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2015-0802-雷公埤小物釣

2015-0802-雷公埤小物釣

自從上禮拜從虎寮潭回來之後,我對北勢溪今年的溪流釣魚已然完全失去了任何的興趣,倒不是因為釣不釣得到魚這件事的關係,而是看到這條美麗的溪流在實施多年禁釣制度之後,隱藏在其背後那真正殘酷的現實,讓我感到深刻的無奈與心灰意冷。

因此今天早上我帶著簡單的釣具,來到離家僅僅五分鐘車程的雷公埤,換換心情享受著沒有任何壓力與挫折的野塘小物釣魚。

雷公埤這處近年來飽受雷強釣客摧殘的觀光釣點,其實是一處孕育著珍貴本土水生動植物的湧泉野塘,迄今埤裡仍然棲息著相當數量的高身鳑鲏及圓吻鯝魚族群。俗稱牛屎鯽的高身鳑鲏與河蚌有共生的關係,因此必須要有清澈、流動的泉水水域,才能維繫著這種微妙的共生生態,近年來這種本土原生小魚的棲地不斷地被破壞,只剩下幾個湧泉水塘裡還勉強棲息著幾個珍貴的族群。

圓吻鯝魚則是近年來掀起一陣熱潮的所謂阿嬤魚的學名,事實上迄今還有不少關於這種魚的論點在持續討論當中,許多人認為宜蘭的圓吻鯝魚跟出產在大漢溪或基隆河裡那些力大無窮的阿嬤魚事實上是不同種類的魚種,關於這點坦白說我自己也沒有深入研究比較過,只能從我在宜蘭河流域多年來實際的釣遊經驗來說明。

(可愛的高身鳑鲏)


出產在宜蘭地區的圓吻鯝魚當地俗稱為「鯁仔」,在當地資深釣友的口中又可分為「粗鱗」跟「細鱗」兩個品種。像這類生活在湖泊、野塘內的圓吻鯝魚歸類為「細鱗」種,其體型較為纖細、嬌小,上鉤後的掙扎力道表現也無令人驚豔之處。

出產在宜蘭河河道內體型較大,體色偏暗、鰭部有橘黃色分布、鱗片的紋路較為明顯且粗糙,上鉤之後拚勁及力道讓人血脈賁張,一般通稱這種是屬於「粗鱗」種,也是比較類似出產於大漢溪或基隆河裡的阿嬤魚。

近年來宜蘭河流域內的圓吻鯝魚族群大為減少,我自己本人已經有六、七年以上沒有再釣獲任何的粗鱗種圓吻鯝。在十年以前這種魚是宜蘭河的優勢釣遊魚種,每隔幾年就會出現魚群數量暴增的現象,那個時候宜蘭河流域幾乎是有水的地方就有此魚。這幾年來似乎只剩下攔河堰下方有少數碩果僅存的族群,攔河堰以上的河段已經看不到任何此魚的蹤跡了。

造成這種魚數量大減的原因眾說紛紜,依據我自己的觀察這種魚消失的時間歷程剛好與外來種泰國鯽魚族群興盛的歷程交錯重疊,再根據我後來對泰國鯽魚的觀察與了解,我認為圓吻鯝魚的消失應該在某種程度上與泰國鯽魚在生態系位階上的競爭有關聯。

(體色金黃的湖產土鯽魚)


不過這個觀點其實是不夠嚴謹的,在宜蘭市南郊有一處七賢水門,那裡迄今仍棲息著相當數量的河流型圓吻鯝,只不過這裡的圓吻鯝體型及體色似乎比較類似湖產的細鱗種,反而不像原產於宜蘭河主流的粗鱗種圓吻鯝,而此處水門附近的每條河道都充斥著大量的外來種泰國鯽魚,因此這個論點似乎也還無法完全證明圓吻鯝的消失與泰國鯽魚的出現有100%的關聯性。

此外,湖產的圓吻鯝在體型上也不盡然就是纖細瘦小,早年在大湖湧泉裡頭經常可以釣到超過25公分的圓吻鯝,湧泉邊緣的池底也曾經看過接近50公分的巨大銀白色翻滾魚體,因此,湖產圓吻鯝在體型上的弱勢應該與封閉水域食物來源較為匱乏有關,而不僅僅是在品種上的先天差異而已。

今天早上我拿著16尺的硬調鯽魚竿,以簡單的溪流釣釣組,搭配著釣鯽魚用的伊磨餌,輕鬆愉快地享受了一個多小時的優閒時光。回家的時候按例把所有的魚獲放回湖中,盡量做到減少對生態系的干擾及傷害。

(即使是這樣拍個照,坦白說也是會對脆弱的魚體造成傷害)


在此要誠摯地呼籲來雷公埤釣魚的朋友,請你們回家之前還是把魚獲安然地放生回湖中吧,坦白說圓吻鯝這種魚細刺很多,食用起來也不方便,如果真的想帶魚獲回家烹煮的話,也請無論如何要適可而止。

釣魚這種活動應該要有所節制,不應該像是打獵一樣,在瘋狂大咬的同時還把所有的魚獲放進冰箱,最後再把所有魚獲擺出來像個勝利者一樣拍照。然後呢?美其名說是要貼補昂貴的船資、旅費,要不把魚賣給海產攤,要不就拿回家跟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邊送魚、邊炫耀,說穿了只不過滿足了釣魚人自己本身的虛榮與貪婪而已。

這樣的血腥釣魚人迄今仍大有人在,先是屠殺光了本島的所有水域,然後再一個外礁一個外礁的蹂躪,然後再一個一個離島的爆釣,最後呢?剩下了甚麼?

釣魚人不是屠夫,也不是嗜殺的獵人,今日的竭澤而漁,明日就沒有任何的魚獲可以再恣意炫耀,Catch and ReleaseWe Are Not Killers


(風景優美的雷公埤是個適合全家釣遊的好地方)


3 則留言:

  1. 基隆河的阿嬤魚近幾年來也銳減了許多,已不復當年的盛況了

    如今看得到巨大銀色魚影的地方,似乎不多了。

    回覆刪除
  2. Fly之後,我開始Catch and Release 那感覺更像釣魚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