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3日 星期三

宜蘭河的泰國鯽魚

宜蘭河的泰國鯽魚



大概在4、5年前左右,宜蘭河開始出現了這種當地人稱為「泰國鯽仔」的魚類,剛開始是在中山橋附近河段釣鯽魚及野鯉的時候,漁獲裡頭偶爾會出現幾尾體長在10公分上下的奇怪小魚,當時候只是覺得怎麼河裡頭又出現不明身分的怪魚,畢竟在台灣這種到處都是外來生物的國家,這倒也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



到了大概是2005年左右,這種外來小魚已經成為宜蘭河裡頭的優勢魚種,常常在釣魚的時候會不請自來地來了一大群,這種魚不但非常貪吃而且搶餌的效率奇佳,漸漸地變成了讓我感到頭痛不已的外道雜魚。這種泰國鯽魚的大量繁殖似乎明顯地壓縮了本土鯽魚跟吳郭魚的族群空間,尤其是原本到處都是的小吳郭魚群,在泰國鱧魚的壓制及本種小魚的競爭之下,這兩年來似乎有明顯減少的趨勢,許多原本可以看到大小吳郭魚浮頭棲息的淺水域,現在大多只能看到體型比較大一些的成魚三五成群地玩耍棲息著。



(下圖:這種外來魚種長相其實是非常的討喜)









岸邊流水區水草底下的鯽魚群也比以前少了一些了,雖然凶猛的泰國鱧魚的出現的確讓河裡頭的魚群感覺到壓力,不過從十來年前泰國鱧魚出現在宜蘭河開始,鯽魚群的數量並沒有相當明顯的減少,在靶場附近水流稍為明顯的河段,往年都可以在岸邊的水草底下看到成群大約7~10公分左右的小鯽魚,不過這兩年來這種情形似乎比較少見了,在這些河段裡頭釣魚最大宗的魚獲已經不是從前的鯽魚、溪哥或是也是外來魚種的竹竿頭,取而代之的正是這種「泰國鯽仔」。



(下圖:這種魚喜歡稍具流速的河段,水生植物區域邊緣是良好的標點)





這種「泰國鯽仔」魚其實相當的好釣,我自己的觀察這種魚大多會在稍具流速的河段棲息,在流速比較明顯的河段往往能夠釣到超過20公分的大型魚。淺場的族群數目及規模又明顯大於深場,因此從鴨母寮附近開始一直到中山橋之間水深普遍在3呎以內的淺河段是目前最容易釣到這種魚的標點。



這種魚幾乎什麼釣餌都吃,釣鯽魚的伊磨、釣野鯉的綜合粉餌甚至吳郭魚的冷凍餌一概都來者不拒。釣組的設計也沒什麼好特別說明的地方,反正一般的池釣或是河釣鯽魚的裝備就可以了。我自己的經驗是採用手竿溪釣的裝備釣魚的效率通常比較好一些,以18尺的溪釣手竿或是長節鯽魚竿,搭配1.0號的單鉤或是雙鉤子線的釣組。鉤子的種類無須太過傷腦筋,一般釣鯽魚的鉤子就不錯用了,鉤子的大小從袖型4號開始到10號都可以使用,我自己釣野鯉用的9、10號黑色伊勢尼也常常正吃上鉤,反正這種魚就是貪吃的很。



(下圖:釣野鯉用的9號黑色伊勢尼照樣正吃上鉤)





這種所謂的「泰國鯽仔」其實是原產於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尼,學名稱為PUNTIUS ORPHOIDES的一種鯉魚科(Cyprinidae)的小魚,正式的英文名稱稱為Javaen Barb,翻譯過來的話應該稱為「爪哇魮」,台灣魚類資料庫提到曾經在2006年4月12日在宜蘭頭城附近的北門溪採到樣本,本地的學者稱之為「類無鬚魮」。這種魚在原產地的馬來半島及湄公河流域地區主要以小溪流(Small Stream)、運河(Canal)以及沖積平原(Flooded Plain )的溝渠為棲息地。這一點也與宜蘭河棲息地的現況相當符合,或許也能解釋這種魚為何能夠在宜蘭河棲息的如此良好的緣故。



(下圖:網路上的本種魚類檔案照片,資料來源http://www.jjphoto.dk/fish_archive/a_intro204.htm)









我除了在宜蘭河有多次釣獲本魚種的經驗之外,也曾經於去年在頭城金面溪釣到一尾本種小魚,至於在二龍村的淇武欄河或是冬山河裡頭是不是也有本種魚類的族群這我就不知道了。這種魚在原產地的最大體長可以長到25公分左右,我在宜蘭河曾經釣過的最大體型大概也是這個數字,不過宜蘭河所產的本種魚類肥滿程度相當高,許多上鉤的魚獲都有肥碩的體態,掙扎的力道的表現也不算太差。



(下圖:去年我在頭城金面溪釣到一尾小魚)





(下圖:頭城金面溪的棲息地)





至於這種魚類到底是從何而來,其實也是問不出個所以然來,目前宜蘭河裡頭的溪哥魚類除了原產的丹式鱲之外,其餘的兩種魚應該都是上游尚德村一處養殖場所流放出來的,前幾年一度相當興盛的竹竿頭及溪流石斑應該也是循相同的方式流放到河裡去的。



至於本種魚類到底是循著怎樣的路徑來到宜蘭河裡頭的,坦白說本地的養殖業者應該有最大的嫌疑,基本上這種「泰國鯽魚」跟各地水族館裡頭所販賣的泰國鯽魚是不同的魚類,我也不曾在各地的水族館裡頭看到這種魚類在販售。如果只是個人養殖之後放生的話,基本上其數量是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形成如此龐大的族群規模,只有商業性的大量繁殖才有可能造成這樣的結果。事實上宜蘭河這幾年出現的「藍寶石」慈鯛魚,應該也是水族養殖業者在市場退燒之後大量放生到河裡所形成的結果。



大量外來魚種的不當放流其實會對本地的原生魚種造成相當巨大的生存壓力,像是目前到處都是的泰國鱧魚,事實上幾乎已經將原生台灣鱧魚的棲息範圍給逼到僅剩少數的封閉水域。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宜蘭的茣荖坑溪完全都是丹式鱲溪哥的天下,沒想到不明人士從外地移植進來的馬口魚竟然會在短短的兩年內取代溪哥成為唯一的優勢魚種,也是一個相當典型的例子。





10 則留言:

  1. Eric,



    If angler just fishing for fun, they don't care what they catched.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reviers inhibit fishing.Maybe couple yeas later,

    this kind of fish will be their favor.



    Danny

    回覆刪除
  2. Danny,



    是沒錯了,不過這種魚的力道表現還不差,一些地方跟鯽魚很像,不過吃餌沒鯽魚那麼細膩,力道跟拼

    勁跟同體型的覬覦還是差上一些,不過比小吳郭魚好太多了,



    Eric

    回覆刪除
  3. Eric:

    從前我一直以為這是「台灣石鮒」,今天如獲至寶的又上了一課!感謝。

    不過,您上面那張「頭城金面溪棲息地」似乎刊載錯誤囉!

    看照片背景,此處應該是金面加油站附近的「猴洞溪」哦!(因為覺得好眼熟。)

    Mark

    回覆刪除
  4. Mark,



    對啊,應該是猴洞溪才對

    台灣石鮒是牛屎鯽的學名



    最近宜蘭河的泰國鯽魚好像消失了

    以前都會來搶餌的大軍今年都沒見到

    到現在連一尾都沒釣到

    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難道是去年冬天的寒流讓這些魚過不了冬?



    Eric

    回覆刪除
  5. Eric:

    消失了?最近我倒是為其所苦!

    可能這些小傢伙全都大舉遷徙到頭城來定居了。哈~哈

    這些小傢伙盜餌技術可是一流的!用蝦竿來作釣感覺應該不錯 ^_^

    金面溪下段和金面加油站旁的小溝渠多的是這種魚。

    而猴洞溪上段,現在石「魚賓」正旺,不過都是小魚。去年20公分上下的大魚已不復見!

    唉~~~

    回覆刪除
  6. 這條溪的石班似乎還不少

    上次去的時候釣了一些

    還有苦花

    就在加油站旁邊釣到的



    泰國鯽魚應該是有人刻意放的

    只是不知道目的是什麼

    回覆刪除
  7. 我上次帶小孩去河邊散步,插著陽傘、丟著釣竿、穿著時髦四處亂跑的那個人,該不會就是您

    吧??

    回覆刪除
  8. 不是啦

    我的穿著很土啦

    看起來像流浪漢

    而且我很孤僻

    都會挑沒人的時段出沒

    越是人多的觀光釣點越不會在人多的假日出現

    像我去景美溪都是寧可請假翹班去

    也不會在人多的假日出現



    我喜歡一個人釣魚



    孤僻的很啦



    呵呵



    Eric

    回覆刪除
  9. 在80年代,马来西亚的玻璃州的主要大河有很多这种鱼,轻易就钓到了,我们称之为“红嘴颊”

    (福建话:ang chui pei),但是现在差不多要绝种了。

    回覆刪除
  10. 這個沒有署名的朋友您好啊



    您是華僑嗎?

    介意跟您交個朋友嗎?



    Eric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