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

20080217-釣魚日記-(2/2)

20080217-釣魚日記-(2/2)



在簡單吃過一頓午餐之後,我又趁著這難得無事一身輕的機會繼續下午的釣魚行程,於是開著車又一路來到垃圾場附近的宜蘭河段來釣鱧魚,才一來到河岸邊一看,竟然整個河面都是到處隨波飄流的雜草堆,原本興致沖沖的心情一下子完全地冷了下來。不過我還是不死心地拿出裝備試釣了好一會兒,不過還是一如預期地不斷糾纏到成堆的漂浮雜草,最後我終於決定另尋一處可以安心下竿的釣點。



我開著車沿著堤防邊的道路往上游開去,原本想說只要找到這些漂浮雜草被農人拋棄的地點,就能在上游處尋覓到可以下竿的乾淨水域,結果來到鴨母寮大橋往橋底下的河面一看,整個河面竟然是濃濁的土黃色污水,看來上游福園附近的河案工程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這個時候我也沒有別的選擇,於是繼續開著車來到七賢水門來試釣看看。



(下圖:河面上到處都是飄流的雜草堆,這應該是上游開墾河邊灘地農人的傑作)





七賢水門的兩岸都是高聳的混凝土堤防,因此大多必須站在高出水面兩三公尺的堤岸來拋投釣組,況且這邊因為缺乏茂盛的岸際水生植物,因此泰國鱧魚的數量遠遠不及宜蘭河。通常都必須在橋的上游面匯流處附近比較容易釣到魚,不過這個匯流口幾乎每天都有一些手竿釣客,我若拿著路亞竿到處拋投晃餌肯定會被人海K一頓,因此只得往下游面沿著高聳的堤岸往水門的方向不斷地試探下去。



我在這個地方釣了大約40分鐘左右的時間,不過連一尾鱧魚或是土虱都沒有釣到,反倒是在水門口的堤岸邊緣意外命中一尾斤餘重的野鯉,不過這尾野鯉應該是好奇過來試探性地啄咬軟蟲而被我鉤中頸部下緣,鉤中身體的野鯉倒是真的爆發力驚人,一連幾次的暴衝讓我不得不稍微讓了幾次竿,後來硬是被拉破了鱗片表層而逃逸,只釣上來一個五元硬幣大小的鱗片。



本來想說就收拾裝備回家吧,沒想到收竿的時候竟然才發現昂貴的Shimano竿捲竟然遺失了,我心想應該是遺忘在剛剛的宜蘭河邊,於是為了這個一組兩三百元的竿捲我又開車回到垃圾場附近的宜蘭河邊。來到河邊之後竟然發現原本到處都是的漂流雜草已經完全消失無蹤,剛剛上游汙濁的河水在經過一個多小時之後也還沒有流到這處河段的跡象,因此整個河面竟是乾乾淨淨的理想下竿狀態。



我在找到遺留在岸邊的竿捲之後立刻衝回車上拿了裝備回來釣魚,手錶上的時間已經超過了四點鐘,因此在天黑之前還有大概的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釣魚,我先拿出了捲尾的Tab Tail Grub以及G-Tail Ringed Worm這兩款釣況比較穩定的軟蟲來開場,大概試釣了十多分鐘都沒有來咬餌的跡象,於是拿出泳型誇張的Jerk Bait魚形軟蟲出來,試圖以大幅度的動作及聲響來吸引鱧魚的注意。



(下圖:今天第一尾上鉤的鱧魚)





這一招果然見效,沒多久軟蟲就有被輕輕啄咬的跡象,後來終於來了一個比較顯著的追咬,不過我完全都來不及作合揚竿,只看到河水被鱧魚弄得揚起許多氣泡以及一陣泥霧。果然水底下還是有鱧魚出沒,而且似乎也有來追咬軟蟲的意願,因此我又接連地嘗試了一陣子,不過底下的鱧魚似乎識破了我的把戲,因此就再也不來追咬這尾Jerk Bait。



既然知道今天的鱧魚會有咬餌的意願,而且似乎對於魚形軟蟲比較有興趣,於是我從軟蟲盒裡頭僅剩的幾尾4英吋Power Shad挑出一尾編號146的咖啡色軟蟲,然後繼續在剛剛失手的標點附近誘釣。果不其然,沒多久就來了一記強烈的魚訊,水底下上鉤的鱧魚在淺淺的河岸到處奮力逃竄,或許是因為今天的氣溫上升的緣故,拉力的猛烈程度與持續性都比之前寒流期間的要來得讓人印象深刻許多,我的確是花了一些功夫才將這尾50公分長,體重接近3台斤的鱧魚給撈上岸來。



又過了沒多久,在相同標點區域附近又來了一個鮮明的魚訊,同樣也是一尾相同體形大小的鱧魚被我請上岸來。接著我又在下游側的水草區域邊緣又被追咬了幾次,其中一次失手的揚竿作合還讓水裡頭的鱧魚驚嚇得躍出水面上來,這也是一尾大約3斤上下的鱧魚。在天黑前的一個小時裡頭順利地釣上來兩尾鱧魚,雖然河水在天黑前受到污水的影響而慢慢地變得渾濁了,但是水底下的鱧魚似乎並沒有因此停止踴躍追咬的意願。



(下圖:今天第二尾上鉤的鱧魚)





在回顧今天的釣況之前,要先簡單地介紹一下我最近讀到的一段相當有啟發性的文字,這是由Berkley釣餌實驗室針對Bass如何面對眼前釣餌所作的試驗結果[註1]。Dr. Jones將Bass面對眼前釣餌的反應模式分成四個階段來分析,我擷取部份的英文內容後同時翻譯成中文簡單地敘述如下:



Stage-1: Arousing the Sleeping Giant



Dr Jones在書中寫道,在這個階段當釣餌在Bass的附近出現的時候,通常Bass並不會有立即的明顯反應,雖然Bass的確已經察覺到釣餌的存在,不過並不會立刻就衝出來追咬;Bass對釣餌的存在僅僅會出現一些微妙而不易察覺的反應,像是加快了呼吸的頻率、增加擺動胸鰭及開闔腮蓋的次數、眼睛旋轉巡視的次數變頻繁了等等。雖然從Bass外在行為來看似乎沒有明顯的反應,但是這些細微的動作變化其實顯示了Bass對於附近釣餌的存在的確已經產生心理層面的反應(Mental Response)。



Stage-2: Launching the Search



接著Bass會開始明顯地變得不安焦躁了起來(Restless),然後開始會慢慢地移動並且到處以目視(Vision)的方式巡視四周(Look Around),在這個階段基本上Bass已經從原先的心理層面反應轉移到視覺感官的反應,事實上Bass本身就是視覺能力良好的魚類,因此相當的依賴以視覺的方式來捕食。



Bass依賴視力來捕食食物還關係到捕食的效率,簡單的來說,Bass會以目視的方式尋找食物的位置來源,估計自己與獵物之間的空間位置,決定發動獵殺攻擊的最佳距離,以及判斷食物的種類跟可食性。在這個階段除非Bass本身非常飢餓難耐,否則通常還會進入到第三個階段。



Stage-3: Assessing the Odor



當Bass已經接近獵物並且進入可以發動獵殺攻擊的有效距離內時,通常會有兩種可能的情形發生,第一種情形是直接發動攻擊(Strike),事實上這種情形並不少見。第二種情況則是Bass還會利用其他的感官能力來辨識獵物,其中包括了辨識獵物氣味的化學感官能力(Chemoreception)。



這個時候Bass會緩慢的靠近獵物,然後除了以目視的方式巡視及評估獵物之外,也會以嗅覺來試探獵物的可食用性。此時Bass會決定要繼續追咬眼前的餌食,亦或者是轉頭就離開,獵物氣味的可接受程度會決定Bass是否會繼續追咬餌食。



在Berkley的實驗室裡頭,Dr. Jones觀察到有時候Bass會因為受到獵物氣味的誘惑,而在極度興奮的情況之下對於任何經過眼前的東西都會瘋狂的吞食追咬,包括了鉛墬(Sinker)、浮標(Floats)、空鉤(Hook),甚至於飄落的樹葉(Leave)及上浮的氣泡(Bubble),這也難怪Berkley會在加味軟蟲的領域遙遙領先其他廠商。



Stage-4: Running the Taste Test



在這個階段Bass通常會先試咬看看,如果確認是食物的話才會放心地大口吞下,一般來說會先以鼻尖輕輕地觸碰餌食,或者是輕輕地試咬看看,只要感覺到稍微不是食物的話就會立刻吐出來。在試咬的過程中Bass即便是將餌食一口咬住,通常也不會是立刻就深深吞下,只要發現有異狀就會在大約1/4~1/2秒的時間內立刻吐出,而這個過程通常會是最為關係釣魚成敗的階段。Bass對於食物觸感的敏銳程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在Bass嘴部的內外均佈滿了敏銳的感受器(Receptor),因此輕易地就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到食物的美味(Palatability)跟食用性。



上面簡短的摘要敘述也許沒能夠將原作者的分析傳達得非常清楚,不過對於Bass這種掠食性魚類捕食的模式應該有了初步的分析跟了解,我在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試著將這套模式套用到本地的鱧魚身上,似乎也可以解釋平常鱧魚所表現出來的一些行為及習性。



我觀察到鱧魚其實也會有跟Bass相當類似的反應模式,我曾經觀察一尾在夏天淺水區域棲息的鱧魚,當我把軟蟲丟到這尾鱧魚的附近,然後輕巧地牽引軟蟲從這尾魚面前大約2尺左右的區域通過的時候,原本靜靜地停止在水域中層的鱧魚開始輕輕地移動了頭部,短小的胸鰭加快了前後搖擺的頻率,然後可以看到鱧魚的眼睛開始轉動起來,似乎在搜尋什麼東西似的。



接下來,這尾鱧魚在軟蟲接連幾次通過面前的時候,開始緩慢地向前移動,然後停止在大約1尺半左右的距離專注地注視軟蟲緩緩地通過眼前。這個時候這尾鱧魚並沒有立刻就前來追咬重複通過的軟蟲,只是專心地打量著緩緩游動中的軟蟲。



接著,這尾鱧魚開始慢慢地接近通過的軟蟲,並且以相當靠近的距離悄悄地尾隨著軟蟲,然後在大約不到15公分左右的距離突然快速地發動攻擊,僅僅只是啄了一下然後馬上反身就逃竄回到草叢底下,接著無論我再怎麼誘釣牠就是再也不出現在剛剛休息的區域。



通常以人造的假餌來誘釣鱧魚會有兩種標準的咬餌模式,第一種是在鱧魚活力充沛、掠食意願高、攻擊慾望強的情形下發生的,在這種情形之下,通常鱧魚在上述的第二階段裡頭就會發動攻擊。另一種情形則是發生在追食意願低的低水溫時期,或者是承受極大釣捕壓力的水域,在這種情形下鱧魚會有明顯的第三及第四階段的模式出現。



以我最近一個多月來在寒流天氣裡頭釣軟蟲的經驗來看,即便是外頭的氣溫低到攝氏十度不到,可是水底下好奇心強烈的鱧魚通常還是會受到軟蟲的吸引而前來試探看看,這個時候通常會在淺水域看到鱧魚尾隨軟蟲游動所引起的水面波動,甚至於會從竿先的振動感覺到鱧魚似乎有來輕輕觸碰軟蟲的情形。



(下圖:很少人會注意到鱧魚嘴部前緣這兩個小肉突)





我到目前為止對於鱧魚的嗅覺能力完全沒有任何的概念,也找不到任何相關的資料及訊息,但是從許多釣友習慣以腥臭味十足的雞肝或是雞腸子來沉底釣鱧魚來看,鱧魚的嗅覺應該還是相當的敏銳的。細心一點的釣友應該會發現到泰國鱧魚嘴部上緣其實是有兩個小小的肉突物,這兩個小肉突應該跟生活習性相類似的土虱及鮎魚的觸鬚功能相近,大概就是提供鱧魚感應微弱生物電場或是觸覺的能力。許多時候可以觀察到鱧魚似乎是在以嘴部前緣輕輕碰觸假餌之後就馬上轉頭離開,這種行為似乎跟這兩個小肉突的功能有所關聯。



在第四個階段裡頭鱧魚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常常讓許多釣友為之扼腕不已,我時常遭遇到鱧魚將剛剛才吞入口的軟蟲立刻吐了出來的情形,顯然鱧魚的嘴部構造應該也有相當敏銳的感受器存在。這種情形相信玩雷蛙的釣友最不會感到陌生了,常常剛剛爆水吞咬塑膠雷蛙的鱧魚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嘴裡的雷蛙給吐了出來,這種情形在低水溫期間是特別的明顯。



玩雷蛙的釣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常會採取幾個改變策略,首先會有志一同的改用尺寸稍微小一點的雷蛙,藉著減少雷蛙的大小來增加鱧魚吞餌的深度及揚竿作合的效率,因此早年鱧魚會毫不猶豫大咬的大尺寸美式雷蛙慢慢地被小尺寸精緻的日式雷蛙給取代。



第二個改變策略則是在雷蛙的底部多開一到兩個通氣孔,讓鱧魚在一口咬住雷蛙的時候能夠藉由迅速排氣,以降低雷蛙身體內部的氣壓阻力,並且讓夠讓埋在背部的雙叉鉤更有效率地穿刺出來鉤住魚嘴。



最後一個策略則是大家都會採用硬調性的雷魚專用竿及大磅數的PE線,釣手利用快速反應、強力揚竿作合的方式來跟鱧魚比誰的速度快,只要鱧魚一旦爆水追咬雷蛙就立刻強力揚竿作合。附帶一提的是網路上的雷蛙玩家對於揚竿作合的時機各有見解,有人認為在鱧魚爆水追咬雷蛙之後要多等待個幾秒,讓鱧魚深吞雷蛙之後再揚竿作合,通常成功的機會比較大一些。另一派的釣友則主張要全神貫注地掌握鱧魚攻擊雷蛙的第一瞬間,否則通常鱧魚會立刻察覺到異狀而將雷蛙吐出,反而失去了作合的先機。



事實上,若從Berkley所做的實驗來看,兩種說法的有其依據及適用性,在南部高水溫的環境下鱧魚的攻擊性強烈,因此攻擊雷蛙的動作與意願也相對地明顯,在鱧魚含住雷蛙之後多等個幾秒中其實是有利於雷蛙身體內部的排氣,等到氣體多排了一些後鉤子穿透的程度也會因此大大的增加,於是能夠有效地改善命中的機率。



若是在活力較低的低水溫期或是承受密集釣捕壓力的水域,鱧魚降低的活力與敏感的警覺心將會大大增加上述第三及第四個階段在捕食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一天的釣魚活動之中鱧魚往往只是相當謹慎、輕微地來追咬幾次,通常都會立刻將到口的雷蛙給吐了出來,因此主張要全神貫注地掌握鱧魚攻擊雷蛙的第一瞬間是有其道理及必要性的。



(下圖:低水溫期所釣到的鱧魚有很大的比例是自己被外露的軟蟲鉤給鉤住的)





(下圖:夏季鱧魚的活力好、攻擊慾望強,因此軟蟲幾乎都是被一口給吞下去的)





我在冬天的宜蘭河流域以軟蟲來釣鱧魚也遇到類似的問題,許多時候鱧魚都是試探性地來啄咬我的釣餌,釣軟蟲的釣組通常都是在無法以目視來判斷咬訊的水底下來進行的,因此大多只能以竿先傳來的振動來判斷揚竿作合的時機,很多時候在面對這樣輕微的魚訊其實是來不及立即反應,也很難在第一時間就能成功的揚竿作合。



在面對這樣的困境的時候,我採取了以下幾個因應的策略,首先是採用高彈性、高純度的碳纖路亞竿,利用良好的釣竿彈性來感應輕微的魚訊。此外,必須採用低伸縮率的PE線或是融合線來做拋投母線,伸縮率明顯的尼龍線會遲滯傳遞魚訊的表現,只能在夏天使用利用良好的伸縮率來緩衝夏季大魚暴衝的力道。另外則使用Carolina Rig釣組的效果會明顯優於Texas Rig,這是因為前者的軟蟲泳型較為活潑,鱧魚啄餌的時候釣組的阻力較小的緣故。最後一個改變則是讓鉤尖完全露出軟蟲身體外側,冒著可能掛底的風險來提高鱧魚的命中率。事實上,我最近釣到的鱧魚有相當高的比例是被外露的鉤尖自己勾到的,而並非是我即時揚竿作合才釣上來的,這一點跟夏季鱧魚上鉤的模式及採用的策略完全不同。



以上就是今天釣完鱧魚之後的感想與檢討,提供給大家參考看看。



[註1]:Knowing Bass”,Jones, (Page58~6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