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淺談捲線比的基本概念

淺談捲線比的基本概念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捲線器大多是捲線比(Gear Ratio)在4.7~5.1:1之間的產品,這類捲線比是所謂的正常或者是低捲線比的捲線器,幾乎佔了捲線器市場高達90%以上的市佔率。紡車式捲線器(Spinning Reel)更是高達95%以上都是這種正常/低捲線比產品,像是Abu Garcia C100系列捲線比從4.8:1~5.1:1,C300系列則都是5.1:1。而目前市面上的高捲線比Spinning Reel除了日系大廠一些4000型以上海釣專用捲線器會有5.7以上的捲線比之外,大概就以Okuma國產的這款AQS2000MS有這樣的捲線比設計(6.2:1)。



至於鼓式或是兩軸捲線器(Round Reel/Baitcast Reel)則會有比較多6.0:1以上高捲線比產品可以選購,像是Abu著名的C4全系列都是6.3:1捲線比產品,Shimano的Speedmaster、Metanium XT及Mg系列甚至還有高達7.0:1的捲線比,Abu著名的REVO系列甚至有高達7.1:1的捲線比產品。兩軸捲線器的捲線比設計範圍通常較Spinning Reel寬廣,某些海釣大物的兩軸捲線器甚至於有低到3.0:1的設計。



一般人在購買捲線器產品的時候,大多是針對廠牌、質感、外觀、價格、釣力值、培林數或是線盃的容量來考慮,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到關於捲線比的差異性。其實對於擬餌玩家而言,捲線比的重要性絕對不會在前述幾項選購考慮因素之下,對我自己而言,捲線比的差異甚至於是我在選購捲線器時首要考慮的幾個要素之一。



大多數擬餌玩家都知道,收捲線的節奏、速度以及順暢性,會決定性地影響到擬餌整體的泳型及擬態表現。一般來說,需要表現細膩輕巧的晃餌動作時,低捲線比捲線器通常比較容易營造出緩慢、細膩的動作與節奏;在強調擬餌能夠表現出類似受傷逃竄,或是受到意外驚嚇的慌亂擬態時,則高捲線比的捲線器較容易以所謂抽餌、走餌的晃餌動作營造出這類效果。



(下圖:Abu Garcia這幾款Cardinal C100系列Spinning Reel是非常好用實惠的入門款擬餌捲線器)





(下圖:Abu Garcia這款經典C4系列捲線器具備6.3:1的高捲線比)





我會注意到這個捲線比的問題,是在以軟蟲釣泰國鱧魚以及到花蓮溪用Spoon釣何氏棘魞這兩種擬餌對象魚種的時候開始領悟到的。



我平常以軟蟲釣泰國鱧魚大多是使用Abu Garcia 的C102及C104這兩款低價位入門款捲線器,兩款捲線器的捲線比都是標準的5.1:1設計。剛開始幾年我並沒有多麼深刻地感受到捲線比在擬餌釣裏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只是總覺得Abu這兩款捲線器使用起來非常的順手、流暢,只要拿這兩款Abu捲線器出門釣軟蟲好像都很容易釣到魚似的。一直以來,我完全弄不清楚到底是為什麼,直到今年初,我開始使用Okuma兩款專門為本地路亞/軟絲族設計的AQS2000M及AQS2000MS捲線器後,我才開始明顯地感受到高、低捲線比對於擬餌泳型及擬態的決定性影響。



跟一般的擬餌玩家一樣,我出門釣擬餌的時候通常也會準備兩把以上的竿子,搭配著幾款不同廠牌、型式的捲線器以及各種類型的擬餌來釣魚,這樣可以省去不斷換餌及綁線的繁複工作,而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現到不同捲線比捲線器之間明顯的差異表現。



就拿捲線比5.1:1的Abu C102跟6.2:1的Okuma AQS2000MS捲線器來舉例,在多次的交互比較與試驗當中,我發現到低捲線比的Abu C102在鱧魚的釣獲比率上頭,的確明顯優於Okuma高捲線比的AQS2000MS捲線器。這其中的效果差異並不在於兩款捲線器本身的設計性能、品質、或者是順暢度等方面,事實上這兩款市場價位及產品規格旗鼓相當的捲線器產品,嚴格說起來並沒有顯著的優劣差異,真正造成釣獲率差異性的原因其實是在於兩者捲線比設計的不同而已。



我以軟蟲釣泰國鱧魚的時候發現到,軟蟲擬餌游動的速度、節奏其實是跟泳型及擬態一樣地關鍵且重要的。泰國鱧魚在本地的淡水生態系上雖然扮演著跟大口黑鱸頗為類似的角色,然而屬於蛇頭魚科(Snakehead)的泰國鱧魚在生理構造上及日常習性上頭,畢竟跟太陽魚科(Sunfish)的大口鱸魚還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舉例來說,泰國鱧魚追咬軟蟲的情況通常不會是非常地主動積極,許多時候都是悄悄地尾隨在游動的軟蟲後方伺機而動,在這種情形下通常要適度地放慢捲線的速度,有些時候甚至於我會完全停止任何捲線的動作,而讓軟蟲在河底保持完全靜止不動,這樣的作法是為了吸引好奇的鱧魚繼續靠近軟蟲。



(下圖:生活在靜止或緩流水域的鱧魚喜歡追逐緩慢游動的軟蟲)





從實地的觀察發現到,鱧魚通常會悄悄地尾隨在軟蟲的後方一段距離,在尾隨的過程中鱧魚大多不會立刻就猛烈地攻擊或追咬軟蟲,許多咬餌的情況都是發生在軟蟲非常接近岸際的時候。因此,我通常都會讓軟蟲在接近岸邊之前連續幾次完全停止捲線,讓軟蟲在上岸前先停止不動一小段時間,然後又慢慢地地捲個小半圈線,讓原本已經靜止在水底的軟蟲稍微移動或跳躍幾下,而這個時候常常會刺激尾隨其後的鱧魚嘗試性地咬餌,這也是為何許多的鱧魚都是在軟蟲幾乎快上岸前才上鉤的緣故。



一般來說,泰國鱧魚並不會積極地追逐快速游動中的生物,雖然偶爾也會看到鱧魚在河灘邊追咬快速逃竄的小魚,但是絕大多數的情形下,鱧魚都是躲在近岸邊的水草叢周邊伺機捕捉在水草邊緣活動的昆蟲或是兩棲蛙類。基本上鱧魚捕食時所使用的技巧是類似大白鯊捕殺海狗的模式,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下方往上爆衝,一大口咬住完全無知的獵物,然後再拖回到草叢深處吞食,而這種激烈快速的捕食模式也就是深深吸引著許多雷蛙師的爆水快感。



軟蟲雖然也可以採取類似雷蛙的Top Water技巧來釣鱧魚,然而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軟蟲所設定的泳層都是水域的中層以下。在這種情況下,鱧魚通常不會採取激烈的爆水攻擊模式,反倒是會以前面提到的悄悄尾隨的模式伺機攻擊緩慢游動中的軟蟲擬餌。因此,在釣軟蟲所使用的捲線器性能規格上,就要選擇能夠營造出細膩且自然的擬態動作的低捲線比產品,這也就是為何捲線比5.1:1的Abu C102會比捲線比6.2:1的AQS2000MS要來得容易施展的緣故。



(下圖:Jerk Bait 魚型軟蟲及Tube軟蟲都是以活潑生動的擬態吸引對象魚追咬)









然而,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味著高捲線比捲線器就完全不適用於任何軟蟲或是擬餌釣活動;事實上,目前歐美及日本各國的擬餌釣名人幾乎都是傾向採用高捲線比的兩軸捲線器來釣魚,因此,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層面進一步來說明及解釋:



第一, 捲線器的選擇基本上與個人使用的手法及習慣有關,有些人喜歡採用拋投性能流暢、準確度高的兩軸捲線器來釣擬餌,這些釣手在營造擬餌細膩動作及緩慢節奏的技巧上,是以輕巧複雜的竿先動作來彌補高捲線比捲線器不易達成的緩慢節奏。



第二, 再則,並不是所有類型的軟蟲都非得搭配低捲線比捲線器來使用不可,我之所以會傾向使用低捲線比捲線器來釣軟蟲,事實上是跟我所習慣使用的軟蟲種類以及搭配的釣組有關。我釣鱧魚使用的軟蟲主要以Worm跟Grub兩大類為主,這兩類軟蟲基本上都屬於緩慢游動型的擬餌,在操作的手法上大多搭配緩慢的捲線與間歇性的節奏來晃餌,因此選擇操作性能較輕巧的低捲線比捲線器是很自然的結果。



然而,還是有其他種類的軟蟲搭配高捲線比捲線器比較能夠表現出預期的效果,在我常用的軟蟲種類裡頭,魚型的Jerk Bait以及管型的Tube正是屬於這類型的軟蟲。Jerk Bait顧名思義就是「筋孿型」魚型軟蟲,主要是模擬小魚受傷掙扎時候的擬態,因此通常會搭配大幅度抽動竿先及收線的動作來表現。管型的Tube軟蟲則是以輕巧的甩尾、側游擬態動作來吸引魚類追咬,因此也適合搭配收線快速順暢的高捲線比捲線器來操作。



第三, 捲線器的選擇基本上是與對象魚種的習性與捕食模式相關,以泰國鱧魚跟何氏棘魞來比較說明,生活在靜止或緩流水域的鱧魚通常不會追逐快速移動的目標,因此誘釣的策略大多會以鱧魚棲息藏身處周邊為主要的狙擊區域,晃餌的手法則是著重在輕巧、緩慢的節奏。反之生活在湍急溪流裡頭的何氏棘魞,天性上就喜歡追逐快速移動逃竄的目標,因此,快速的捲線節奏跟大幅度的抽晃餌動作,往往能夠有效地吸引何氏棘魞前來追咬。



(下圖:在這樣湍急的東部溪流釣Spoon,捲線器的捲線效率很重要)





今年春天我在東部幾條溪流以Spoon誘釣何氏棘魞的時候,就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捲線比對於擬餌效果的決定性影響。Spoon這種金屬擬餌雖然會在流動的溪水中自行漂移旋轉,但是倘若釣手收捲線的速度過慢的話,Spoon還是免不了會因為失速而快速下沉,或者是被水流沖刷而掛底。因此在使用Spoon這種金屬擬餌釣魚的時候,收線效率較佳的高捲線比捲線器似乎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我開始以Okuma這款AQS2000MS捲線器操作Spoon的時候,發現到高捲線比的收線效率可以明顯減少Spoon因為失速下沉而掛底的問題;在使用極軟調V2路亞竿及Abu C100U型捲線器釣Spoon期間,這個失速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好一陣子,後來Okuma這款AQS2000MS捲線器輕易地解決了這個惱人的問題。



Spoon失速下沉的問題在順流誘釣的時候最為明顯,當我把Spoon往上游拋投的時候,快速流動的溪水會很快地將Spoon沖刷到溪流底層,這個時候要加快捲線的速度,同時讓竿先與流動方向保持適當的牽制角度,才能防止Spoon快速地下沉到底部。此外,失速狀態下的Spoon基本上是不會有理想的旋轉表現,因此吸引何氏棘魞追咬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這款6.2:1捲線比的AQS2000MS捲線器,可以每一上捲達78公分的速率來收線,因此可以有效地克服Spoon失速下沉的問題。



而我自己實際的使用結果也證明,在使用這款捲線器來操作Spoon之後,我遭遇到失速而掛底的情形已明顯減少,這對價錢動輒上百元的Spoon擬餌來說,著實為我減少了相當可觀的損失。在釣獲率的提升上也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此我還特別額外添購了一顆AQS2000MS捲線器,外加兩顆備用線盃,這款價廉物美的國產捲線器已經是我目前釣何氏棘魞的標準配備。



(下圖:Okuma這款6.2:1捲線比的AQS2000MS捲線器是我釣何氏棘魞的標準配備)





然而,這款AQS2000MS捲線器並不完全適用於各種溪流釣何氏棘魞的場合,以許多釣手喜歡採用的浮水性Minnow路亞為例,捲線比的差異相對而言反而不是那樣地關鍵重要。一般來說,溪流釣使用Minnow擬餌的慣用手法,通常是先將Minnow拋投到預設的流帶當中,然後讓浮水性的Minnow隨著水流漂流到預設的標點下游處,而後釣手在預先設想好的位置開始收線操作Minnow擬餌。基本的原則是讓Minnow能夠在溪水及下潛舌板的幫助下,穿越通過預先想定好何氏棘魞可能躲藏棲息的位置。有經驗的釣手通常還會搭配一放一收的操作手法,讓Minnow能夠重複地通過這個設定好的Hot Spot標點區域,最終吸引到何氏棘魞前來追咬不斷挑釁的Minnow擬餌。



因此,在操作浮水性Minnow擬餌時並不會發生類似Spoon下沉的失速情況,即便是在順流誘釣的情形,只要稍微保持適當的牽制角度,就能夠讓Minnow在潛板的帶動下順利下潛到水面下,因此也無需強調捲線比的效率性。在某些情況中,過份快速的收線速度反而會讓Minnow下沉到溪流底層,反而造成意外掛底的窘境。



(下圖:浮水性Minnow的路亞能夠在溪水及下潛舌板的作用下快速地下潛到溪流底層)





經過了這將近一年來實地的試釣與比較,才發現到捲線器的捲線比對於擬餌性能的表現,其實是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重要,也才能夠理解各家廠牌捲線器產品的捲線比設計,其實都有一定的原理與用意存在,而自己只能在不斷地嘗試當中慢慢地掌握其中的關鍵與奧妙。



一點點自己的心得,提供給大家參考。







3 則留言:

  1. 其實我釣捲仔的見解和Eric不同:

    若快速捲線則會讓spoon在表層泳動

    往往釣上來的體型都是略小的



    我的方式則視停止捲線,讓Spoon飄至底層,在晃動竿先,捲線

    類似JIG一般的敲底

    往往上來的都是大傢伙



    至於掛底

    則視個人對釣場的瞭解與否

    多釣幾次就會依水流.深度抓到感覺

    自然掛餌的情況就會大幅減低

    回覆刪除
  2. Bruce,



    Sorry for replying late, because I have been terribly busy these weeks.

    你所使用的技巧很有效率,這對捲仔很有吸引力,誠如你所說的是類似Jigging的技巧,

    我所使用的技巧跟你很類似,不過在釣組的設計及Spoon的細節上有些不同,

    而且我都是釣水流混亂的特大急流,因此情況跟你所說的有些出入

    詳細的細節以後再跟你討論



    Eric

    回覆刪除
  3. 第3張相片中

    那支B-91 Offset Hook 鉤眼前加附一個擋豆的目的是防止鉛體撞擊線結的嗎?

    你所使用的Soft Bait colour均偏向Watermelon Seed

    請問那是你的經驗值嗎?還是個人偏好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