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2009-1216-Snakehead Fishing

2009-1216-Snakehead Fishing


今天早上臨時跟公司請假把車送去檢查,因此一大清早送Ally去搭雪隧公車之後,我就繞到宜蘭河攔河堰下方釣場去試看看運氣。今天的天氣非常的溼冷,天空還下著綿綿的細雨,看起來就不太像是鱧魚會很有活力的天候。

我今天出門釣魚的重點有兩個,一個是練習Abu Garcia的C6650雙軸捲線器的拋投,另外一個就是驗證天氣變化對於此河段鱧魚活力的影響。

第一個重點任務在下竿不到半個小時內就完全失敗了,我完全掌握不到捲線器的拋投要領,幾乎每拋一次就纏線一次,而且每次都是非常要命的嚴重纏線,害得我在河邊不停地裁剪纏成一團的尼龍線。今天使用了14磅的Cajun Red Premium尼龍釣線,結果這款釣線真的是非常地難纏,搞得我都快抓狂了。


後來不得不放棄了拋投練習,不過到了最後應該是知道該如何練習了,等下次回去再找時間來練習看看,幾個值得思考及尋找答案的關鍵先簡述如下:

1. PE線是不是比尼龍線不易纏線?

2. 拋投之後是否該以拇指控制慣性出線速度?這是造成纏線的主要原因。

3. 緩衝機跟逆轉機如何調控?

後來我就改回用Salina紡車式捲線器來釣魚,當然就不會發生惱人的纏線問題了,不過我從七點半一直釣到將近九點鐘,竟然完全都沒有任何鱧魚來咬餌。今天早上的潮水大約是七點滿潮,因此下竿的時候河水並不像前幾天那樣流動快速。星期天下竿的時候潮水應該是退潮時段,因此河水流動的速度比較快。從之前的經驗來判斷,此河段的鱧魚似乎是以退潮到乾潮底反漲之間的就餌意願比較好。

這幾次的作釣發現到這把8.6呎專搞絲竿的理想配重大約是在3錢上下,我今天一開始以2.0+1.5兩顆鉛來拋投,結果非常順暢好操控。後來改成3x1.5=4.5錢之後,反而變得過重不易拋投。後來又改成只加一顆1.5號鉛,雖然拋投起來還很順暢,不過拋投的距離很難到達該河段的彼岸。

今天河岸邊的豆仔魚以及海鰱的活力還算不錯,岸邊還看到幾次大水花,不過不能確定是不是鱧魚。該河段幾乎所有的標點及深度我都試驗過了,完全沒有任何來咬餌的跡象,除了前述的潮水之外,天氣濕冷應該也是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是連續幾天好天氣之後變天的第一天,這似乎會影響到鱧魚的就餌意願。

最後一個值得一提的是我後來有到鐵路橋下方的河段試釣,該河段是非常淺的砂質河灘,水深不過2呎左右,水中有不少的障礙物,雖然今天此標點內並沒有任何咬餌的跡象,不過這應該是夏季非常有潛力的釣點。1.5號鉛是理想的操作配重,如果搭配水阻力較低的碳纖前導線的話,應該可以順利地在流動的河水下層穿梭來去。

(採用In-Fisherman雜誌上關於Bait Fish的標點觀念,結果第一竿就來咬餌)










後來,我來到宜蘭河西門橋上方的緩流潭區,原來的用意也是執意要來比較不同天候條件之下同一處釣場內鱧魚群的生態習性。一開始我在急瀨下方的流尾下竿,第一竿就來咬餌,不過動作非常的輕,然後在咬餌之後叼著軟蟲就往深處游去,我看著釣線被拉得橫移一段距離之後再用力揚竿,結果竟然沒有著鉤,然後自此之後就沒有任何的魚訊。

我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頭,在這處大約100公尺左右的河邊到處試釣,結果之前釣得不錯的流頭回流區竟然完全沒有魚訊,到了最後,我索性以下游出水口前方小魚群跳躍附近作為標點,採用In-Fisherman雜誌上關於Bait Fish的標點觀念,結果第一竿就來咬餌,一尾不到40公分的小鱧魚終於被我請上岸來,看來掠食者會在Bait Fish周邊徘徊活動的觀念果然有道理。

不過在釣上這尾鱧魚之後,這處標點內就沒有任何的魚訊了,於是我大膽地採取改變擬餌種類的策略,拿出了之前製作的In-Line Spinner釣組,也就是所謂的旋轉亮片擬餌。我使用的是搭配軟蟲的In-Line Spinner釣組,後頭的軟蟲鉤上掛著一尾4英吋的Grub,結果沒想到才一下竿,當釣組通過河岸邊一處雜草堆邊緣時,瞬間衝出一尾40公分的鱧魚一口咬住軟蟲,其力道之激烈與咬餌的乾脆程度讓我嚇了一大跳,原來在溼冷的天氣下鱧魚咬餌的活力也可以如此活躍,關鍵就在於如何激發鱧魚咬餌的意願。

(以這款搭配Colorado Blade的In-Line Spinner釣組釣上來這尾鱧魚)










後來沒多久這組釣組就掛底流失,然後我就改用了另外兩個備份的In-Line Spinner釣組,結果竟然完全沒有任何的魚訊,讓我有點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差異只在於第一組釣組採用的是銀白色、高爾夫球紋路的Colorado Blade,另外兩個則是銀白色跟金黃色的長條型Willow leaf Blade,難道差異就是在這裡?

後來我看到這一期In-Fisherman雜誌上關於噪音跟波動對於魚群的影響的文章,猜想很可能關鍵就在Spinner Blade的外型及其產生的聲響。事實上圓形的Colorado Blade水阻力較大,產生的是低頻的(Low frequency)聲響,長條型Willow leaf Blade水阻力較小,產生的是高頻的(High frequency)聲響,這或許是最有可能解釋這種差異的原因。

我後來仔細回想,第一次在靶場邊以In-Line Spinner釣組釣到那尾斷線的六十公分級大鱧魚,當時也是用搭配Colorado Blade的釣組。另外就是夏天的時候我在員山舊河道親眼見到鱧魚尾隨Spinner的景象,或許我真的長期低估及忽略了Spinner的潛力。

我在前幾期的In-Fisherman雜誌上看過北美釣友釣Musky的大型Spinner Blade釣組,也是以類似的方式搭配Grub軟蟲,看來我得花點時間來研究看看如何設計一些實用有效的In-Line Spinner釣組。

今天早上的釣遊就到此結束,留下了一些值得仔細思考研究的問題。

(今天西門橋上方的緩流潭區只有這裡有鱧魚咬餌,第一尾在前方30公尺處,第二尾在眼前水中雜草的邊緣地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