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大哥大石斑專用餌

大哥大石斑專用餌



在雙溪封溪之前的那幾年,我常常跟老孫去雙溪村上方的柑腳溪流域釣魚,那個時候雙溪裡頭的溪流石斑魚實在是好釣得很,一天下來石斑與溪哥的上鉤比率常常達到接近1:1,有些時候甚至於還會超過溪哥釣獲的數量。成績好的時候,十多公分長度的石班魚一天下來釣個四、五十尾不是什麼問題,最好的時候則有超過了百尾以上的成績,那幾年在雙溪這條流域釣石斑魚實在是釣得非常的過癮。



我釣石班魚的釣餌不外乎就是伊磨加夫拉庫,或者是傳統吐司麵包餌而已,就連號稱石斑專用餌的溪虫餌也都非常少使用。幾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縱橫四海釣魚節目一行人到瑞芳去釣石班魚那幾集節目,對於節目主持人號稱可以輕輕鬆鬆釣個八、九斤石斑魚的驚人成績,實在是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議;節目上釣石斑高手所使用的釣餌又是添加蛋奶精,又是添加什麼奇奇怪怪的五、六種香精添加物,號稱是石班魚非得大咬不可的神奇釣餌,當真讓我非常的好奇與不解。於是當我在雙溪街上的老釣具店裡看到貨架上有所謂的石班魚專用餌時,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順手拿了一包試用看看。



(下圖:我通常會添加一定比例的夫拉庫馬鈴薯粉,來調節這款石班魚專用餌的物理性質)





這幾年多次的實際使用結果顯示,這款石斑專用餌確實如釣具店的老闆所言:溪流裡的石斑魚還蠻喜歡來啄食這款釣餌;除了雙溪流域當地所出產的石斑魚外,我也曾經在北勢溪坪林、瑞芳侯硐附近的基隆河、宜蘭河流域多次試用過這款釣餌,甚至於今年四月底還帶到東部的卑南溪與秀姑巒溪來釣魚,結果當地的石斑魚竟然還是照咬不誤,看起來這款釣餌似乎還挺適合各地溪流石班魚的口味。



這款國產的釣餌基本上有類似土鯽魚餌的物理性質,我猜想應該使用的是相同的基本材料,加水調和之後會有顯著的吸水效果,使用時要多添加一些水量。釣餌的物理性質顯然偏向柔韌,因此我都會添加一定比例的夫拉庫馬鈴薯粉來調節鬆軟程度。基本上,我是將這款釣餌定位成釣餌添加成份來使用,因此大都會搭配著伊磨與夫拉庫來使用。



(下圖:溪流出產的石班魚其實並不算太難釣)





這款釣餌的香味有點夾雜著奶香味及麥片的味道,可能的確是有添加蛋奶精一類的人工香料 也很像以前一種叫做香香餌的香味。依照縱橫四海主持人的說法,石斑魚似乎很喜歡蛋奶精的氣味,我問過幾位在溪流邊不期而遇的其他釣客,也得到類似的看法與觀點。我自己曾經把家裡過期的奶粉添加到伊磨餌中在基隆河中使用,結果石班魚上鉤的比率並沒有顯著的提升,倒是溪哥魚的比率似乎有下降的趨勢。



整體來說,這款專用釣餌對於溪流石班魚的確很有吸引力,除了石班魚之外,雙溪及基隆河所出產的竹竿頭及野鯉魚也都會來索餌,倒是對於溪哥及苦花魚的吸引力看不出有何特別之處。這款釣餌在東區釣具連鎖系統都有販售,新店、竹東等一些溪流釣熱門區域附近的釣具店有都買得到,定價30元一包的釣餌通常25元就可以買得到,拿來當作石班魚釣餌或是添加料都還算是經濟實惠。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關於印籠繼

關於印籠繼



關於Bruce提出這把Driver路亞竿印籠繼接合這個問題,我花了一點時間去查了一些日本釣魚雜誌及各大廠牌的型錄資料,同時也就這個問題去請教了一些釣魚界的前輩達人,目前大致上我已經瞭解了這個問題的原委,簡單地敘述及澄清如下:



在四種常見的釣竿接繼方式(振出、並繼、逆並繼、印籠繼)裡頭,印籠繼這種接繼方式應該是被大家公認最高級的一種,一些日系高檔釣竿都會強調採用這種印籠繼方式來續接。那到底什麼是印籠繼?依照維基百科的解釋(註1),印籠(Inro)是日本人掛在腰帶(Obi)上一種攜帶小物的盒子或罐子,會有印籠這種東西出現是由於一般傳統的日本服裝都沒有口袋的設計,因此印籠可以收納像是銅錢或是印鑑等這類小物品。這種印籠的套合方式就像是我們一般裝茶葉的圓形或方形紙罐一樣,蓋子跟罐子本體是利用內緣的接榫來緊密結合(註2),釣竿所使用的印籠繼其基本的原意也是希望利用這種內部接榫的方式來達到完全緊密接合的目的。



早期的釣竿幾乎都是竹製品,中空的竹節很適合採用這種內部接榫的印籠繼方式來接合,在兩節中通竹製竿節的中間以木製或竹製的接榫來接合,接口的部位再以漆線加以纏繞補強,這就是早期的印籠繼。許多傳統的日本鯽魚手工和竿都是採用這種印籠繼來接合,釣魚漫畫天才小釣手三平的爺爺所製作的高級竹製手竿,也都是採用這類接榫式的印籠繼設計。



照道理說,這種接榫式的印籠繼應該保持完全密接才合理,那為何市面上絕大部分的印籠繼都要預留接頭長度?在四種基本的接續方式裡頭,振出、並繼及逆並繼等都是採用契形接合(Wedge)的原理來接合;公、母接頭的形狀基本上是有些微變化的契形斷面,接合的時候利用嵌入的方式來固定。在原理上,印籠繼則應該採用完全均勻的接榫斷面來密接,然而誠如Bruce等人所言,時間久了之後接榫的表面確實會受到程度不一的磨損,以至於漸漸無法保持緊閉密合的要求。早期的竹製竿或許還可以補漆的方式來修潤,現代的碳纖竿磨損之後大概也只能以快乾膠加以補平。



(下圖:Gamakatsu這款高級石鯛並繼竿有高度密接印籠繼的設計,2007年型錄第028頁)





以快乾膠補平的接口其實很容易造成栓死的情形,打開任何一把振出式碳纖維釣竿的竿節底部仔細觀察,各種接合方式的接頭部位幾乎都是保持無塗裝的狀態,這些接口都是允許磨損的粗胚表面,這是因為磨損之後所產生的碳纖維顆粒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扮演了類似滑石粉的角色,可以幫助竿節滑脫以及破壞水分子的表面張力效應。倘若以快乾膠補平接口的磨損或是不平順部位,則快乾膠表面分子的效應會顯著地增加竿節栓死的機率,因此在不得已必須使用快乾膠的情況下,應該儘可能以砂紙將多餘的快乾膠整平之後,再適度地以大號數的砂紙稍微將表面磨粗糙一點,以減少水分子效應的影響。



因此,一個簡單的作法就是讓印籠繼的接口預留使用磨耗的長度,就像Bruce所言接頭的預留長度會隨著長時間的使用之後慢慢地磨合而減短,而這個預留長度的部位其實也是採用契形接合的設計精神,讓不斷磨合深入的印籠繼接頭還能在接口處保持密合,避免因為鬆脫而導致接口受力不平均產生開裂,這也是市面上多數印籠繼都會預留接合長度的理由所在。



只是按照印籠繼的原始設計精神,整個接口應該是完全密合才合理,事實上的確是有一些號稱高精度印籠繼的釣竿產品可以達到完全密接的要求。除了高檔的手工竹製和竿之外,Gamakatsu有幾款高級碳纖石鯛並繼竿有這樣高度密接的設計。Daiwa則別出心裁地以外接套筒的方式來克服接榫磨耗及密接的問題。除此之外,大多數的印籠繼的確是如Bruce所言,都會預留一段空隙長度。



(下圖:Daiwa則別出心裁地以外接套筒的方式來克服接榫磨耗及密接的問題,2006年型錄第137頁)





因此,這款Pokee Driver路亞竿的接頭的確不是製作精度不良的問題,而是誠如Bruce所言的預留接合磨耗的長度。附帶一提的是,這把竿子巖格說起來並不是真正的印籠繼,從竿柄接頭的設計來看,接頭與竿身其實是一體成形,並不是在竿身內部再套接一段接榫元件,接頭下方的補強部位只不過是同時扮演著接口的角色而已,應該只能算是一種逆並繼的接續方式。



我花了一點時間來研究及了解這個問題,也同時感謝Bruce及其他前輩不吝指導與賜教。



註1: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English_words_of_Japanese_origin

註2:http://ja.wikipedia.org/wiki/%E5%8D%B0%E7%B1%A0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20081011-釣魚日記

20081011-釣魚日記



早上8:00左右我還是決定出門去舒展一下筋骨,順便放鬆一下繃緊許久的情緒,雖然出門之後天空開始下起大雨,我還是開著車來到宜蘭河的慶和橋,原本打算躲在橋下邊躲雨邊釣魚,沒想到從橋上看下去河水汙濁一片地,看來是沒有任何下竿釣魚的可能性。



於是我又來到水質一向清澈的雷公埤,結果沒想到這口野塘也是泥水一片,我只得回過頭來到大礁溪的軟埤,軟埤這裡的水質還算清澈,只不過水位暴漲,幾乎淹掉了1/3左右的堤岸步道,我在入水口附近開始下竿釣魚,後來換到出水口附近繼續釣魚,從大約08:15一直釣到10:30,一尾鱧魚都沒有釣到,也沒有任何咬餌的跡象,簡要說明如下:



1. 原本以為軟埤都沒有泰國鱧魚,結果今天既然看到好幾尾大小不一的泰國鱧魚,反倒是原本很多的台灣鱧魚竟然僅看到一尾,看來軟埤台灣鱧魚的消息已經走漏了吧,過不了多久可能又會像雷公埤的情況一樣。



2. 今天拿出慣用的7.6呎路亞竿出來釣魚,手感的順暢性與拋投的準度果然比昨天使用的9呎軟絲竿要強上許多,看來這把7.6呎路亞竿應該會有一陣子都是釣鱧魚的標準配備吧。



3. 今天一樣使用了多種軟蟲來釣魚,雖然吸引了岸邊小泰國鱧魚探頭出來尾隨查看,不過都沒有任何追咬的跡象,岸邊的草叢底下的確藏了一些鱧魚,不過都沒有任何咬餌的跡象,這種情形跟蛤仔埤的情況類似,應該都是承受過份漁撈壓力的結果,不過這處軟埤倒是一處練習拋投跟技巧的好地方。



4. 今天使用Tube在障礙物密佈的地方穿梭誘魚,仍然表現出優異的泳型跟不易纏掛的優點,我刻意多試驗了幾次仍然得到相當不錯的結果,看來這款Tube軟蟲會是明年高水溫期狙擊水芙蓉區域大鱧魚的理想選擇。



由於今天相機電池完全沒電了,因此沒有留下任何的照片紀錄,僅以文字記錄今天的釣魚心得。

20081010-釣魚日記

20081010-釣魚日記



我在15:30左右來到鴨母寮附近的菜園邊以軟蟲釣泰國鱧魚,一直釣到16:45分收竿,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完全沒有釣上來任何的鱧魚,簡要說明如下:



1. 下竿時候的天氣相當晴朗且涼爽,河水因為上次颱風的緣故還是有點泥濘,到了16:30左右受到上游廢水的影響,最後變得相當的渾濁。



2. 今天主要是來試驗一個月前在釣魚人釣具店買的9呎軟絲竿,這把軟絲竿偏向於先調子,竿子的腰身粗但是竿先纖細,拋投性能與配重都比之前在魚拓買的兩把軟絲竿優異,只不過今天搭配了30磅Spider編織線導致拋投的風阻很大,增加了操控的難度。由於今天沒有釣到任何的鱧魚,因此無從驗證腰身彈性與搏魚的性能表現。



3. 今天使用了大約5、6種以上的軟蟲,包括了ZBC 3英吋Tube、4英吋Grub、很會咬的Curly Tail Grub、Gambler Flappin軟蟲以及魚型的Jerk Bait,僅僅是Tube有來追咬的跡象,其餘的軟蟲全部都靜悄悄的,完全沒有追咬的跡象。



(下圖:經過兩次颱風蹂躪之後的岸邊,河水還是有點渾濁)









4. Tube這種軟蟲非常適合在障礙物很多的標點來使用,一方面是幾乎都不會有掛底的情形,一方面在水草頂層穿梭的時候非常的生動活潑,我認為這種軟蟲有非常大的潛力可以成為非常有效的Top Water Lure。我的看法是這種軟蟲應該會對泰國鱧魚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而且極佳的穿越障礙物的能力可以彌補軟蟲在障礙物區的缺點。在配鉛的搭配上應該採用咬鉛的方式來使用,我所慣用的1.5號中通鉛很容易增加掛底的風險。操作的竿子也應該採用動作細膩的短竿來搭配,才能輕巧地在水生植物茂盛的區域來運用,這是今天主要的收穫之一。



5. 儘管河水汙濁,可是還是可以見到河岸邊有一些鱧魚出沒,只是今天完全沒有咬餌的跡象。河岸邊咱的農夫談笑聲以及收音機的聲音是不是也是今天鱧魚完全都不來吃餌的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及確認。



(下圖:秋天河岸邊美麗的黃昏天際)





6. 釣鱧魚的竿子基本上還是以7.6呎以下的長度好操作,雖然9呎軟絲竿有其特點與優異性,然而在拋投準確度及操作性上頭,仍然遠遠不及Pokee這把7.6呎Driver路亞竿。按照實地的經驗來看,準確的拋投及細膩的操控,是以軟蟲釣鱧魚成功的基本要素,這一點似乎也是無庸置疑的。



以上是今天傍晚短暫釣魚的心得筆記。





20080924-釣魚日記

20080924-釣魚日記



今天早上我回去了一趟宜蘭,原本是跟土木師傅約好了要討論事情,結果沒想到師傅臨時有事爽約了,於是我只得自己看完房子之後來到河邊來丟丟假餌。今天其實並沒有打算停留太久,中午還得趕回台北繼續上班,因此就到鴨母寮菜園邊來試看看手氣。



自從辛樂克颱風過境之後,宜蘭河的釣場就已經完全的洗牌,這處鴨母寮菜園邊釣場還算是保持得相當不錯的一處釣點,幾天前也在這裡釣出不錯的咬況,今天大約兩個小時的釣況簡單敘述如下:



1. 幾天前會咬的軟蟲釣餌今天完全失效,我是了好幾種不同的軟蟲,包括幾種常用的Grub軟蟲以及Mann’s Hard Nose魚型軟蟲,竟然完全都得不到泰國鱧魚的青睞,後來在靈機一動之下拿出很久都沒嘗試過的Tube軟蟲出來碰碰運氣,結果竟然很快地釣到一尾將近兩斤的鱧魚,這真的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



2. 我所使用的是ZBC的Small Zoom Tube軟蟲,是泰國鱧魚很喜歡的西瓜子綠色(Watermelon Seed)系列,搭配簡易的Carolina Rig來操作,操作的手法是以平行岸際線牽引的方式來誘釣。這尾鱧魚上鉤時候的魚訊非常的強烈且明快,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已經自行著鉤,無須再有任何揚竿作合的動作來配合,上鉤的過程非常的鮮明生動,跟其他軟蟲吃餌的方式有明顯的差異。



(下圖:今天使用的Tube軟蟲釣組及操作手法示意圖)



3. 晃餌的手法也只是慢慢地收線再搭配輕巧抽竿的動作而已,沒想到竟然在之前試了快一個小時都不來吃餌的標點內,很快地就誘釣上來一尾鱧魚,看來這種我一直深信對鱧魚很有吸引力的Tube軟蟲,果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及空間。



4. 今天河岸邊的鱧魚還是都棲息在靠岸的淺水區域內,偶爾有浮出水面的情形發生,看來洪水對於鱧魚族群的傷害不如原先估計那般嚴重。此外,左手邊水草茂盛區域的鱧魚群還是不斷地在騷動著,不過我誘釣了幾次都沒有來追咬的跡象。



今天因為忘記帶相機回來,手機的照相功能又臨時秀逗掉,因此完全沒有留下來任何的照片紀錄,相當可惜。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淺談捲線比的基本概念

淺談捲線比的基本概念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捲線器大多是捲線比(Gear Ratio)在4.7~5.1:1之間的產品,這類捲線比是所謂的正常或者是低捲線比的捲線器,幾乎佔了捲線器市場高達90%以上的市佔率。紡車式捲線器(Spinning Reel)更是高達95%以上都是這種正常/低捲線比產品,像是Abu Garcia C100系列捲線比從4.8:1~5.1:1,C300系列則都是5.1:1。而目前市面上的高捲線比Spinning Reel除了日系大廠一些4000型以上海釣專用捲線器會有5.7以上的捲線比之外,大概就以Okuma國產的這款AQS2000MS有這樣的捲線比設計(6.2:1)。



至於鼓式或是兩軸捲線器(Round Reel/Baitcast Reel)則會有比較多6.0:1以上高捲線比產品可以選購,像是Abu著名的C4全系列都是6.3:1捲線比產品,Shimano的Speedmaster、Metanium XT及Mg系列甚至還有高達7.0:1的捲線比,Abu著名的REVO系列甚至有高達7.1:1的捲線比產品。兩軸捲線器的捲線比設計範圍通常較Spinning Reel寬廣,某些海釣大物的兩軸捲線器甚至於有低到3.0:1的設計。



一般人在購買捲線器產品的時候,大多是針對廠牌、質感、外觀、價格、釣力值、培林數或是線盃的容量來考慮,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到關於捲線比的差異性。其實對於擬餌玩家而言,捲線比的重要性絕對不會在前述幾項選購考慮因素之下,對我自己而言,捲線比的差異甚至於是我在選購捲線器時首要考慮的幾個要素之一。



大多數擬餌玩家都知道,收捲線的節奏、速度以及順暢性,會決定性地影響到擬餌整體的泳型及擬態表現。一般來說,需要表現細膩輕巧的晃餌動作時,低捲線比捲線器通常比較容易營造出緩慢、細膩的動作與節奏;在強調擬餌能夠表現出類似受傷逃竄,或是受到意外驚嚇的慌亂擬態時,則高捲線比的捲線器較容易以所謂抽餌、走餌的晃餌動作營造出這類效果。



(下圖:Abu Garcia這幾款Cardinal C100系列Spinning Reel是非常好用實惠的入門款擬餌捲線器)





(下圖:Abu Garcia這款經典C4系列捲線器具備6.3:1的高捲線比)





我會注意到這個捲線比的問題,是在以軟蟲釣泰國鱧魚以及到花蓮溪用Spoon釣何氏棘魞這兩種擬餌對象魚種的時候開始領悟到的。



我平常以軟蟲釣泰國鱧魚大多是使用Abu Garcia 的C102及C104這兩款低價位入門款捲線器,兩款捲線器的捲線比都是標準的5.1:1設計。剛開始幾年我並沒有多麼深刻地感受到捲線比在擬餌釣裏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只是總覺得Abu這兩款捲線器使用起來非常的順手、流暢,只要拿這兩款Abu捲線器出門釣軟蟲好像都很容易釣到魚似的。一直以來,我完全弄不清楚到底是為什麼,直到今年初,我開始使用Okuma兩款專門為本地路亞/軟絲族設計的AQS2000M及AQS2000MS捲線器後,我才開始明顯地感受到高、低捲線比對於擬餌泳型及擬態的決定性影響。



跟一般的擬餌玩家一樣,我出門釣擬餌的時候通常也會準備兩把以上的竿子,搭配著幾款不同廠牌、型式的捲線器以及各種類型的擬餌來釣魚,這樣可以省去不斷換餌及綁線的繁複工作,而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現到不同捲線比捲線器之間明顯的差異表現。



就拿捲線比5.1:1的Abu C102跟6.2:1的Okuma AQS2000MS捲線器來舉例,在多次的交互比較與試驗當中,我發現到低捲線比的Abu C102在鱧魚的釣獲比率上頭,的確明顯優於Okuma高捲線比的AQS2000MS捲線器。這其中的效果差異並不在於兩款捲線器本身的設計性能、品質、或者是順暢度等方面,事實上這兩款市場價位及產品規格旗鼓相當的捲線器產品,嚴格說起來並沒有顯著的優劣差異,真正造成釣獲率差異性的原因其實是在於兩者捲線比設計的不同而已。



我以軟蟲釣泰國鱧魚的時候發現到,軟蟲擬餌游動的速度、節奏其實是跟泳型及擬態一樣地關鍵且重要的。泰國鱧魚在本地的淡水生態系上雖然扮演著跟大口黑鱸頗為類似的角色,然而屬於蛇頭魚科(Snakehead)的泰國鱧魚在生理構造上及日常習性上頭,畢竟跟太陽魚科(Sunfish)的大口鱸魚還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舉例來說,泰國鱧魚追咬軟蟲的情況通常不會是非常地主動積極,許多時候都是悄悄地尾隨在游動的軟蟲後方伺機而動,在這種情形下通常要適度地放慢捲線的速度,有些時候甚至於我會完全停止任何捲線的動作,而讓軟蟲在河底保持完全靜止不動,這樣的作法是為了吸引好奇的鱧魚繼續靠近軟蟲。



(下圖:生活在靜止或緩流水域的鱧魚喜歡追逐緩慢游動的軟蟲)





從實地的觀察發現到,鱧魚通常會悄悄地尾隨在軟蟲的後方一段距離,在尾隨的過程中鱧魚大多不會立刻就猛烈地攻擊或追咬軟蟲,許多咬餌的情況都是發生在軟蟲非常接近岸際的時候。因此,我通常都會讓軟蟲在接近岸邊之前連續幾次完全停止捲線,讓軟蟲在上岸前先停止不動一小段時間,然後又慢慢地地捲個小半圈線,讓原本已經靜止在水底的軟蟲稍微移動或跳躍幾下,而這個時候常常會刺激尾隨其後的鱧魚嘗試性地咬餌,這也是為何許多的鱧魚都是在軟蟲幾乎快上岸前才上鉤的緣故。



一般來說,泰國鱧魚並不會積極地追逐快速游動中的生物,雖然偶爾也會看到鱧魚在河灘邊追咬快速逃竄的小魚,但是絕大多數的情形下,鱧魚都是躲在近岸邊的水草叢周邊伺機捕捉在水草邊緣活動的昆蟲或是兩棲蛙類。基本上鱧魚捕食時所使用的技巧是類似大白鯊捕殺海狗的模式,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下方往上爆衝,一大口咬住完全無知的獵物,然後再拖回到草叢深處吞食,而這種激烈快速的捕食模式也就是深深吸引著許多雷蛙師的爆水快感。



軟蟲雖然也可以採取類似雷蛙的Top Water技巧來釣鱧魚,然而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軟蟲所設定的泳層都是水域的中層以下。在這種情況下,鱧魚通常不會採取激烈的爆水攻擊模式,反倒是會以前面提到的悄悄尾隨的模式伺機攻擊緩慢游動中的軟蟲擬餌。因此,在釣軟蟲所使用的捲線器性能規格上,就要選擇能夠營造出細膩且自然的擬態動作的低捲線比產品,這也就是為何捲線比5.1:1的Abu C102會比捲線比6.2:1的AQS2000MS要來得容易施展的緣故。



(下圖:Jerk Bait 魚型軟蟲及Tube軟蟲都是以活潑生動的擬態吸引對象魚追咬)









然而,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味著高捲線比捲線器就完全不適用於任何軟蟲或是擬餌釣活動;事實上,目前歐美及日本各國的擬餌釣名人幾乎都是傾向採用高捲線比的兩軸捲線器來釣魚,因此,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層面進一步來說明及解釋:



第一, 捲線器的選擇基本上與個人使用的手法及習慣有關,有些人喜歡採用拋投性能流暢、準確度高的兩軸捲線器來釣擬餌,這些釣手在營造擬餌細膩動作及緩慢節奏的技巧上,是以輕巧複雜的竿先動作來彌補高捲線比捲線器不易達成的緩慢節奏。



第二, 再則,並不是所有類型的軟蟲都非得搭配低捲線比捲線器來使用不可,我之所以會傾向使用低捲線比捲線器來釣軟蟲,事實上是跟我所習慣使用的軟蟲種類以及搭配的釣組有關。我釣鱧魚使用的軟蟲主要以Worm跟Grub兩大類為主,這兩類軟蟲基本上都屬於緩慢游動型的擬餌,在操作的手法上大多搭配緩慢的捲線與間歇性的節奏來晃餌,因此選擇操作性能較輕巧的低捲線比捲線器是很自然的結果。



然而,還是有其他種類的軟蟲搭配高捲線比捲線器比較能夠表現出預期的效果,在我常用的軟蟲種類裡頭,魚型的Jerk Bait以及管型的Tube正是屬於這類型的軟蟲。Jerk Bait顧名思義就是「筋孿型」魚型軟蟲,主要是模擬小魚受傷掙扎時候的擬態,因此通常會搭配大幅度抽動竿先及收線的動作來表現。管型的Tube軟蟲則是以輕巧的甩尾、側游擬態動作來吸引魚類追咬,因此也適合搭配收線快速順暢的高捲線比捲線器來操作。



第三, 捲線器的選擇基本上是與對象魚種的習性與捕食模式相關,以泰國鱧魚跟何氏棘魞來比較說明,生活在靜止或緩流水域的鱧魚通常不會追逐快速移動的目標,因此誘釣的策略大多會以鱧魚棲息藏身處周邊為主要的狙擊區域,晃餌的手法則是著重在輕巧、緩慢的節奏。反之生活在湍急溪流裡頭的何氏棘魞,天性上就喜歡追逐快速移動逃竄的目標,因此,快速的捲線節奏跟大幅度的抽晃餌動作,往往能夠有效地吸引何氏棘魞前來追咬。



(下圖:在這樣湍急的東部溪流釣Spoon,捲線器的捲線效率很重要)





今年春天我在東部幾條溪流以Spoon誘釣何氏棘魞的時候,就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捲線比對於擬餌效果的決定性影響。Spoon這種金屬擬餌雖然會在流動的溪水中自行漂移旋轉,但是倘若釣手收捲線的速度過慢的話,Spoon還是免不了會因為失速而快速下沉,或者是被水流沖刷而掛底。因此在使用Spoon這種金屬擬餌釣魚的時候,收線效率較佳的高捲線比捲線器似乎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我開始以Okuma這款AQS2000MS捲線器操作Spoon的時候,發現到高捲線比的收線效率可以明顯減少Spoon因為失速下沉而掛底的問題;在使用極軟調V2路亞竿及Abu C100U型捲線器釣Spoon期間,這個失速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好一陣子,後來Okuma這款AQS2000MS捲線器輕易地解決了這個惱人的問題。



Spoon失速下沉的問題在順流誘釣的時候最為明顯,當我把Spoon往上游拋投的時候,快速流動的溪水會很快地將Spoon沖刷到溪流底層,這個時候要加快捲線的速度,同時讓竿先與流動方向保持適當的牽制角度,才能防止Spoon快速地下沉到底部。此外,失速狀態下的Spoon基本上是不會有理想的旋轉表現,因此吸引何氏棘魞追咬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這款6.2:1捲線比的AQS2000MS捲線器,可以每一上捲達78公分的速率來收線,因此可以有效地克服Spoon失速下沉的問題。



而我自己實際的使用結果也證明,在使用這款捲線器來操作Spoon之後,我遭遇到失速而掛底的情形已明顯減少,這對價錢動輒上百元的Spoon擬餌來說,著實為我減少了相當可觀的損失。在釣獲率的提升上也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此我還特別額外添購了一顆AQS2000MS捲線器,外加兩顆備用線盃,這款價廉物美的國產捲線器已經是我目前釣何氏棘魞的標準配備。



(下圖:Okuma這款6.2:1捲線比的AQS2000MS捲線器是我釣何氏棘魞的標準配備)





然而,這款AQS2000MS捲線器並不完全適用於各種溪流釣何氏棘魞的場合,以許多釣手喜歡採用的浮水性Minnow路亞為例,捲線比的差異相對而言反而不是那樣地關鍵重要。一般來說,溪流釣使用Minnow擬餌的慣用手法,通常是先將Minnow拋投到預設的流帶當中,然後讓浮水性的Minnow隨著水流漂流到預設的標點下游處,而後釣手在預先設想好的位置開始收線操作Minnow擬餌。基本的原則是讓Minnow能夠在溪水及下潛舌板的幫助下,穿越通過預先想定好何氏棘魞可能躲藏棲息的位置。有經驗的釣手通常還會搭配一放一收的操作手法,讓Minnow能夠重複地通過這個設定好的Hot Spot標點區域,最終吸引到何氏棘魞前來追咬不斷挑釁的Minnow擬餌。



因此,在操作浮水性Minnow擬餌時並不會發生類似Spoon下沉的失速情況,即便是在順流誘釣的情形,只要稍微保持適當的牽制角度,就能夠讓Minnow在潛板的帶動下順利下潛到水面下,因此也無需強調捲線比的效率性。在某些情況中,過份快速的收線速度反而會讓Minnow下沉到溪流底層,反而造成意外掛底的窘境。



(下圖:浮水性Minnow的路亞能夠在溪水及下潛舌板的作用下快速地下潛到溪流底層)





經過了這將近一年來實地的試釣與比較,才發現到捲線器的捲線比對於擬餌性能的表現,其實是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重要,也才能夠理解各家廠牌捲線器產品的捲線比設計,其實都有一定的原理與用意存在,而自己只能在不斷地嘗試當中慢慢地掌握其中的關鍵與奧妙。



一點點自己的心得,提供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