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漫談溪哥清流釣-(1)


釣魚界前輩李嘉亮先生在其著作中曾經提到:「溪釣始於溪哥」,言下之意是說絕大多數台灣現在的溪流釣法最初都是起源於為了釣取溪哥這種族群龐大的溪流魚種。關於這句話其實我也抱持相同的觀點,舉凡溪流浮標釣,潛水浮標釣,甚至於脈釣法及毛鉤釣,無一不是針對溪哥所衍生及創造出來的。對於絕大多數台灣溪流釣的愛好者來說,釣溪哥應該都是大家共同的入門魚種。

談到溪哥釣法,就不得不先談談台灣溪流裡頭溪哥的種類,大家不要小看溪哥這小小十多公分長的小魚,關於台灣原產溪哥種類的爭論,一直到現在都還稱不上塵埃落定。

故事要從哪裡談起呢?長久以來台灣水產學界一直認定台灣原產的溪哥魚種只有平頜鱲跟粗首鱲兩種,可是長年在溪畔釣取溪哥的釣友卻以實際的田野經驗認為,至少還有第三種所謂的丹式鱲存在於台灣各地溪流裡。從李嘉亮先生在「溪釣秘訣集」一書裡以廣泛的田野調查資料論證平頜鱲與丹氏鱲實為全然不同的溪哥魚種開始,學界與釣界就陷入爭論不休的境地。另外一種爭論則是認定粗首鱲與丹氏鱲才是同一種溪哥魚種,這些爭論甚至被研究生拿來當作研究主題,佐以先進生物技術進行DNA檢驗。

(下圖:台灣溪流至少有三種原產溪哥族群,下圖最上方為雌性丹氏鱲,下方為型雄性丹氏鱲亞成魚,第三尾是平颔鱲雄性亞成魚,最後一尾是平颔鱲雌魚)





姑且不論這些學術論證最終的結論為何,若單純從一個釣魚人的角度來看的話,其實我這近30年的田野經驗得到的結論是跟李嘉亮先生相同一致的。在2000年以前,台灣各種溪哥族群的分布情況大致上與李先生之前在書中提到並無太大差別,大約在2000年前後,花蓮台東各地溪流突然間被丹氏鱲所占據,原先完全由丹氏鱲主宰的宜蘭縣境,也因為商業性溪哥養殖場引進的平頜鱲與粗首鱲逃逸出來,導致現在宜蘭河各流域都可以釣到上述兩種外來溪哥。

筆者從小在宜蘭市長大,早年流經宜蘭市西北郊的宜蘭河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平地溪流,那大約已經是30年前左右的事情,河裡頭是沙質的河底,流水處長滿了綠油油的金魚藻跟蝦草,夏天炎熱的午後還會有許多孩童跳入河中戲水。當時候的宜蘭河生存著相當豐富的溪哥族群,也就是所謂的丹氏鱲,這種溪哥外型比較像俗稱闊嘴郎的粗首鱲,不過粗首鱲頭部的比例一如其學名所述,明顯比丹氏鱲大了一些,丹氏鱲的體型較為流線紡錘形,粗首鱲則單調瘦長一點,許多大型的丹氏鱲有過分肥胖的現象,早年我在宜蘭水源地附近小溪流住家旁釣到的丹氏鱲,幾乎都有像是金魚一般令人吃驚的肥胖「鮪魚肚」,這應該是水質肥沃及長期取食家庭垃圾的成果吧。

(下圖:粗首鱲無論雄雌都有明顯的大型口裂,但是大型丹氏鱲亦有同樣的特徵,以致於極易混淆,唯一顯著的差別在於頭部的比例)





若拿丹氏鱲與平頜鱲相比,其實有經驗的釣友實在是很容易看出之間的差異,平頜鱲體型相當扁平,丹氏鱲則魚體較為厚實,最重要的特徵是平颔鱲連雌魚體側都可以看到明顯的斑紋,丹氏鱲則僅有雄魚及雄性亞成魚體側有斑紋存在。此外雄性鱲屬魚類都有的婚姻色及嘴部追星顆粒,丹氏鱲與平頜鱲也長得完全不同,至於體型的部份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很少釣過超過15公分的平頜鱲,可是丹氏鱲的話,十多年前當茣荖坑溪上游尚未被馬口魚所佔據之前,我曾經釣過數尾超過20公分的大紅貓,自己親眼見過的雌性丹氏鱲最大也有超過20公分。早年宜蘭河河面在夏日黃昏成群躍出水面捕食昆蟲的大型丹氏鱲,很多體型應該都超過20公分。

學界會把丹氏鱲跟粗首鱲視為同一種魚,其實也是無可厚非,我自己的觀察大型丹氏鱲的口部的確會如李嘉亮先生所言有增大的情形,要不是自己也在坪林釣過不少貨真價實的大闊嘴郎,還真的會分不太出來。

在生活習性上,三種鱲魚還是或多或少存在著許多差異點,舉例來說,丹氏鱲的釣棚一般而言比較接近底層,就餌時有向下啄食食物的特性,平頜鱲則比較接近中層水域,傾向追食漂流性食物。此外兩者在就食動作及魚訊的表現上也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細心的釣友應該會察覺的出來。

(下圖:大型粗首鱲的頭部比例與口裂尺寸都很明顯,與丹氏鱲的差異極為明顯,熟練的溪釣客不會分不出來)





近年來,許多釣友提到新店溪流域有所謂的「日本溪哥」存在,一般的推測是跟當年放流的香魚苗一起從日本引進。我自己實際的觀察發現,日本溪哥體側斑紋比較接近綠色系,原產平頜鱲的體色則多偏向藍色系,許多釣友聲稱日本溪哥就餌比原產溪哥更刁鑽,不過由於我釣獲的樣本不多,無法確認證實這種傾向。

我ㄧ頭栽入溪哥釣法的那幾年,為了更加明暸溪哥的習性,特地訂做了一只4呎半水族缸,裡頭養滿了從各地溪流釣回來的各種溪哥魚,經過長時間的實際觀察之後,對於丹氏鱲這種溪哥魚種的存在,這20多年來我始終沒有懷疑過。







1 則留言:

  1. 所謂在台灣的丹氏鱲(Zacco temminckii), 是一場誤解, 誤解起源我判斷是民國43年陳兼善教

    授的<台灣魚類誌>. 陳義雄教授在2008一篇論文已修正了這類魚(馬口魚,丹氏鱲...)的分類.

    改日我再把手邊的資料整理出來.

    您可看看日本的丹氏鱲:

    http://blogs.yahoo.co.jp/polypteriformes/4777180.html

    是不是跟台灣的馬口魚很像?!

    另外,陳義雄教授2009一篇論文已將台灣溪哥重新洗牌, 我整理後如下文:

    http://researcher.nsc.gov.tw/ct.asp?mp=2536&xItem=80830&ctNode=568



    您的 blog 很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