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鯽魚到底有幾種?
從我開始會釣魚以來,始終有兩個關於台灣本地魚類分類的問題困擾著我,其中一個是關於溪流裡的溪哥到底是有幾種族群,這個問題其實到現在都還不能說是完全的塵埃底定,不管是釣魚界還是學術界,關於溪哥種類的問題始終還是爭辯不休。
不過到目前為止大家大體上還是同意至少有所謂的平頜鱲(一般的溪哥)、日本平頜鱲(綠色系的溪哥)、粗首鱲(闊嘴郎)等三種溪哥品種,至於是不是還有第四種所謂的丹氏鱲的存在,亦或是所謂的丹氏蠟就是平頜鱲,還是丹氏蠟根本上就是粗首鱲,從釣魚前輩李嘉亮先生在其所著的「溪釣秘訣集」中開始,這個問題大概就這樣爭辦了應該有20年以上的光景吧。
其實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的確是有一種跟所謂的闊嘴郎外型非常類似的溪哥存在,這種溪哥的族群相當的龐大,至少十多年以前宜蘭平原上幾乎每條清澈的水系都有出產,而且這種溪哥還是蘭陽平原上唯一出產的溪哥族群。這種溪哥雖然外型跟闊嘴郎很類似,但是其體型很少超過20公分以上,不像北勢溪所出產的闊嘴郎動輒有20多公分以上的大傢伙。此外,這種溪哥通常只有老成魚的嘴裂會明顯擴大,一般的中、小型幼魚其外觀反而跟平頜鱲比較類似。
在三種溪哥當中這種李嘉亮先生稱之為丹氏鱲的溪哥則最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水域環境,除了尋常的清澈溪流之外,靜止的湖泊跟池塘也都可以適應得很好,而在一些遭受輕度污染的田邊溝渠及小河流也都可以看到這種溪哥的蹤跡。從我自己實際上釣獲過幾乎數不清的個體來看,無論如何這的的確確是一種截然不同於平常平頜鱲與闊嘴郎的溪哥魚種。
除了溪流釣的主角溪哥之外,另外一個始終困擾著我的就是關於台灣本地鯽魚品種的問題,按照目前主流的說法,台灣本地所出產的原生鯽魚只有一個品種。這幾年來我看過不少的網路及一些部落格文章,大體上都是參照日本方面的相關文獻,將鯽魚依照日本的分類分成五個品系,其中台灣本地所出產的只有一個所謂「銀鯽」的品系,至於源自「源五郎鯽」的日本鯽魚則是透過人為放流的方式刻意引進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其他的釣魚老手有注意到某些土鯽魚在外觀跟習性上的些微差異,但是就我自己從開始釣魚以來所接觸過的許多土鯽魚個體來看,其實我並不認為真的只有所謂「銀鯽」的單一品系而已。
我所知道的「土鯽魚」,其體高與體長比例較低,因此體型看起來比較屬於像是圓滾型的身材,這種鯽魚的嘴部外型似乎比較鈍一些,背鰭及尾鰭的邊緣也比較圓一點,體色通常是接近黑褐色的,特別是背部的顏色似乎比較黝黑一點,這種鯽魚的體型都不大,一般來說大概就只是15公分以下的水準,喜歡棲息在比較泥濘的水域,像是田邊的小灌溉溝渠及筊白筍田周邊的溼地。
(這尾土鯽魚體高比很明顯,它是日本鯽魚嗎?)
(阿超在宜蘭望龍埤所釣到的金色系鯽魚)
我國中的時候常常跟我釣魚的玩伴到鄉下的水溝裡「摸鯽魚」,這種土鯽魚遭遇到危險的時候會鑽到筊白筍的根部或是雜物堆內,因此當時我們都會用手下去底部爛泥裡掏摸,一個下午抓個十幾二十尾是很平常的事。這種鯽魚生活的小水溝常常會有農人洗菜,特別是在宜蘭青蔥盛產的季節幾乎每條小水溝邊都有人在洗清蔥,這個時候這些土鯽魚就要倒大楣了,搶收的青蔥很多都還有極為嚴重的殘留農藥,因此常常可以看到下游的水面上飄流著被農藥燻得厭厭一息的牛屎鯽跟小土鯽魚。
這種土鯽魚在十來年前宜蘭市郊的農地重劃之後就幾乎消失無蹤了,那些兩岸都是長滿野薑花的土堤溝渠被硬梆梆的水泥護岸給完全取代,之後那些土鯽魚、菊池氏細鯽、牛屎鯽以及車栓仔等小魚就此完全消失無蹤。
第二種鯽魚的品系是大家傳說已久的「金鯽」,其特色就是顏色是暗金黃色,體高跟體長的比例很高,有些個體甚至於有拱背的體型外觀,這種鯽魚的頭部比例表較小,嘴部相對上看起來比較尖一些,鱗片的紋路很清晰,不過鱗片的尺寸似乎比較小一點。這種鯽魚幾乎都是出產在止水域的小池塘當中,流動的河流及溪流中印象中幾乎沒有見過。
以前宜蘭市中心的中山公園有兩個相連的池塘,裡頭所出產的鯽魚清一色都是這種金色品系,我念國小的時候常常去那裡釣魚,當時候用黃色萬能餌加蒸蕃薯泥就能夠釣到這種金色的鯽魚。後來這兩口池塘因為公園整建的緣故而被填平,後來就很少見到這種金色品系的鯽魚。只有在整修前的福園看過一位釣客釣過一些,整修後我跟Uncle去釣的品系則完全是「銀鯽」。兩個月前帶朋友去宜蘭的望龍埤釣鯁仔的時候,朋友有意外釣獲幾尾金色系的鯽魚,只不過看起來比較像是顏色偏暗的銀鯽,跟我記憶中的金鯽還是有所出入。
(目前宜蘭河的泰國鯽魚已經大大地壓縮了土鯽魚生存的空間)
第三種鯽魚就是目前大家公認的唯一品系「銀鯽」,銀鯽這種鯽魚俗稱為白鯽仔,顧名思義就是其體色偏向銀白,跟金鯽的通體金黃以及土鯽偏向黑褐色的有明顯的不同,大多數的銀鯽嚴格說起來只有側線以下是真正的銀白色,側線以上到背部其實是所謂的鐵灰色,或者是鐵白色,可是大型的銀鯽通體銀白的情形很常見,這些大銀鯽的體高體長比很高,背部甚至於有類似日本鯽魚的明顯背拱,鱗片也有像日本鯽魚一樣偏大的情形,只是銀鯽的嘴部不像日本鯽魚是水平到上翹的形狀,身體的比例也不像日本鯽魚,因此很容易分別得出來 。不過在本地的釣友當中還是普遍有把大型銀鯽當成日本鯽魚的情形,事實上只要稍加細心地觀察,日本鯽魚跟銀鯽之間其實還是著顯著的差異的 。
大型的銀鯽通常會在冬季到春季之間被釣獲,大體上來說似乎天氣越冷大型銀鯽上鉤的機率就越大,其他季節裡頭要釣獲大型銀鯽似乎就要採行夜釣的策略,宜蘭河流域所出產的銀鯽有大到斤級左右的體型,我自己曾經在某條小支流裡頭釣到一尾超過30公分的銀鯽,只不過當實際沒有帶電子秤,又沒有帶數位相機,因此在丈量過長度之後就隨手放生
我釣野鲤的時候常常釣獲大約3~4尾斤體型的大銀鯽,野鲤手竿釣組的2.0號子線,9號伊勢尼鉤照樣一口吞入,絲毫看不到鯽魚素來聞名的細膩與刁鑽,冬天寒流來襲的前後是釣大銀鯽的好時機,常常能夠釣獲一整群的鯽魚,夏季則多半都是泰國鯽魚的天下。
在食性跟餌料方面,「土鯽魚」似乎比較偏好葷質的餌料,像是以前很常見的紅蚯蚓就是這種鯽魚喜歡的餌料,至於「金鯽魚」則都是以當年很常使用的蒸熟蕃薯泥加上黃色萬能餌粉所釣獲的,「銀鯽魚」則大多是以日本鯽魚餌料來垂釣,像是大家熟知的夫拉庫及伊磨餌料,另外像是釣鯉魚常用的底料也很常意外釣獲這些銀鯽魚。
可是坦白說並不能就此斷言這幾種土鯽魚之間的差異食性,而是要先確認這幾種我所認知的鯽魚品種倒底是不是根本上就是同一種鯽魚,如果真的是同一種群的話,那麼食性上的差異還有可能是由於季節及棲地的不同所造成的結果。倘若這幾種鯽魚的確不是同一個種群的話,那麼現在大概也找不到可以作為比較的野生族群及棲地了。
(這兩尾在景美溪中所釣獲的土鯽魚是不是外型跟嘴部都很奇特?)
我想大家大概都會同意台灣本土所出產的鯽魚應該是屬於雜食性的,因此不管是動物性的紅蚯蚓、小活蝦、甚至於是溪釣的魚蟲,以及植物性的像是萬能餌、蕃薯泥甚至於是釣吳郭魚的水草絲等等釣餌,都是可以確定鯽魚會來吃的餌料。
早年市面上可以買到的餌料不多,大多就是蒸熟蕃薯泥加上黃色萬能餌粉或是紅蚯蚓一類的釣餌,因此那個年代以這些餌料來釣獲常見的土鯽魚其實是很理所當然的結果,當時雖然已經有日本進口的鯽魚餌料,不過大多都是釣職業池的日本鯽魚或是鯉魚一類對象魚,對於沒有多少經濟能力的小朋友來說可能太奢侈了一些,大多只能使用便宜的萬能餌或是紅蚯蚓來釣魚。
雖然說野地水域裡頭的鯽魚可以勉強地分成以上的三類族群,但是坦白說這種分類法其實是越來越不可行了,第一個理由當然是前兩種鯽魚的族群已經非常的稀少,以土鯽魚為例,我曾經好幾次沿著一些灌溉溝渠到處探釣,結果釣上來的大多是吳郭魚跟小銀鯽,以前那些隨處可見的圓滾滾體型小土鯽已經再也沒見過了,金鯽魚就更不用說了,現在要找到水質良好,碩果僅存的小野塘野真的不是那麼容易,要不是被填平開發,再不就是水質污染或者到處充斥外來魚種
第二個理由則是毫無約束的宗教及人為的放生活動,讓各個水域的鯽魚族群產生完全混亂的混種問題,這些放生客所放流的五彩鯽魚是養殖場繁殖金魚所汰換下來的品種,現在幾乎每個水域都可以釣獲這種彩色鯽魚,像是我常去的基隆河,貢寮雙溪,景美溪等市郊溪流,都有釣或各種彩色鯽魚的紀錄,因此不同族群之間的混種其實是完全難以避免的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最近幾年由釣魚團體所推動的鯽魚放流計畫,許多熱愛釣鯽魚的釣友自動自發地到各地釣大量土鯽魚,然後將其放流到族群早已絕跡或日見稀少的水域當中,因此更加催化了各地鯽魚族群之間的基因交流。
(毫無約束的宗教及人為的放生活動,讓各個水域都可以釣獲這種彩色鯽魚)
至於日本鯽魚與本省原產鯽魚之間混種,或是鯉魚跟鯽魚之間混種的問題,這是目前頗有爭議的問題之一。鯉魚跟鯽魚之間的混種時有所聞,一些釣鯽魚的前輩都有類似的經驗說法,不久前大陸的網站也公佈了一尾十來斤的鯉鯽混種巨物,不過我自己倒是沒有親眼見過。
至於日本鯽魚跟本土鯽魚之間的混種問題則更是眾說紛紜,一些釣鯽魚部落格的釣友宣稱台灣引進的河內鯽已經產生了好幾個亞種,甚至於跟本土鯽魚亦繁衍出混種,關於這個問題坦白說我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求證,就像前面提到的,即使是本地原生種的鯽魚,在不同水域環境中都還會產生明顯的個體特徵差異,更別說是跟其他外來種鯽魚混種的問題了。
我看過大陸方面關於鯽魚品種方面的資料,知道大陸當地在鯽魚的品種分類上做得非常的徹底,也查到過ㄧ本大陸關於鯽魚養殖的專書,裡頭全面地介紹了彭澤鯽、白鯽、方正銀鯽、異育銀鯽、高背鯽、松浦銀鯽、淇河鯽、湘雲鯽、紅鯽、湘鯽、滇池高背鯽和胭脂鯽等12種鯽魚的養殖技術[註1]。因此,台灣本地的土鯽魚到底有多少種類別或是亞種,恐怕應該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為了這個土鯽魚種類的問題,我曾經詢問過很多的釣魚前輩以及網路上知名的釣魚部落主人,大家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是不是有誰能夠幫我回答這個困擾我許久的疑問?
(釣鯽魚是很多人童年時的美好記憶)
註1:良種鯽魚養殖技術,http://www.bookssearching.com/product/100001/256607/#
Eric大哥:
回覆刪除我後來與一位做魚族群分類的學者及一位頗專業的業餘採集人稍微聊過此事,
他們認為鯽魚不論食用或觀賞,在中國的養殖歷史相當悠久。
在台灣的地狹人稠的土地上,各地鯽魚的放流與雜交的問題很久以前就已開始,
若要將鯽魚做分類有些棘手,或是不知從何開始,所以目前無人覬覦。
我也希望有人把台灣常見的鯽魚稍作描述分類也好,
鯽魚真是很多釣魚人親切的伙伴。
最後 我沒能夠回答你的疑問,呵呵...
北部魚虎、辜呆較少。。讓牠們能有更多的生存空間。。
回覆刪除南部想找釣鯽魚的地方真的不多了︿︿
Carp,
回覆刪除你的研究如何了?
有要幫忙的地方嘛?
Eric3642
Sam,
回覆刪除應該不會吧
南部應該還是有鯽魚的釣場
Eric
Eric大哥
回覆刪除之前的開天窗了,
不曉得Eric大哥有認識對整個高屏溪集水區魚兒暸若指掌的人嗎,
現在專注在另一項議題中.
然後,
謝謝你的關心:)
Carp,
回覆刪除沒有勒
你要不要直接去找陶天麟或林春吉問看看
他們對於田野調查很有經驗
也應該會有第一手的資料
據我所知林先生很熱心
應該不會拒絕吧
你可以透過老師或計畫跟他接觸
相信應該他應該會很樂意幫你才對
Sorry for replying late!
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