40~50公分以上,這種配置方式可以完全減低鱧魚試探性啄餌食的遲滯感,並且可以讓鱧魚有充分的餘線可以放心咬住軟蟲而上鉤。



8. 從減低鱧魚試探性啄餌食的遲滯感這個角度來思考,是不是可以採用材質更柔軟的尼龍線來取代硬質地的碳纖線,或許可以大大提高釣獲率也說不一定。事實上鱧魚標點裡頭的水流影響及深度都不若釣何氏棘魞那樣顯著,因此前導線應該可以考慮採用柔軟的尼龍線,目前來看似乎是Trilene XL系列是比較合適的選擇,下一趟回宜蘭的時候去河邊試釣看看。



以上是今天在宜蘭河邊短暫釣鱧魚的心得筆記。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20081101-淡水黑鯛日記

20081101-淡水黑鯛日記


1. 今天的天氣、潮水、潮差

農曆10月4日,天氣晴朗,小潮水,潮位及潮差如下表:


 時間


 潮別


  潮位


 00:04


 滿潮


 0.987


 06:23


 乾潮


 -1.493


 12:53


 滿潮


 1.237


 19:02


 乾潮


  -0.783


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Leader

Leader



What is Leader?



什麼是前導線(Leader)?在西式釣法的釣組設計當中,在母線(Main Line)與釣餌之間通常還會在接上一段所謂的前導線,這段釣線存在的功能包括了降低魚類的戒心、抵抗摩損及割裂、以及吸收衝擊並提供緩衝的效果等等。除此之外,在更細膩的操作層面上,還包括了解決水流、空氣溼度以及風力的影響等等,這些因素及影響分別簡述如下:





降低魚類的戒心



前導線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避免魚類發現釣線的存在,減低就餌時候的戒心。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應用在Fly Fishing的場合,在幫助拋甩的重量線前端綁上一段尼龍材質的前導線,然後毛鉤再繫在這段前導線的前端,其基本的用意就是在減少魚類的戒心。這種功能的應用在其他的釣魚活動中也很常見,除了各種的擬餌釣法之外,浮游磯釣所使用的長子線也可以視為類似應用的例子。





抵抗摩損及割裂



前導線第二個主要的功能是為了避免在搏魚的過程中遭受外物磨損、割裂的情形,一般來說,擬餌釣所使用的拋投母線號數與線徑都不會太粗,除了能夠拋投順暢、追求良好的操控性及最大拋投距離外,也希望以細線徑母線來減少風力及懸垂效應的影響,讓魚訊的傳遞能夠更快速且鮮明。只是這種線徑的母線如果直接繫在擬餌上頭,在一些環境惡劣、容易掛底或是糾纏到障礙物的釣場裡,發生意外斷裂的機率其實是很高。因此,合理的作法就是在前端加上一段適當長度的大磅數前導線,來提供足夠的磨損強度。



此外,某些釣遊魚種有著極為堅硬銳利的腮蓋骨板,在洗腮或是掙扎過程中會有意外割裂釣線的風險,因此也會加上一段大磅數的前導線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像是北美地區釣加勒比海大海鰱(Tarpon)的釣友,通常會使用高達100磅左右的尼龍線來避免發生釣線被大海鰱銳利的腮蓋邊緣割斷的情況。





吸收衝擊提供緩衝的效果



前導線的第三種功能是吸收衝擊及緩衝力道的效果,這種情況在使用幾乎沒有任何伸縮率的PE編織線作為母線的情況下特別重要。雖然PE線有強度高、線徑細以及伸縮率極低的優點,但是這些優點在面對大魚暴衝或是使用纖細釣具來釣魚的時候,有時反而會變成意外拉斷釣線或是釣竿的元兇。因此,在PE線前端繫上一條伸縮性佳的尼龍材質前導線,可以提供良好的緩衝效果,減少釣線瞬間繃斷或是意外斷竿的風險。





減少水流及空氣遲滯的影響



在使用擬餌釣法的場合,有時候潮濕的空氣及水分所產生的黏滯性效應,會顯著地影響到擬餌的泳型表現及自然性,在這種情況下直接以PE母線來操作擬餌就不是一個理想的作法,應該繫上一條切水性能良好、黏滯阻力低的碳纖材質釣線,或者是表面有經過特殊處理(Coating)的單絲尼龍線。



一般來說,河水的溫度越高或者含泥砂及懸浮物質的量越高,河水對於釣線所提供的黏滯性阻力就越大,因此在操作擬餌的時候會感覺到明顯的拖泥帶水的不自然感。若是在有明顯流速(Current)效應的共同作用下,這種遲滯的效果也會更明顯。此外,北部春天時節的氣候通常相當潮濕且多雨,空氣中的溼度含量也往往高達90%以上,在這種高濕度、悶熱無風的天氣下拋投擬餌,往往會感覺到怎麼都甩不順暢的遲滯感。通常的改善作法就是繫上一條碳纖前導線,利用碳纖線較大的自重及良好的切水性能來排除空氣或是水分黏滯性的影響,可以有效減輕這種拋投不順暢的情況。



此外,在溪流裡頭使用擬餌來釣魚的時候,水流沖刷的作用通常會顯著地影響到泳層及深度的保持,PE線跟尼龍線在這方面的效應都非常的顯著,往往在湍急水流的沖刷下很快地被帶離開設定的泳層深度,或者是偏離了設定的流帶(Flow Channel)範圍。通常的改善作法都是盡量使用線徑更細的PE線或是尼龍線,藉著減少線徑與水流作用的面積來改善這種影響。另外一種可以有效的作法就是在母線前端繫上一段碳纖線前導線,藉著碳纖前導線的高比重及低切水性來減少水流的效應。





捕捉水流的效果



跟上述減少水流及空氣遲滯的影響剛好相反的情況,則是利用前導線來捕捉(Catch)水流(Current)的效應,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利用Spoon在溪流水域釣魚的時候,台灣本地最常見的就是在東部、南部溪流以Spoon釣何氏棘魞時。這種利用前導線捕捉水流效應來增加放流距離的技巧,在北美以Spoon來釣Steelhead等鳟鮭魚類的溪流釣場合很常見,一般稱之為Drift and Swing的技巧,簡單的原理就是利用前導線的水阻力及遲滯效果來帶動Spoon飄流及晃餌。





減輕風力的影響



在有明顯風力影響的天候下,使用PE編織母線來拋投輕量路亞或是Spoon,往往會遭遇到母線在半空中被風力吹偏離設定路徑的情況,拋投的距離跟準確度也會因此受到影響。一般釣友的作法也都是改用風阻力較小的細線來克服,或者是更換自重較重的大尺寸路亞及Spoon。我的作法是改用一段長度較長的碳纖前導線,基本的原理是類似毛鉤重量線的效果,利用此一長線段本身材質稍硬、比重大於PE編織母線、跟空氣分子摩擦黏滯的效應較低等等特性,在拋投的過程中有效地穿越風場的影響,來提升拋投的距離及準確度。





種類及材質



一般來說,傳統的擬餌釣都是採用尼龍線當做前導線,依據尼龍線本身的材質特性來說,吸收衝擊、提供緩衝及捕捉水流的效果最好;降低魚類的戒心方面就不如在水中幾乎完全透明的碳纖線,抵抗摩損及割裂的效果則略遜於碳纖線,至於減少水流、空氣遲滯及風力的影響方面,還是以碳纖線的表現較為優異。



基本上,在選擇前導線種類及材質時,必須要考慮到自己所要面對的釣場環境、擬餌種類以及搭配的釣法等等因素,並不必然就一定非得使用某種材質的釣線不可。以Spoon來釣何氏棘魞為例,當水流沖刷效應顯著的時候,比重大、切水性良好的碳纖線比較容易讓Spoon下沉到何氏棘魞藏身的下層水域。反之,在大範圍的淺水平瀨操作Spoon的時候,細線徑的尼龍線則有讓Spoon泳型自然、不易下沉掛底的優點。不管選擇哪一種材質的釣線來當作前導線,基本上還是因時、因地而為。





長度的取捨



材質、線徑(號數)以及長度是選擇前導線的三項考量因素,材質跟線徑方面大致上就照前述的原則來取捨,至於長度的部份則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原則來思考。首先,前導線的長度越長,吸收衝擊及提供緩衝的效果越好,因此,在面對到對象魚種體型巨大、力道驚人的情況下,則應該採用適當長度的前導線來吸收衝擊力道。然而,前導線的長度過長,提供的緩衝力道太過的話,則在魚訊的傳遞及揚竿作合的確實程度上會受到顯著的遲滯影響。



再則,以碳纖線來說,過長的碳纖前導線其實很容易造成纏線炒米粉的情況,特別是使用傳統紡車式捲線器時特別的顯著。一般來說,大多以剛好足夠應付特定情況為原則,以釣鱧魚來說,前導線的長度大概就是以能夠涵蓋磨損釣線的障礙物區域範圍就已足夠,因此大多使用5~6尺之間的長度,頂多再考慮水域深度、光照情況以及吸收衝擊的問題。在東部溪流釣何氏棘魞的時候,則以垂釣角度所必須涵蓋的釣線沉沒長度來決定,通常是以水域深度的1.5~3.0倍來決定前導線的長度,這些都是我自己個人的習慣與通則,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是否應該使用Leader?



事實上,有相當高比例的釣友並不傾向於使用任何前導線來釣魚,這種不使用前導線的情形國內外皆然。反對使用前導線釣友們所抱持的看法,通常是主張前導線與母線之間的線結容易成為整體釣組的弱點,畢竟對於大多數的釣友而言要在野地綁上一個牢靠的前導線線結,其實並不是那樣輕鬆容易的事情,況且許多強度不佳的線結往往造成釣組斷裂的窘境,因此許多人寧可直接將擬餌綁在母線上頭,也不願多花時間去綁一段前導線。



事實上,目前市面上許多釣線產品的品質及性能,也已經很難用傳統的觀點來加以分類,以降低魚類的戒心這一點來說,Berkley的PE編織線科技已經能夠做到入水之後號稱完全透明的程度,目前不少釣魚朋友都已經使用這種鈦晶火線、蜘蛛絲產品來釣擬餌,在大多數釣魚場合來說似乎也沒有必要一定非得加上一段前導線不可。



就我自己而言,我倒是還算喜歡用前導線來釣魚,除了上述的幾項理由之外,我很重視擬餌操作的細膩度與技巧的變化,也喜歡找水流及地形富變化的釣場來釣魚,前導線材質、線徑以及長度等因素的細微變化,通常就會關鍵性地影響到我釣魚的流暢性與釣獲率。



以上是我自己對於前導線使用的心得及整理的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順便也回覆了JTP你的回應留言。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Albright Special Knot

Albright Special Knot


簡介

我目前在前導線與母線之間所使用的線結方式,都是採用所謂的「Albright Special Knot」線結,這種線結在北美地區釣魚界早已相當地普遍,大家對於本種線結在強度的表現及可靠度都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我會開始使用這種線結最初是為了解決傳統電車結(Uni Knot)在線結尺寸以及衝擊強度上的缺點,因此從美國原文的釣魚書籍上頭選擇了幾種本地少見的線結方式來嘗試看看,而這個Albright Special Knot就是其中的一種。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試用之後,我發現到這種線結的確是有相當多的優點,因此成為我目前最常使用的Line-to-Line Knot的方式。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20081112-金龍湖探勘日記

20081112-金龍湖探勘日記



本來今天是計畫去花蓮溪釣何氏棘魞,來回的火車票跟公車票都已經預先買好了,結果清晨5點多我躺在床上思索了半响,還是怎麼也打不起勁來出門,於是只得趕在火車開車前跑到人潮湧擠的台北車站去退票,雪隧公車的來回票因為是網路訂票的緣故,就只能白白地浪費了兩百多塊錢。



沒出門釣魚的早上還是沒能睡太晚,在這種大家都要上班的休假日其實是有點Boring吧,我一邊享用豐盛的早餐及香濃的黑咖啡,一邊整理一堆還沒完工的浮標半成品,外頭的天氣是一會兒細雨紛飛,一會兒又是陽光偷偷地露出臉來,直到午後一點多似乎是開始好轉了起來,我心裡開始盤算著:不如找個地方釣釣魚吧。



(下圖:幾天前路過金龍湖拍的幾張照片,橋下方的草叢區有不少鱧魚進進出出)









最近一直都在市區附近巡訪可以下竿釣鱧魚的釣場,本來想去北投的五分港看看,可是臨時又想起了幾天前到汐止出差時候,順道繞到著名的金龍湖看了半天,看到拱橋下方的草堆有不少探頭探腦、進進出出的良型鱧魚,於是就這麼決定出門釣魚了。



我從市區換了一般公車到明湖國小,然後再搭一小段計程車直達湖邊,結果原本還透著陽光的天氣突然間下起雨來了,更悲慘的是原本碧綠清澈的湖水竟然變成黃濁濁的情況,看來是這幾連連續下大雨的結果吧,雖然覺得情況不怎麼妙,不過既然來了還是就下竿釣釣魚吧。



其實黃濁的湖水還是釣得到鱧魚跟Bass的,只是因為靠山邊的氣溫似乎比較低,恐怕鱧魚的活力不會太好才是。我沿著拱橋邊的湖岸邊走邊誘釣,許多非常漂亮的釣點似乎完全看不到鱧魚浮出水面換氣的跡象。我一連換了好幾種軟蟲來誘釣,結果大約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完全都沒有來咬餌的跡象。



(下圖:陰冷的黃昏似乎都沒有任何鱧魚有追咬軟蟲的意願)













儘管今天都沒有釣到任何的鱧魚,不過這個北部著名的金龍湖看起來的確是相當不錯的鱧魚釣場,湖岸邊的水生植物及壘石堤岸非常適合鱧魚及Bass躲藏;根據幾天前我來這邊觀察的結果,看到了不少鱧魚出沒的跡象,甚至於當天一位老伯還以福壽魚練餌意外地在岸邊釣到一尾小鱧魚,看來只能說是自己挑的天氣不對,再找一個好天氣過來試看看好了。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The Sneaker

The Sneaker



Sneaker這個字在英文裡頭的原意是指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人,用這個看似不甚文雅的字眼來形容Snakehead這種魚,我卻認為應該是再貼切也不過的了。



這一年多來,我持續地在宜蘭河畔與這種素以狡狤、貪婪、凶暴著稱的掠食性外來魚種鬥智對抗,這段時間裡頭我花了很多的心力觀察、紀錄,並且試圖更深入地去瞭解這種魚類的日常習性及生態;我逐漸發現到這種大家公認既粗暴又兇殘、而且面目猙獰的魚類,竟然有著極其敏感、脆弱,而且不可思議地細膩性格的一面。



我在宜蘭河釣鱧魚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採用軟蟲擬餌來作釣,從操作的技術面來說,除了水面系的Top Water擬餌、軟蛙,或者堪稱是本地鱧魚主流釣法專用的雷蛙外,基本上,軟蟲這種擬餌大多時候都是在水面以下來操作,因此我通常只能透過竿身傳遞的振動來察覺鱧魚咬餌的跡象。當水底下的鱧魚食慾不錯的時候,這種追咬軟蟲的動作一般來說都很乾淨俐落,魚訊的表現也會是相當地生動與鮮明,因此並不難掌握到合適的揚竿作合時機,甚至於有些情況下還會被突然間重重凹下的竿先給嚇了一大跳。



然而,這種鱧魚咬餌活力異常旺盛的情況總不是那麼多見,除了一些尚未有釣友造訪開發的處女地釣場之外,要不就是天候、水溫以及其他的環境因素都很恰當,才會有這種咬餌激烈的情況發生。大多數的情形下,鱧魚的咬餌意願其實都不會那樣的乾淨俐落、來者不拒。特別是在一些平日已經飽受漁撈壓力的熱門水域,鱧魚群追食軟蟲的動作會顯得異常的輕微與謹慎,往往持續奮戰了大半天,也等待不到幾個來得及揚竿反應的明顯咬訊。



(下圖:這尾六斤級的大鱧魚咬住4英吋軟蟲的瞬間,竿先只有非常輕微的抖動了一下)





在這種情形之下,我總是認為河裡頭的鱧魚大概是食慾低落的緣故,因此在持續嘗試過一段時間,並且更換了好幾種不同形式及泳型表現的軟蟲之後,大概就會決定放棄然後更換標點。然而更令人感到氣餒的是,當你在持續地努力誘釣的同時,總是可以看到一些鱧魚慢條斯理地浮出水面換氣,亦或是在岸邊水草叢的邊緣進進出出的,從這些鱧魚輕快迅速的身影來看,怎麼看都不像是活動力低落、食慾不振的模樣。



同時,我又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一些努力了大半天都沒任何鱧魚前來咬餌的標點內,常常會在自己精神鬆懈因而放慢捲線節奏的時候,或者是當軟蟲被牽引到接近灘岸邊,快要上岸出水的那一瞬間,竟然意外地發生了突然中魚的情形。原本我以為這些都是偶然發生的意外情況,可是隨著發生類似情形的次數逐漸增加,我慢慢地懷疑著,在完全沒有任何咬餌跡象發生的軟蟲後方,其實早已經悄悄地隨著一尾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Sneaker。



在今年夏末幾個颱風襲擊宜蘭之前,宜蘭河淺灘邊的河底已經累積了許多腐敗植物所產生的沼氣,因此只要稍微擾動到河底的泥土就會浮起許多細微的氣泡,而這些氣泡的存在竟讓我在無意間發現了這些Sneaker們悄悄尾隨軟蟲的證據。



幾個月前的一個夏天黃昏,我在鴨母寮附近的淺灘邊誘釣鱧魚,當天不知道是什麼緣故我刻意放慢了軟蟲游動的速度,然後,我突然察覺到前方看似平靜無波的河面上,竟然浮起了許多相當細微的氣泡痕跡。這些從河底浮起的氣泡痕跡緊緊地尾隨在軟蟲行進的軌跡後方,我原本以為是軟蟲拖行河底所引起的擾動現象,然而這處淺灘的水深其實是有接近2台尺左右,而我也很清楚當時候我所操作的軟蟲其實並未貼近河底來游動。因此,到底是誰悄悄地尾隨在軟蟲的後方,因而引起了這些不太容易察覺的細微擾動呢?



當天我還是順利釣起了幾尾鱧魚,有趣的是這些上鉤的鱧魚來吃餌的時機,其實就是在軟蟲幾乎快要牽引到自己面前的灘岸邊的時候。除了這幾次順利釣到魚的情況之外,期間還有好些次隱隱約約地察覺到似乎竿先有著不尋常輕微抖動的感覺,那種抖動感覺上很像是竿先被不知名的東西輕輕地彈了一下,到底是軟蟲不小心通過池底障礙物產生的異樣感,亦或是真的被尾隨的傢伙輕輕地追咬了一下,當時候的我其實是真的非常的好奇與不解。



(下圖:越是緩慢輕巧的晃餌節奏,上鉤鱧魚的體型越是讓人措手不及)





我當下臨時興起做了一個有趣的嘗試,我刻意地放慢捲線晃餌的速度,然後以很緩慢的節奏讓軟蟲輕巧地在水底時而緩慢游動,時而靜靜地停止在河底短暫地保持不動的狀態;結果又能夠發現到軟蟲的後方悄悄地浮起了一小串的細微氣泡,同時也都能夠清楚地感覺到竿先有著些微輕輕的抖動。



剛開始的幾次我還執著地等待可以揚竿的時機,可是這些抖動實在是太過輕微了,幾乎是很難來得及把握住短暫的抖動時機,在接連幾次放空槍失敗之後,我索性在抖動發生的時候就放低竿先讓釣線保持鬆弛的狀態,然後靜靜地讓軟蟲停止在河底完全靜止不動,結果沒幾秒鐘之後有趣的情形發生了,竿先前端原本鬆弛的那段螢光母線竟然慢慢地拉緊,然候開始緩緩地往側邊的水草叢下方移動,我在釣線開始繃緊的時候順勢揚竿作合,釣線的那端立刻傳來一陣強烈的拉力,不一會兒功夫一尾兩斤級的鱧魚被我釣上岸來。



這個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看似完全沒有動靜的軟蟲後方,其實已經悄悄地跟隨著一尾寂靜的Sneaker殺手。當天稍後我又在同一個釣點內以相同的手法釣上來一尾鱧魚以及一尾斤級的珍珠石斑,而這天黃昏宜蘭河邊的這些Sneakers給我上的這一課,著實讓我印象深刻、回味許久。



在那之後,我開始改變操作軟蟲的手法,而這些緩慢有節奏的晃餌技巧的確也讓我釣上來不少難纏的傢伙,可是宜蘭河裡略嫌汙濁的河底下到底是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其實我還是只能半猜半解地摸索與揣摩,一直到上個禮拜六清晨我到靶場附近的極淺河灘釣鱧魚,才在一處水深不及30公分的河岸邊,把整個過程看得一清二楚。



(下圖:在這處混凝土出水口前方不到30公分的淺灘處,竟然有著成群的鱧魚)





這處淺河灘剛好在一處混凝土出水口的前方,淤積的河底大約只有20公分不到的深度,當天的陽光相當的耀眼,因此我站在涵洞高處往下看去,整個淺灘河底的情況看得一清二楚。雖然河灘的水深極淺,然而大概是氣溫開始回升的緣故,因此可以看到幾尾斤級的鱧魚懶洋洋地趴在河底曬太陽取暖,我也正是因為看到了標點內有鱧魚出沒,才會決定在這種不太像是典型鱧魚釣場的標點內下竿。



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是以正常的捲線速度操作軟蟲,一次、兩次地將軟蟲拋投到河的對岸邊,然後牽引著軟蟲通過這些鱧魚群原本趴著曬太陽的地方,結果試了大半天只有讓軟蟲在河底揚起了一小陣的泥霧,除此之外,原本懶洋洋的鱧魚群竟然全部消失無蹤。



後來,我決定以更為緩慢的節奏來操作軟蟲,同時我讓當天所使用的Grub軟蟲以相當自然緩慢的姿態,慢慢地穿梭在河灘底部周邊。結果,突然間軟蟲又被啄了一下,我睜大著眼睛仔細觀察著軟蟲後方的水底,的確是完全都沒有任何的東西。又過了一會,總算是看到後面有一個很模糊的黑影,以著相當緩慢的速度尾隨在軟蟲後方大約30公分左右的地方,接著軟蟲又被啄了一下,然而我完全沒辦法看清楚到底追咬軟蟲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下圖:一處不到一個臉盆大小的筊白筍根部也是鱧魚躲藏的標點)





我重新將軟蟲拋投到相同的路徑上,然後以著相同的節奏及手法繼續操作著軟蟲,而這一次我更是全神貫注地注視著軟蟲游動軌跡後方的動態,剛開始也是沒有看到任何的動靜,然而就在軟蟲接近到涵洞的出口處附近,就剛好在我視線的正下方時,我才終於看清楚了軟蟲後方水底竟已尾隨著一尾斤級左右的小鱧魚,而就在我剛看清楚這尾鱧魚身影的瞬間,這傢伙竟然以快到無法看清的速度發動了攻擊,真的就是在軟蟲快要接近河岸邊的時候咬餌上鉤了。





當天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我全心地在這個標點內觀察鱧魚如何尾隨軟蟲,如何發動攻擊,如何改變心意放棄尾隨。這一個多小時裡頭我的確成功引誘了好幾尾鱧魚前來咬餌,並且在一處不到一個臉盆大小的筊白筍根部被狠狠地拉斷8磅的碳纖前導線。



我慢慢地才恍然大悟,鱧魚這種看似粗爆、兇殘的掠食性魚種,竟然是以著如此細膩、謹慎的耐心悄悄地尾隨著獵物,然後把握時機發動快速且致命的攻擊。



原來,這些鱧魚的確是名符其實的Sneaker!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20081115-釣魚日記

20081115-釣魚日記



今天早上我到宜蘭河靶場釣場去釣鱧魚,自從雙十節之後我就沒有回宜蘭釣過魚了,再加上這幾次颱風過後整個宜蘭河原本可以提供鱧魚躲藏的茂盛水生植物,也被颱風所帶來的洪水沖刷殆盡,因此這兩個月的鱧魚釣況其實是不怎麼理想。



我把今天的情況簡單的說明與檢討如下:



1. 今天的天氣非常的晴朗,氣溫在25度上下,我從上午的6:50左右開始釣到10點半,主要的釣點從老伯的菜園邊開始往上游釣到水門對面的緩流區,總共釣上來兩尾各為1斤半及半斤的小鱧魚。今天就餌的狀況還算良好,大約來咬不下十餘次,可是都沒有把握住作合時機。



2. 阿伯菜園正前方的2釣點今天的釣況不理想,3號釣點擇一開始以西瓜綠色的Tube軟蟲(Zoom® Soft Plastic Baits - 3-1/2'' Tube)作釣的時候來了一記強烈的魚訊,可能是魚鉤尺寸太小的緣故而失敗。緊接著以Grub(Zoom ® Tab Tail Grub)在岸邊的水草叢區域被追咬了一次,同樣也沒有順利上鉤。



3. 緊接著在4號釣點岸邊筊白筍下方被狠狠的追咬一次,也是沒有上鉤,後來我換到上方一點的位置順流拋投,讓軟蟲沿著水中植物區邊緣穿梭,終於以Pumpkin色系的Zoom ® Tab Tail Grub軟蟲拉上來第一尾約1斤半的鱧魚。



(下圖:4號釣點前方的漂浮水生植物及右手邊的岸邊筊白筍下方是鱧魚躲藏的標點)





這處標點內鱧魚的密度還是很高,我後來換上了Bass Pro Shops® XPS® Skirted Double Tail Grubs以誇張的動作及節奏誘釣,果然一下水就吸引來鱧魚的追咬,只可惜還是搭配的魚鉤尺寸不佳,結果還是被這尾鱧魚給脫逃了,這種雙尾Grub軟蟲似乎對鱧魚很有吸引效果,我幾年在下游的河灘地,曾經以一包Berkley過期的特價雙尾Grub軟蟲釣上來不少大傢伙,這次從Yamamoto及BPS買到幾款雙尾Grub軟蟲都還沒實際使用,儘管如此我對這種類型的軟蟲還是抱持著相當的信心。



(下圖:第一尾上鉤的鱧魚)





4. 再上游一點的瓜棚邊釣場鱧魚的就餌狀態就不理想,可能是因為這裡是生餌釣客喜歡下竿的地方,只有在前方水中障礙物邊緣被追咬了一次,除此之外就沒有鱧魚咬餌的跡象,雖然可以看到幾尾鱧魚浮出水面換氣,可是都對我的軟蟲毫無興趣。



我在這處標點換了好幾種軟蟲,包括了前面使用的西瓜綠色的Tube軟蟲以及雙尾Grub軟蟲,結果反而吸引了應該是珍珠石斑的魚類來咬餌,咬餌的時機都是發生在軟蟲貼近岸邊游動的時候,此外,這些魚群似乎偏好綠色系的軟蟲,白色系的軟蟲今天都沒有來追咬。



5. 接著我來到出水口淺灘地釣魚,這處水深不到1呎的淺河灘竟然是今天釣況最好的標點,前方一處小小的筊白筍樹叢邊竟然有一小群食慾頗佳的鱧魚出沒。我原本以為這些鱧魚應該不會來吃餌,沒想到竟然對我所使用的Grub軟蟲頻頻尾隨追咬,我站在出水口的混凝土堤岸邊居高臨下,整個鱧魚尾隨軟蟲追咬的過程完全看得清清楚楚的,原來看似毫無動靜的水裡頭,其實鱧魚都會悄悄地尾隨在游動中的軟蟲後方伺機而動。



我原本以為毫無動靜的軟蟲,竟然會在通過某個水底凹洞或是草叢邊的時候,突然間被試探性地追咬了一下,原來鱧魚竟然是這樣子靜悄悄、神出鬼沒的掠食者,我現在才知道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釣上鱧魚,只是自己都沒有掌握到真正的時機跟要訣。



(下圖:在這麼淺的河灘地竟然有成群的鱧魚出沒)





6. 後來我又釣上來一尾不到半斤的小鱧魚,也是來咬Pumpkin色系的Zoom ® Tab Tail Grub軟蟲,這個系列的軟蟲幾乎是宜蘭河泰國鱧魚必殺釣餌。此外,其他幾款Grub軟蟲也都有來追咬,後來還因為揚竿過大力而拉斷8磅的前導線,研判應該是一尾兩斤左右的鱧魚。



7. 我後來又花了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在這個標點內觀察鱧魚追咬軟蟲的過程,我發現泳型活潑的擺尾Grub軟蟲似乎很能吸引鱧魚的注意,牽引軟蟲的動作要緩慢而輕巧,讓軟蟲沿著障礙物邊緣的河底輕輕地游動,看似平靜無奇的標點裡頭往往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追咬發生。



(下圖:第二尾上鉤的鱧魚也是來咬Pumpkin色系的Zoom ® Tab Tail Grub軟蟲)





(下圖:前方一處小小的筊白筍樹叢邊,竟然有一小群食慾頗佳的鱧魚出沒)





8. 從今天實際的體驗來說,以軟蟲釣鱧魚的裝備可能還要再纖細一些,晃餌的動作及節奏都還要更細膩輕巧,前導線的號數應該可以使用纖細的6~8磅碳纖線,出口母線則可以使用6磅的Spider線,拋投的效率及準度表現佳,又不會減少必要的強度表現。配鉛的部份則可以考慮在減輕一點,我今天使用3顆4B咬鉛的配置方式,是能夠兼顧拋投性能、保持泳層深度以及不會驚嚇到鱧魚的理想配置。



9. 今天使用高捲線比的AQ2000MS捲線器來釣魚,基本上操作軟蟲的節奏還是會受到高捲線比的影響,應該還是要用低捲線比的捲線器比較合適。



(下圖:這款高捲線比的AQ2000MS捲線器其實並不太適合操作細膩程度要求高的軟蟲)





(下圖:今天所使用的幾款軟蟲,中間那三尾Grub是今天咬況最佳的擬餌)





10. 綜而言之,輕巧細膩的晃餌手法,以及針對尋常不起眼的標點來作釣,應該是這處釣場以軟蟲釣鱧魚的基本原則。



以上是今天在宜蘭河邊以軟蟲釣鱧魚的心得筆記,最近再找一天回去驗證自己檢討的心得與想法。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20081025-淡水黑鯛日記

20081025-淡水黑鯛日記


今天的天氣、潮水、潮差

農曆9月27日,清晨陰天,到了八點多則轉為晴朗天氣,微風,東風轉東北風,長潮,潮位及潮差如下表:

 時間   潮別  潮位
 02:08  乾潮    -0.903
 08:05  滿潮    1.067
 14:28  乾潮   -1.153
 20:36  滿潮   1.237

20081108-淡水黑鯛日記

20081108-淡水黑鯛日記


今天的天氣、潮水、潮差

農曆10月11日,陰天微雨,北風轉東北風 3~4級, 小潮水,潮位及潮差如下表:

 時間  潮別  潮位
 00:15  滿潮  -0.693
 06:12  乾潮    0.717
 12:23  滿潮   -0.963
 18:54  乾潮    1.007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活動式浮標插座DIY

活動式浮標插座DIY



在池釣及溪釣釣組中常常需要用到活動式浮標插座,這種活動式浮標插座能夠避免傳統式插座在作合時候容易扯斷浮標的缺點,在流動的溪流中保持水面餘線長度時,也比較不會牽制到浮標的自然狀態,因此成為很多釣魚朋友喜歡使用的小道具。



這種浮標插座在各地釣具店裡頭幾乎都可買到,通常都是在一段塑膠軟管的端部,以熱熔膠或是黏著劑固定一段塑膠環線,這種現成的小道具通常價錢並不便宜,5、6個一組一般都要價20~30元。我自己都是以現成的小道具來DIY製作,既不費力又可以省下一筆花費,所需的材料及步驟簡述如下:



塑膠軟管:這種防纏或是防咬所使用的透明塑膠軟管,一般的釣具店都可以買到,溪釣浮標使用內徑0.5mm~0.7mm,池釣浮標使用0.7mm~1.0mm,磯釣的話則可以使用1.0mm~2.0mm。一捲大約2~3尺長的軟管大約是25~40元左右,可以製作20~30個插座。



轉環:可以使用一般的轉環或是美式轉環,號數須配合塑膠管的內徑尺寸,我自己通常使用16號白鐵日式轉環搭配0.7mm塑膠軟管,5號美式轉環搭配2.0mm塑膠軟管,其他尺寸的撘配大家可以自行嚐試看看,以能夠擠入塑膠管內,同時又不會輕易鬆脫為原則。



一小段火線:採用火線的理由是強度高,經得起拉扯,此外火線材質有相當的硬度,容易穿入塑膠軟管。



鉗子或其他工具:主要是在擠入轉環的時候固定火線方便使力,一般來說鉗子容易傷害火線表面,可以使用木棒或是小鐵棒,以纏繞的方式固定使力。



打火機或快乾膠:烤融軟管束縮轉環的部位,增加圍束的強度,也可以用快乾膠固定,不過快乾膠通常會滲漏到轉環內部,造成轉環無法自由旋轉。基本上這道手續只是第二道的保險,事實上只要轉環尺寸與塑膠軟管的內徑搭配得當的話,幾乎不會有鬆脫甩飛的意外發生。



以下是簡單的步驟示意:



( Step-1:基本的材料及工具)





( Step-2:先將火線穿過轉環後再對折整齊)





( Step-3:將對折後的火線穿過塑膠管)





( Step-4:以鉗子或徒手用力拉火線,讓轉環能夠擠入塑膠管另外一端)





( Step-5:將火線抽拉出來,完成初步的浮標插座)





( Step-6:以打火機稍微烘烤套住轉環的塑膠管部位,或是以快乾膠局部黏著)









( Step-7:完成後的活動式浮標基座)





就這麼簡單的幾個步驟就能完成這種活動式浮標插座,大家可以自己製作看看,方便又省錢。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20081026-淡水黑鯛日記

20081026-淡水黑鯛日記


今天的天氣、潮水、潮差

農曆9月28日,天氣晴朗,微風,東風,長潮,潮位及潮差如下表:

 時間  潮別  潮位
 02:59  乾潮  -1.113
 09:01  滿潮   1.227
 15:22  乾潮  -1.173
 21:20  滿潮    1.257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20081019-淡水黑鯛日記

20081019-淡水黑鯛日記


今天的天氣、潮水、潮差

農曆9月21日,天氣晴朗,小潮水,潮位及潮差如下表:

 時間  潮別  潮位
 00:52  滿潮   1.217
 07:20  乾潮   -1.613
 13:55  滿潮   1.377
 20:02  乾潮  -0.643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大哥大石斑專用餌

大哥大石斑專用餌



在雙溪封溪之前的那幾年,我常常跟老孫去雙溪村上方的柑腳溪流域釣魚,那個時候雙溪裡頭的溪流石斑魚實在是好釣得很,一天下來石斑與溪哥的上鉤比率常常達到接近1:1,有些時候甚至於還會超過溪哥釣獲的數量。成績好的時候,十多公分長度的石班魚一天下來釣個四、五十尾不是什麼問題,最好的時候則有超過了百尾以上的成績,那幾年在雙溪這條流域釣石斑魚實在是釣得非常的過癮。



我釣石班魚的釣餌不外乎就是伊磨加夫拉庫,或者是傳統吐司麵包餌而已,就連號稱石斑專用餌的溪虫餌也都非常少使用。幾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縱橫四海釣魚節目一行人到瑞芳去釣石班魚那幾集節目,對於節目主持人號稱可以輕輕鬆鬆釣個八、九斤石斑魚的驚人成績,實在是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議;節目上釣石斑高手所使用的釣餌又是添加蛋奶精,又是添加什麼奇奇怪怪的五、六種香精添加物,號稱是石班魚非得大咬不可的神奇釣餌,當真讓我非常的好奇與不解。於是當我在雙溪街上的老釣具店裡看到貨架上有所謂的石班魚專用餌時,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順手拿了一包試用看看。



(下圖:我通常會添加一定比例的夫拉庫馬鈴薯粉,來調節這款石班魚專用餌的物理性質)





這幾年多次的實際使用結果顯示,這款石斑專用餌確實如釣具店的老闆所言:溪流裡的石斑魚還蠻喜歡來啄食這款釣餌;除了雙溪流域當地所出產的石斑魚外,我也曾經在北勢溪坪林、瑞芳侯硐附近的基隆河、宜蘭河流域多次試用過這款釣餌,甚至於今年四月底還帶到東部的卑南溪與秀姑巒溪來釣魚,結果當地的石斑魚竟然還是照咬不誤,看起來這款釣餌似乎還挺適合各地溪流石班魚的口味。



這款國產的釣餌基本上有類似土鯽魚餌的物理性質,我猜想應該使用的是相同的基本材料,加水調和之後會有顯著的吸水效果,使用時要多添加一些水量。釣餌的物理性質顯然偏向柔韌,因此我都會添加一定比例的夫拉庫馬鈴薯粉來調節鬆軟程度。基本上,我是將這款釣餌定位成釣餌添加成份來使用,因此大都會搭配著伊磨與夫拉庫來使用。



(下圖:溪流出產的石班魚其實並不算太難釣)





這款釣餌的香味有點夾雜著奶香味及麥片的味道,可能的確是有添加蛋奶精一類的人工香料 也很像以前一種叫做香香餌的香味。依照縱橫四海主持人的說法,石斑魚似乎很喜歡蛋奶精的氣味,我問過幾位在溪流邊不期而遇的其他釣客,也得到類似的看法與觀點。我自己曾經把家裡過期的奶粉添加到伊磨餌中在基隆河中使用,結果石班魚上鉤的比率並沒有顯著的提升,倒是溪哥魚的比率似乎有下降的趨勢。



整體來說,這款專用釣餌對於溪流石班魚的確很有吸引力,除了石班魚之外,雙溪及基隆河所出產的竹竿頭及野鯉魚也都會來索餌,倒是對於溪哥及苦花魚的吸引力看不出有何特別之處。這款釣餌在東區釣具連鎖系統都有販售,新店、竹東等一些溪流釣熱門區域附近的釣具店有都買得到,定價30元一包的釣餌通常25元就可以買得到,拿來當作石班魚釣餌或是添加料都還算是經濟實惠。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關於印籠繼

關於印籠繼



關於Bruce提出這把Driver路亞竿印籠繼接合這個問題,我花了一點時間去查了一些日本釣魚雜誌及各大廠牌的型錄資料,同時也就這個問題去請教了一些釣魚界的前輩達人,目前大致上我已經瞭解了這個問題的原委,簡單地敘述及澄清如下:



在四種常見的釣竿接繼方式(振出、並繼、逆並繼、印籠繼)裡頭,印籠繼這種接繼方式應該是被大家公認最高級的一種,一些日系高檔釣竿都會強調採用這種印籠繼方式來續接。那到底什麼是印籠繼?依照維基百科的解釋(註1),印籠(Inro)是日本人掛在腰帶(Obi)上一種攜帶小物的盒子或罐子,會有印籠這種東西出現是由於一般傳統的日本服裝都沒有口袋的設計,因此印籠可以收納像是銅錢或是印鑑等這類小物品。這種印籠的套合方式就像是我們一般裝茶葉的圓形或方形紙罐一樣,蓋子跟罐子本體是利用內緣的接榫來緊密結合(註2),釣竿所使用的印籠繼其基本的原意也是希望利用這種內部接榫的方式來達到完全緊密接合的目的。



早期的釣竿幾乎都是竹製品,中空的竹節很適合採用這種內部接榫的印籠繼方式來接合,在兩節中通竹製竿節的中間以木製或竹製的接榫來接合,接口的部位再以漆線加以纏繞補強,這就是早期的印籠繼。許多傳統的日本鯽魚手工和竿都是採用這種印籠繼來接合,釣魚漫畫天才小釣手三平的爺爺所製作的高級竹製手竿,也都是採用這類接榫式的印籠繼設計。



照道理說,這種接榫式的印籠繼應該保持完全密接才合理,那為何市面上絕大部分的印籠繼都要預留接頭長度?在四種基本的接續方式裡頭,振出、並繼及逆並繼等都是採用契形接合(Wedge)的原理來接合;公、母接頭的形狀基本上是有些微變化的契形斷面,接合的時候利用嵌入的方式來固定。在原理上,印籠繼則應該採用完全均勻的接榫斷面來密接,然而誠如Bruce等人所言,時間久了之後接榫的表面確實會受到程度不一的磨損,以至於漸漸無法保持緊閉密合的要求。早期的竹製竿或許還可以補漆的方式來修潤,現代的碳纖竿磨損之後大概也只能以快乾膠加以補平。



(下圖:Gamakatsu這款高級石鯛並繼竿有高度密接印籠繼的設計,2007年型錄第028頁)





以快乾膠補平的接口其實很容易造成栓死的情形,打開任何一把振出式碳纖維釣竿的竿節底部仔細觀察,各種接合方式的接頭部位幾乎都是保持無塗裝的狀態,這些接口都是允許磨損的粗胚表面,這是因為磨損之後所產生的碳纖維顆粒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扮演了類似滑石粉的角色,可以幫助竿節滑脫以及破壞水分子的表面張力效應。倘若以快乾膠補平接口的磨損或是不平順部位,則快乾膠表面分子的效應會顯著地增加竿節栓死的機率,因此在不得已必須使用快乾膠的情況下,應該儘可能以砂紙將多餘的快乾膠整平之後,再適度地以大號數的砂紙稍微將表面磨粗糙一點,以減少水分子效應的影響。



因此,一個簡單的作法就是讓印籠繼的接口預留使用磨耗的長度,就像Bruce所言接頭的預留長度會隨著長時間的使用之後慢慢地磨合而減短,而這個預留長度的部位其實也是採用契形接合的設計精神,讓不斷磨合深入的印籠繼接頭還能在接口處保持密合,避免因為鬆脫而導致接口受力不平均產生開裂,這也是市面上多數印籠繼都會預留接合長度的理由所在。



只是按照印籠繼的原始設計精神,整個接口應該是完全密合才合理,事實上的確是有一些號稱高精度印籠繼的釣竿產品可以達到完全密接的要求。除了高檔的手工竹製和竿之外,Gamakatsu有幾款高級碳纖石鯛並繼竿有這樣高度密接的設計。Daiwa則別出心裁地以外接套筒的方式來克服接榫磨耗及密接的問題。除此之外,大多數的印籠繼的確是如Bruce所言,都會預留一段空隙長度。



(下圖:Daiwa則別出心裁地以外接套筒的方式來克服接榫磨耗及密接的問題,2006年型錄第137頁)





因此,這款Pokee Driver路亞竿的接頭的確不是製作精度不良的問題,而是誠如Bruce所言的預留接合磨耗的長度。附帶一提的是,這把竿子巖格說起來並不是真正的印籠繼,從竿柄接頭的設計來看,接頭與竿身其實是一體成形,並不是在竿身內部再套接一段接榫元件,接頭下方的補強部位只不過是同時扮演著接口的角色而已,應該只能算是一種逆並繼的接續方式。



我花了一點時間來研究及了解這個問題,也同時感謝Bruce及其他前輩不吝指導與賜教。



註1: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English_words_of_Japanese_origin

註2:http://ja.wikipedia.org/wiki/%E5%8D%B0%E7%B1%A0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20081011-釣魚日記

20081011-釣魚日記



早上8:00左右我還是決定出門去舒展一下筋骨,順便放鬆一下繃緊許久的情緒,雖然出門之後天空開始下起大雨,我還是開著車來到宜蘭河的慶和橋,原本打算躲在橋下邊躲雨邊釣魚,沒想到從橋上看下去河水汙濁一片地,看來是沒有任何下竿釣魚的可能性。



於是我又來到水質一向清澈的雷公埤,結果沒想到這口野塘也是泥水一片,我只得回過頭來到大礁溪的軟埤,軟埤這裡的水質還算清澈,只不過水位暴漲,幾乎淹掉了1/3左右的堤岸步道,我在入水口附近開始下竿釣魚,後來換到出水口附近繼續釣魚,從大約08:15一直釣到10:30,一尾鱧魚都沒有釣到,也沒有任何咬餌的跡象,簡要說明如下:



1. 原本以為軟埤都沒有泰國鱧魚,結果今天既然看到好幾尾大小不一的泰國鱧魚,反倒是原本很多的台灣鱧魚竟然僅看到一尾,看來軟埤台灣鱧魚的消息已經走漏了吧,過不了多久可能又會像雷公埤的情況一樣。



2. 今天拿出慣用的7.6呎路亞竿出來釣魚,手感的順暢性與拋投的準度果然比昨天使用的9呎軟絲竿要強上許多,看來這把7.6呎路亞竿應該會有一陣子都是釣鱧魚的標準配備吧。



3. 今天一樣使用了多種軟蟲來釣魚,雖然吸引了岸邊小泰國鱧魚探頭出來尾隨查看,不過都沒有任何追咬的跡象,岸邊的草叢底下的確藏了一些鱧魚,不過都沒有任何咬餌的跡象,這種情形跟蛤仔埤的情況類似,應該都是承受過份漁撈壓力的結果,不過這處軟埤倒是一處練習拋投跟技巧的好地方。



4. 今天使用Tube在障礙物密佈的地方穿梭誘魚,仍然表現出優異的泳型跟不易纏掛的優點,我刻意多試驗了幾次仍然得到相當不錯的結果,看來這款Tube軟蟲會是明年高水溫期狙擊水芙蓉區域大鱧魚的理想選擇。



由於今天相機電池完全沒電了,因此沒有留下任何的照片紀錄,僅以文字記錄今天的釣魚心得。

20081010-釣魚日記

20081010-釣魚日記



我在15:30左右來到鴨母寮附近的菜園邊以軟蟲釣泰國鱧魚,一直釣到16:45分收竿,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完全沒有釣上來任何的鱧魚,簡要說明如下:



1. 下竿時候的天氣相當晴朗且涼爽,河水因為上次颱風的緣故還是有點泥濘,到了16:30左右受到上游廢水的影響,最後變得相當的渾濁。



2. 今天主要是來試驗一個月前在釣魚人釣具店買的9呎軟絲竿,這把軟絲竿偏向於先調子,竿子的腰身粗但是竿先纖細,拋投性能與配重都比之前在魚拓買的兩把軟絲竿優異,只不過今天搭配了30磅Spider編織線導致拋投的風阻很大,增加了操控的難度。由於今天沒有釣到任何的鱧魚,因此無從驗證腰身彈性與搏魚的性能表現。



3. 今天使用了大約5、6種以上的軟蟲,包括了ZBC 3英吋Tube、4英吋Grub、很會咬的Curly Tail Grub、Gambler Flappin軟蟲以及魚型的Jerk Bait,僅僅是Tube有來追咬的跡象,其餘的軟蟲全部都靜悄悄的,完全沒有追咬的跡象。



(下圖:經過兩次颱風蹂躪之後的岸邊,河水還是有點渾濁)









4. Tube這種軟蟲非常適合在障礙物很多的標點來使用,一方面是幾乎都不會有掛底的情形,一方面在水草頂層穿梭的時候非常的生動活潑,我認為這種軟蟲有非常大的潛力可以成為非常有效的Top Water Lure。我的看法是這種軟蟲應該會對泰國鱧魚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而且極佳的穿越障礙物的能力可以彌補軟蟲在障礙物區的缺點。在配鉛的搭配上應該採用咬鉛的方式來使用,我所慣用的1.5號中通鉛很容易增加掛底的風險。操作的竿子也應該採用動作細膩的短竿來搭配,才能輕巧地在水生植物茂盛的區域來運用,這是今天主要的收穫之一。



5. 儘管河水汙濁,可是還是可以見到河岸邊有一些鱧魚出沒,只是今天完全沒有咬餌的跡象。河岸邊咱的農夫談笑聲以及收音機的聲音是不是也是今天鱧魚完全都不來吃餌的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及確認。



(下圖:秋天河岸邊美麗的黃昏天際)





6. 釣鱧魚的竿子基本上還是以7.6呎以下的長度好操作,雖然9呎軟絲竿有其特點與優異性,然而在拋投準確度及操作性上頭,仍然遠遠不及Pokee這把7.6呎Driver路亞竿。按照實地的經驗來看,準確的拋投及細膩的操控,是以軟蟲釣鱧魚成功的基本要素,這一點似乎也是無庸置疑的。



以上是今天傍晚短暫釣魚的心得筆記。





20080924-釣魚日記

20080924-釣魚日記



今天早上我回去了一趟宜蘭,原本是跟土木師傅約好了要討論事情,結果沒想到師傅臨時有事爽約了,於是我只得自己看完房子之後來到河邊來丟丟假餌。今天其實並沒有打算停留太久,中午還得趕回台北繼續上班,因此就到鴨母寮菜園邊來試看看手氣。



自從辛樂克颱風過境之後,宜蘭河的釣場就已經完全的洗牌,這處鴨母寮菜園邊釣場還算是保持得相當不錯的一處釣點,幾天前也在這裡釣出不錯的咬況,今天大約兩個小時的釣況簡單敘述如下:



1. 幾天前會咬的軟蟲釣餌今天完全失效,我是了好幾種不同的軟蟲,包括幾種常用的Grub軟蟲以及Mann’s Hard Nose魚型軟蟲,竟然完全都得不到泰國鱧魚的青睞,後來在靈機一動之下拿出很久都沒嘗試過的Tube軟蟲出來碰碰運氣,結果竟然很快地釣到一尾將近兩斤的鱧魚,這真的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



2. 我所使用的是ZBC的Small Zoom Tube軟蟲,是泰國鱧魚很喜歡的西瓜子綠色(Watermelon Seed)系列,搭配簡易的Carolina Rig來操作,操作的手法是以平行岸際線牽引的方式來誘釣。這尾鱧魚上鉤時候的魚訊非常的強烈且明快,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已經自行著鉤,無須再有任何揚竿作合的動作來配合,上鉤的過程非常的鮮明生動,跟其他軟蟲吃餌的方式有明顯的差異。



(下圖:今天使用的Tube軟蟲釣組及操作手法示意圖)



3. 晃餌的手法也只是慢慢地收線再搭配輕巧抽竿的動作而已,沒想到竟然在之前試了快一個小時都不來吃餌的標點內,很快地就誘釣上來一尾鱧魚,看來這種我一直深信對鱧魚很有吸引力的Tube軟蟲,果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及空間。



4. 今天河岸邊的鱧魚還是都棲息在靠岸的淺水區域內,偶爾有浮出水面的情形發生,看來洪水對於鱧魚族群的傷害不如原先估計那般嚴重。此外,左手邊水草茂盛區域的鱧魚群還是不斷地在騷動著,不過我誘釣了幾次都沒有來追咬的跡象。



今天因為忘記帶相機回來,手機的照相功能又臨時秀逗掉,因此完全沒有留下來任何的照片紀錄,相當可惜。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淺談捲線比的基本概念

淺談捲線比的基本概念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捲線器大多是捲線比(Gear Ratio)在4.7~5.1:1之間的產品,這類捲線比是所謂的正常或者是低捲線比的捲線器,幾乎佔了捲線器市場高達90%以上的市佔率。紡車式捲線器(Spinning Reel)更是高達95%以上都是這種正常/低捲線比產品,像是Abu Garcia C100系列捲線比從4.8:1~5.1:1,C300系列則都是5.1:1。而目前市面上的高捲線比Spinning Reel除了日系大廠一些4000型以上海釣專用捲線器會有5.7以上的捲線比之外,大概就以Okuma國產的這款AQS2000MS有這樣的捲線比設計(6.2:1)。



至於鼓式或是兩軸捲線器(Round Reel/Baitcast Reel)則會有比較多6.0:1以上高捲線比產品可以選購,像是Abu著名的C4全系列都是6.3:1捲線比產品,Shimano的Speedmaster、Metanium XT及Mg系列甚至還有高達7.0:1的捲線比,Abu著名的REVO系列甚至有高達7.1:1的捲線比產品。兩軸捲線器的捲線比設計範圍通常較Spinning Reel寬廣,某些海釣大物的兩軸捲線器甚至於有低到3.0:1的設計。



一般人在購買捲線器產品的時候,大多是針對廠牌、質感、外觀、價格、釣力值、培林數或是線盃的容量來考慮,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到關於捲線比的差異性。其實對於擬餌玩家而言,捲線比的重要性絕對不會在前述幾項選購考慮因素之下,對我自己而言,捲線比的差異甚至於是我在選購捲線器時首要考慮的幾個要素之一。



大多數擬餌玩家都知道,收捲線的節奏、速度以及順暢性,會決定性地影響到擬餌整體的泳型及擬態表現。一般來說,需要表現細膩輕巧的晃餌動作時,低捲線比捲線器通常比較容易營造出緩慢、細膩的動作與節奏;在強調擬餌能夠表現出類似受傷逃竄,或是受到意外驚嚇的慌亂擬態時,則高捲線比的捲線器較容易以所謂抽餌、走餌的晃餌動作營造出這類效果。



(下圖:Abu Garcia這幾款Cardinal C100系列Spinning Reel是非常好用實惠的入門款擬餌捲線器)





(下圖:Abu Garcia這款經典C4系列捲線器具備6.3:1的高捲線比)





我會注意到這個捲線比的問題,是在以軟蟲釣泰國鱧魚以及到花蓮溪用Spoon釣何氏棘魞這兩種擬餌對象魚種的時候開始領悟到的。



我平常以軟蟲釣泰國鱧魚大多是使用Abu Garcia 的C102及C104這兩款低價位入門款捲線器,兩款捲線器的捲線比都是標準的5.1:1設計。剛開始幾年我並沒有多麼深刻地感受到捲線比在擬餌釣裏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只是總覺得Abu這兩款捲線器使用起來非常的順手、流暢,只要拿這兩款Abu捲線器出門釣軟蟲好像都很容易釣到魚似的。一直以來,我完全弄不清楚到底是為什麼,直到今年初,我開始使用Okuma兩款專門為本地路亞/軟絲族設計的AQS2000M及AQS2000MS捲線器後,我才開始明顯地感受到高、低捲線比對於擬餌泳型及擬態的決定性影響。



跟一般的擬餌玩家一樣,我出門釣擬餌的時候通常也會準備兩把以上的竿子,搭配著幾款不同廠牌、型式的捲線器以及各種類型的擬餌來釣魚,這樣可以省去不斷換餌及綁線的繁複工作,而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現到不同捲線比捲線器之間明顯的差異表現。



就拿捲線比5.1:1的Abu C102跟6.2:1的Okuma AQS2000MS捲線器來舉例,在多次的交互比較與試驗當中,我發現到低捲線比的Abu C102在鱧魚的釣獲比率上頭,的確明顯優於Okuma高捲線比的AQS2000MS捲線器。這其中的效果差異並不在於兩款捲線器本身的設計性能、品質、或者是順暢度等方面,事實上這兩款市場價位及產品規格旗鼓相當的捲線器產品,嚴格說起來並沒有顯著的優劣差異,真正造成釣獲率差異性的原因其實是在於兩者捲線比設計的不同而已。



我以軟蟲釣泰國鱧魚的時候發現到,軟蟲擬餌游動的速度、節奏其實是跟泳型及擬態一樣地關鍵且重要的。泰國鱧魚在本地的淡水生態系上雖然扮演著跟大口黑鱸頗為類似的角色,然而屬於蛇頭魚科(Snakehead)的泰國鱧魚在生理構造上及日常習性上頭,畢竟跟太陽魚科(Sunfish)的大口鱸魚還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舉例來說,泰國鱧魚追咬軟蟲的情況通常不會是非常地主動積極,許多時候都是悄悄地尾隨在游動的軟蟲後方伺機而動,在這種情形下通常要適度地放慢捲線的速度,有些時候甚至於我會完全停止任何捲線的動作,而讓軟蟲在河底保持完全靜止不動,這樣的作法是為了吸引好奇的鱧魚繼續靠近軟蟲。



(下圖:生活在靜止或緩流水域的鱧魚喜歡追逐緩慢游動的軟蟲)





從實地的觀察發現到,鱧魚通常會悄悄地尾隨在軟蟲的後方一段距離,在尾隨的過程中鱧魚大多不會立刻就猛烈地攻擊或追咬軟蟲,許多咬餌的情況都是發生在軟蟲非常接近岸際的時候。因此,我通常都會讓軟蟲在接近岸邊之前連續幾次完全停止捲線,讓軟蟲在上岸前先停止不動一小段時間,然後又慢慢地地捲個小半圈線,讓原本已經靜止在水底的軟蟲稍微移動或跳躍幾下,而這個時候常常會刺激尾隨其後的鱧魚嘗試性地咬餌,這也是為何許多的鱧魚都是在軟蟲幾乎快上岸前才上鉤的緣故。



一般來說,泰國鱧魚並不會積極地追逐快速游動中的生物,雖然偶爾也會看到鱧魚在河灘邊追咬快速逃竄的小魚,但是絕大多數的情形下,鱧魚都是躲在近岸邊的水草叢周邊伺機捕捉在水草邊緣活動的昆蟲或是兩棲蛙類。基本上鱧魚捕食時所使用的技巧是類似大白鯊捕殺海狗的模式,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下方往上爆衝,一大口咬住完全無知的獵物,然後再拖回到草叢深處吞食,而這種激烈快速的捕食模式也就是深深吸引著許多雷蛙師的爆水快感。



軟蟲雖然也可以採取類似雷蛙的Top Water技巧來釣鱧魚,然而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軟蟲所設定的泳層都是水域的中層以下。在這種情況下,鱧魚通常不會採取激烈的爆水攻擊模式,反倒是會以前面提到的悄悄尾隨的模式伺機攻擊緩慢游動中的軟蟲擬餌。因此,在釣軟蟲所使用的捲線器性能規格上,就要選擇能夠營造出細膩且自然的擬態動作的低捲線比產品,這也就是為何捲線比5.1:1的Abu C102會比捲線比6.2:1的AQS2000MS要來得容易施展的緣故。



(下圖:Jerk Bait 魚型軟蟲及Tube軟蟲都是以活潑生動的擬態吸引對象魚追咬)









然而,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味著高捲線比捲線器就完全不適用於任何軟蟲或是擬餌釣活動;事實上,目前歐美及日本各國的擬餌釣名人幾乎都是傾向採用高捲線比的兩軸捲線器來釣魚,因此,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層面進一步來說明及解釋:



第一, 捲線器的選擇基本上與個人使用的手法及習慣有關,有些人喜歡採用拋投性能流暢、準確度高的兩軸捲線器來釣擬餌,這些釣手在營造擬餌細膩動作及緩慢節奏的技巧上,是以輕巧複雜的竿先動作來彌補高捲線比捲線器不易達成的緩慢節奏。



第二, 再則,並不是所有類型的軟蟲都非得搭配低捲線比捲線器來使用不可,我之所以會傾向使用低捲線比捲線器來釣軟蟲,事實上是跟我所習慣使用的軟蟲種類以及搭配的釣組有關。我釣鱧魚使用的軟蟲主要以Worm跟Grub兩大類為主,這兩類軟蟲基本上都屬於緩慢游動型的擬餌,在操作的手法上大多搭配緩慢的捲線與間歇性的節奏來晃餌,因此選擇操作性能較輕巧的低捲線比捲線器是很自然的結果。



然而,還是有其他種類的軟蟲搭配高捲線比捲線器比較能夠表現出預期的效果,在我常用的軟蟲種類裡頭,魚型的Jerk Bait以及管型的Tube正是屬於這類型的軟蟲。Jerk Bait顧名思義就是「筋孿型」魚型軟蟲,主要是模擬小魚受傷掙扎時候的擬態,因此通常會搭配大幅度抽動竿先及收線的動作來表現。管型的Tube軟蟲則是以輕巧的甩尾、側游擬態動作來吸引魚類追咬,因此也適合搭配收線快速順暢的高捲線比捲線器來操作。



第三, 捲線器的選擇基本上是與對象魚種的習性與捕食模式相關,以泰國鱧魚跟何氏棘魞來比較說明,生活在靜止或緩流水域的鱧魚通常不會追逐快速移動的目標,因此誘釣的策略大多會以鱧魚棲息藏身處周邊為主要的狙擊區域,晃餌的手法則是著重在輕巧、緩慢的節奏。反之生活在湍急溪流裡頭的何氏棘魞,天性上就喜歡追逐快速移動逃竄的目標,因此,快速的捲線節奏跟大幅度的抽晃餌動作,往往能夠有效地吸引何氏棘魞前來追咬。



(下圖:在這樣湍急的東部溪流釣Spoon,捲線器的捲線效率很重要)





今年春天我在東部幾條溪流以Spoon誘釣何氏棘魞的時候,就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捲線比對於擬餌效果的決定性影響。Spoon這種金屬擬餌雖然會在流動的溪水中自行漂移旋轉,但是倘若釣手收捲線的速度過慢的話,Spoon還是免不了會因為失速而快速下沉,或者是被水流沖刷而掛底。因此在使用Spoon這種金屬擬餌釣魚的時候,收線效率較佳的高捲線比捲線器似乎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我開始以Okuma這款AQS2000MS捲線器操作Spoon的時候,發現到高捲線比的收線效率可以明顯減少Spoon因為失速下沉而掛底的問題;在使用極軟調V2路亞竿及Abu C100U型捲線器釣Spoon期間,這個失速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好一陣子,後來Okuma這款AQS2000MS捲線器輕易地解決了這個惱人的問題。



Spoon失速下沉的問題在順流誘釣的時候最為明顯,當我把Spoon往上游拋投的時候,快速流動的溪水會很快地將Spoon沖刷到溪流底層,這個時候要加快捲線的速度,同時讓竿先與流動方向保持適當的牽制角度,才能防止Spoon快速地下沉到底部。此外,失速狀態下的Spoon基本上是不會有理想的旋轉表現,因此吸引何氏棘魞追咬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這款6.2:1捲線比的AQS2000MS捲線器,可以每一上捲達78公分的速率來收線,因此可以有效地克服Spoon失速下沉的問題。



而我自己實際的使用結果也證明,在使用這款捲線器來操作Spoon之後,我遭遇到失速而掛底的情形已明顯減少,這對價錢動輒上百元的Spoon擬餌來說,著實為我減少了相當可觀的損失。在釣獲率的提升上也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此我還特別額外添購了一顆AQS2000MS捲線器,外加兩顆備用線盃,這款價廉物美的國產捲線器已經是我目前釣何氏棘魞的標準配備。



(下圖:Okuma這款6.2:1捲線比的AQS2000MS捲線器是我釣何氏棘魞的標準配備)





然而,這款AQS2000MS捲線器並不完全適用於各種溪流釣何氏棘魞的場合,以許多釣手喜歡採用的浮水性Minnow路亞為例,捲線比的差異相對而言反而不是那樣地關鍵重要。一般來說,溪流釣使用Minnow擬餌的慣用手法,通常是先將Minnow拋投到預設的流帶當中,然後讓浮水性的Minnow隨著水流漂流到預設的標點下游處,而後釣手在預先設想好的位置開始收線操作Minnow擬餌。基本的原則是讓Minnow能夠在溪水及下潛舌板的幫助下,穿越通過預先想定好何氏棘魞可能躲藏棲息的位置。有經驗的釣手通常還會搭配一放一收的操作手法,讓Minnow能夠重複地通過這個設定好的Hot Spot標點區域,最終吸引到何氏棘魞前來追咬不斷挑釁的Minnow擬餌。



因此,在操作浮水性Minnow擬餌時並不會發生類似Spoon下沉的失速情況,即便是在順流誘釣的情形,只要稍微保持適當的牽制角度,就能夠讓Minnow在潛板的帶動下順利下潛到水面下,因此也無需強調捲線比的效率性。在某些情況中,過份快速的收線速度反而會讓Minnow下沉到溪流底層,反而造成意外掛底的窘境。



(下圖:浮水性Minnow的路亞能夠在溪水及下潛舌板的作用下快速地下潛到溪流底層)





經過了這將近一年來實地的試釣與比較,才發現到捲線器的捲線比對於擬餌性能的表現,其實是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重要,也才能夠理解各家廠牌捲線器產品的捲線比設計,其實都有一定的原理與用意存在,而自己只能在不斷地嘗試當中慢慢地掌握其中的關鍵與奧妙。



一點點自己的心得,提供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