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20080404-釣魚日記

20080404-釣魚日記



今天一整天都在忙掃墓的事情,因此雖然是難得晴空高照的大好天氣,但是卻沒辦法偷閒出門去釣魚,一直到吃晚飯的時間才總算是可以偷閒下來,於是簡單地準備了釣軟蟲的裝備就出門夜釣鳢魚了。



我在黑暗中來到宜蘭大橋上方的淺河灘,大約在七點左右開始釣魚,一直到八點四十分左右收竿回家,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頭這處河段的鳢魚都沒有來吃餌,雖然河岸邊有不少覓食的吳郭魚群,岸邊也有一陣陣鳢魚最喜愛的青蛙鳴叫聲,可是異常平靜的河灘上完全沒有任何鳢魚的蹤跡,淺灘上往昔成群出沒的鳢魚今晚完全沒有任何追餌的跡象。



雖然在下過了連續一周陰冷的春雨之後,今天整天的艷麗陽光應該會讓河水溫暖起來,按理說河裡頭的鳢魚應該已經恢復追咬餌食的活力,可是今晚河灘上實際的釣況卻說明了並非是如預期的這般樂觀。我從過年前開始就持續以固定的模式來觀察宜蘭河鳢魚的覓食習性,這兩個月來的密集試釣以及野地觀察讓我歸納出幾個結果:



1. 連續下過幾天陰雨之後鳢魚的活力的確會明顯地降低,天氣剛開始好轉的時候鳢魚的活力並不會立即回復過來,通常得經過一個上午左右的陽光照射之後,鳢魚的活力才會隨著上升的氣溫恢復過來,因此經過一個上午陽光的照射後的黃昏通常會有比較好的咬況。



2. 在天氣轉好之後,黃昏時段的釣況似乎明顯好過天氣剛剛好轉的清晨及上午的釣況,此外,這兩個月晨昏的溫差大,夜裡戶外的氣溫常常在20度以下,因此選擇在氣溫仍未回升的清晨釣軟蟲,釣況往往相當的低落不理想。儘管也有遇到清晨鳢魚群聚大咬的狀況,但是過去兩個月以來比較理想的咬況都是發生在下午三點過後的黃昏時段。



3. 最近這一個月以來鳢魚群似乎離開了缺乏遮蔽物的淺河灘,開始往上游水生植物密佈的區域遷移,雖然在淺河灘區還是可以看到一些體型不錯的大鳢魚,不過河灘區域的鳢魚族群數量似乎遠遠低於夏末到晚秋時候的數量,比較好的釣況發生機率也明顯降低,似乎淺河灘不是冬天到初春時節鳢魚喜歡棲息的場所。



4. 在水生植物區附近棲息的鳢魚族群活力明顯高於淺河灘區域的鳢魚,最近兩週以來水生植物週邊區域的鳢魚數量明顯增加,在植物區邊緣的咬餌攻擊現象大幅度的增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第一,繁殖季節的來臨,鳢魚群會開始在水生植物密佈的區域尋找合適的產卵築巢場所。第二,水生植物區域的青蛙數量這一個月來大幅增加,一來是春天來臨氣溫升高,許多冬眠的兩棲類開始回到覓食的河邊植物區域,二來是這些蛙類也開始進入繁殖期,因此河岸邊植物深處不斷有密集的蛙鳴聲及騷動發生,這會吸引喜歡捕食兩棲類的鳢魚往這些區域集中。



(下圖:鱧魚在冬季的標點示意圖)







5. 淺河灘的鳢魚有明顯的咬餌高低潮現象,會咬餌的時候幾乎不到10分鐘之內就會來吃餌,不會來咬餌的時候就算是耗上兩個小時也沒用,這種現象除了氣溫的關係之外,應該與前面提到的繁殖築巢行為以及捕食兩棲蛙類的現象有關。鳢魚會在淺河灘區出沒大多是要捕食在淺河灘出沒的小魚群,因此這個時候的鳢魚是傾向於「食魚性」,不過最近一個月以來鳢魚開始集中在水生植物區邊緣,對於「水面系(Top Water)」的假餌產生了明顯的捕食攻擊慾望。



6. 因此,目前釣軟蟲的策略要以水生植物區域及其邊緣為主要的狙擊標點,操作上要採取類似釣雷蛙的Top Water手法,讓軟蟲直接在草叢裡頭穿梭跳躍,製造出類似雷蛙的效果,才能夠釣出好的成績。



7. 在釣魚的策略上則要搭配跳躍式、且戰且走式的試釣策略,在河岸邊不斷地試釣可能藏有鳢魚的水生植物區標點,一個標點假使試過幾次都沒有鳢魚來追咬的時候,就立刻換到下一個標點內試釣,一處標點裏頭通常會有不只一尾鳢魚來咬餌,一但標點內的鳢魚受到驚嚇而停止吃餌的時候,就必須立刻更換釣點。這種釣魚的策略與河灘區域以不斷集中火力誘釣的方式全然不同。



以上是總結這兩個月來宜蘭河鳢魚軟蟲釣的建議與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