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溪哥清流釣(3)
首先,我必須先說明我並不是正統水產魚類相關科系的背景,更稱不上所謂魚類方面的專家,純粹是因為本身喜愛釣魚活動的緣故,才會花費時間跟精力去深入觀察自己挑戰的各種釣遊魚種。因此,坦白說我並沒有辦法以專業學理的角度提出一套有系統及說服力的論點,純粹只是以一個非學術專業的釣魚人的角度,來陳述我多年來對於溪哥魚類所累積的田野知識。
關於台灣溪流裡頭溪哥魚品種的問題,誠如大家所知道的,已經在台灣的魚類學術界及釣魚人之間沸沸揚揚爭論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自己本身最早注意到這個問題,是注意到從坪林北勢溪釣回來的溪哥魚跟宜蘭本地各水系所出產的溪哥魚,在型態、外觀、色澤以及釣遊的習性上的差異開始的。坪林北勢溪所釣獲的溪哥魚就是目前大家熟之的平頜鱲,而宜蘭本地所出產的就是所謂的丹氏鱲。
從那之後,我除了開始留意到各種相關的文章及資訊外,自己也訂做了一只四尺的魚缸,裡頭飼養了成群從北部各溪流釣回來的溪哥魚。20年前我在新竹交大求學的時候,也廣泛地閱讀館內所收藏的魚類方面書籍及文獻,包括了劉晉奇老師提到的「台灣脊椎動物誌」,以及國科會出版的台灣本地魚類關論文,慢慢累積了一些我個人的知識及淺見,截至目前為止,我對溪哥魚品種的問題的了解大致上可以歸納成以下幾個爭論的焦點:
(看得出來這幾尾溪哥的差異嗎?)
1. 是不是有丹氏鱲這種溪哥品種存在
這個問題可以從分類學及田野調查兩個角度來看,首先就分類學上來看,學術界普遍的觀點是持否定的態度,劉晉奇老師在他部落格上所整理的這篇文章提到過目前大家所謂的丹氏鱲,依照陳兼善教授所著作的「台灣脊椎動物誌」裡頭的資料來看,應該是跟目前大家所熟知的「一支花」台灣馬口魚類似,劉老師也特別提供日本丹氏鱲的連接來輔助說明。其實這個論點之前李嘉亮先生已經在他的著作裡頭提到過了,只是目前已經不知道到底是誰開始以丹氏鱲這個名稱來分類宜蘭當地所出產的這種溪哥魚。簡單的來說,如果按照早期的分類資料來看,丹氏鱲應該是比較接近台灣馬口魚。
就田野調查或是釣魚人的角度來看,事實上在台灣本地溪流裡頭的確棲息著這種我們目前稱之為丹氏鱲的溪哥魚。李嘉亮先生在他的著作裡頭提到過這種溪哥主要出產在台中及宜蘭地區的水系當中,就我自己在宜蘭土生土長的經驗來說,大概在1995(~2000)年以前,宜蘭地區各水系裡頭只出產這種溪哥。我自己從宜蘭北邊的大溪附近幾條靠海小溪流,一路往南到南澳南溪,平原上的大小水系在20年前就只有這種溪哥存在。到了2000年以後,由於商業性的養殖活動及好事的放生客、釣客從坪林引進了平頜鱲跟粗首鱲,才造成了目前三種溪哥魚混棲在宜蘭部份水域的情況。
(馬口魚的雄魚應該不容易認錯吧)
2. 丹氏鱲是不是平頜鱲?
這個問題李嘉亮先生也在他所著作的溪釣秘訣集當中已經詳細說明過,事實上,目前我們所謂的丹氏鱲這種溪哥魚,跟主要出產在坪林北勢溪水系的平頜鱲溪哥,不論在外觀、體型、生活習性跟釣法上都有顯著的差異存在。外觀跟體型上的差異只要稍有經驗的溪釣老手都可以明顯地察覺出來,20年前我從坪林釣了一些溪哥魚回家中烹煮,我那世居蘭陽溪畔的外公怎麼都不相信這是他所熟知的溪哥魚,顯然兩者在外觀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依照我詢問其他釣魚人及所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平頜鱲主要出產在北部的淡水河水系,台北盆地周邊的獨立水系,包括了李嘉亮先生也提到過的近郊外雙溪,以及貢寮的雙溪,還有我自己多次探勘造訪的金山、萬里幾條溪流,都是出產所謂的丹氏鱲溪哥,印象中完全沒有看到過所謂的平頜鱲。
在生態習性上,我所觀察到的結果跟李嘉亮先生在溪釣秘訣集裡頭記載的幾無二致,平頜鱲的確喜歡棲息在水質比較清澈、流動的溪流當中,棲息的水域也比較接近中層及水表,食物的部份大體上來說也誠如李嘉亮先生所言,剖腹之後來看幾乎都是綠色及褐色的藻泥居多。
丹氏鱲棲息的水域比平頜鱲寬廣很多,既能生活在水質清澈貧瘠的上游溪域,也能生活在水質肥沃的平地河流、灌溉溝渠當中,甚至在宜蘭當地一些靜止的湧泉湖泊當中,也能看到丹氏鱲溪哥的蹤跡。在山區溪流當中丹氏鱲跟台灣馬口魚及苦花魚混棲的情況很普遍,然而在平地河流釣鯽魚及吳郭魚的時候,也都能意外釣獲丹氏鱲溪哥,大體上來說,丹氏鱲溪哥棲息及分布的狀況跟溪流石斑魚比較接近。也是因為能夠棲息在比較肥沃的水域中,部分丹氏鱲的體型往往擁腫肥胖到難以想像的地步,到過宜蘭三星萬長春橋底下的安農溪釣過溪哥的釣友應該都有印象,當地所出產的溪哥體型肥胖到不像話,簡直像是水族箱裡頭觀賞用的大肚金魚。
(粗首鱲無論雄雌都有非常明顯的巨大口裂)
3. 丹氏鱲是不是粗首鱲?
另外一個爭論的焦點就是丹氏鱲根本就是粗首鱲,粗首鱲也就是釣魚人熟知的闊嘴郎。事實上,有經驗的溪釣老手應該都分辨得出來北勢溪坪林所出產的闊嘴郎溪哥跟丹氏鱲是有一些明顯的差異。舉例來說,粗首鱲頭部的比例及嘴裂的大小明顯大於丹氏鱲,在體型的部份,坪林北勢溪所出產的闊嘴郎體長在25公分左右的不在少數,但是丹氏鱲體型很少能超過25公分的,一般來說20公分已經是大型丹氏鱲成魚的標準體型。
目前學術界主流的看法似乎傾向於丹氏鱲跟粗首鱲根本上是同一種魚,反倒是以李嘉亮先生為主的釣魚人社群普遍抱持著相反的態度。坦白說,我沒有科學上直接而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丹氏鱲不是粗首鱲,我唯一能證明自己看法的,其實是跟李嘉亮先生等溪流釣的同好、前輩一樣,憑藉著是多年來在各地溪流邊經手數以千計、甚至萬計的活體樣本,所累積下來的經驗判斷及結論。
4. 平頜鱲到底是不是台灣本地原產的溪哥
目前大家已經能夠接受的觀點是日本平頜鱲是跟隨著當年放流香魚苗從日本夾帶進來的,但是原本出產在北勢溪的平頜鱲溪哥是從哪裡來的?有一說是當年延平郡王從福建引進香魚苗放養到淡水河時候夾帶進來的,這種說法應該是穿鑿附會的成分居多,首先是台灣原來出產香魚的河川似乎不只是淡水河而已,根據我看過的文獻記載,包括了頭前溪、雙溪甚至於宜蘭的蘭陽溪水域,當年都有出產香魚的記載,這些香魚都是鄭王爺派人從福建引進的嗎?那為何這些水域看不到平頜鱲、粗首鱲甚至於竹竿頭呢?
更何況在延平郡王經營台灣那個年代,主要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在現在的台灣南部,怎麼可能派人千里迢迢地從福建偷渡香魚苗到當時相對落後蠻荒的北部及東北部呢?比較可信的說法應該是台灣在地質上跟大陸各河川水域的關係,以李嘉亮先生提到丹氏鱲原產於宜蘭及台中各水系一說來看,事實上從我讀過的地質方面資料來看,台中大甲溪跟蘭陽溪在現今的啞口附近曾經出現過河川襲奪改道的情況,換言之兩地的水系在遠古地質年代裡頭,可能是系出同源,或許也就能解釋丹氏鱲為何出產在該兩縣市。
(平頷鱲的雄魚明顯與其他兩種溪哥不同)
(平頷鱲現在已經在蘭陽地區的溪流繁衍起來)
(原產於北勢溪的闊嘴郎雄魚)
另外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台灣東部跟西部水域裡頭淡水魚類種類的差異性,這一點我在之前研究何氏棘魞分布的文章裡頭就有提到過,台灣東部及東南部在遠古年代可能是跟現今廣東珠江各水系連通,西部及北部則是跟福建的閩江及長江水系相通,因此東部幾條溪流才會棲息著像是何氏棘魞及高身鲴魚這些南亞水系特有的魚種。
至於溪哥魚跟其他溪流魚種的分布是不是也同樣源自於這樣的地質分布結果,恐怕得請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多費心才能曉得。附帶一提的是我前一陣子曾經瀏覽過一些對岸的魚類方面網站,知道像是我們命名為台灣鏟頜魚的苦花,事實上也出產在對岸的溪流當中。而北勢溪出產的平頜鱲在外型跟色澤跟對岸出產的溪哥也非常的接近,甚至於我們所謂的台灣石賓溪流石斑魚,在對岸的溪流水域當中也有一些非常類似的品種。就如同原本被分類為台灣特有種的何氏棘魞,事實上也出產在對岸的河川溪流當中。由此來看,與其承襲日本方面的分類系統及資料庫,倒不如近就研究看看是不是跟一水之隔的對岸有比較接近的種群。
5. 台灣到底出產幾種溪哥魚類?
最後的問題就是台灣到底出產幾種溪哥魚類?坦白說,直到現在這個問題都還沒有一個被大家廣泛接受的定論。以前面提到的劉晉奇老師部落格上所整理文章內容來說,主要是引用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陳義雄教授近年來所發表的研究成果,陳教授把台灣溪哥的分類分成所謂的平頜鱲、長鰭平頜鱲、粗首馬口鱲及高屏馬口鱲四大類,基本上已經否定了丹氏鱲的存在,歸類在粗首馬口鱲及高屏馬口鱲兩類當中。
誠如一開始我提到的,我本身只是一個熱愛釣魚的釣魚人,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魚類分類學者,因此也不敢斗膽去挑戰跟質疑陳教授的研究成果。不過就我的了解其實目前包括了日本方面的魚類學術界在內,對於陳義雄教授的研究成果及分類,都還抱持著謹慎評估的態度,嚴格說起來都還未到蓋棺論定的地步。
就我一個釣魚人的角度來看,日本平頜鱲、平頜鱲、粗首鱲及丹氏鱲這四種溪哥魚是的確可以明確地從外觀上加以辨認,至於在分類學上或是DNA的鑑定上是不是有更明確的資料及證據,恐怕就不是我所能置啄評論的。
事實上,溪哥魚的種類至今仍然不斷地困擾著我,舉例來說,即使是所謂的丹氏鱲溪哥,在不同水域釣獲的其實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說不上來的差異性存在,這或許是因為棲地本身條件所造成的結果,也可能是我自己走火入魔,執意同中求異的結果,不管如何,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有真正塵埃落定的可能。
以上花了一點時間跟篇幅來闡述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同時也回覆劉晉奇老師的熱心留言,附帶留下劉老師提供的部落格關連結,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覽劉老師的大作。
http://researcher.nsc.gov.tw/ct.asp?mp=2536&xItem=80830&ctNode=568
http://blogs.yahoo.co.jp/polypteriformes/4777180.html
您好~長期關注您的部落格,您對魚的習性描述與釣法非常細微,不同於一般釣魚人只是單純在乎漁!對
回覆刪除您深入淺出的探討也深感佩服~~
敝人大概跟您差不多年紀,當年也曾在釣魚人雜誌上發表過幾篇文章,也是李嘉亮先生忠實的讀者。在
80年代剛好是熱衷溪釣的國中生,新店溪從小碧潭到烏來幾乎哪裡有塊石頭、哪裡有深潭都非常熟悉~
~~
關於您本篇的溪哥種類,我非常贊同有“丹氏鱲”這種魚,因為再怎麼看牠根本就與粗首鱲完全不同!只是
現今在市面流通的魚類圖鑒,根本沒有這種魚的介紹!?也是長久有來我的疑惑!!??
記得當年在小碧潭開始釣溪哥時,都喜歡翻找溪蟲來釣,當時都是以平頜鱲居多,參雜著少數的飯島氏麻
魚(台灣銀鮈?)當時的認知是平頜鱲都喜歡在寬廣的水域,沒有斑紋較胖的丹氏鱲都在較小的溪流,而
偶而驚喜的大型粗首鱲則如您所述,常常有大到近30公分的尺寸!丹氏鱲則頂多20公分!
只是在80年代後期,北勢溪引進了香魚,那時開始就出現了一種嘴比較尖,體型稍微大一點溪哥,當時
就為了這所謂的日本溪哥在釣魚人雜誌上發表過文章,有幸經歷那個溪釣全盛時期,除了外型與色澤的不
同外,那日本溪哥連握在手裡的觸感都比平頜鱲“硬”一點!的的確確也是不同的魚,只是學術界好像都不
這麼認為!?我想畢竟釣魚的人所接觸的溪哥,遠比學者專家來的多,感受也會比較強烈些,只是沒有學
術背景的釣魚人又很難說出理論來說服學者專家!矛盾呀!
可惜的是,隨著環境的污染還有人為放生的破壞,很多當時的魚現在都看不到了!像剛剛提到的飯島氏麻
魚以及短吻鐮柄魚,記得當時都常常釣獲,現在新店溪卻都找不到了。而關於馬口魚,記得當時很難得才
能在深山小溪釣獲一兩尾,現在卻充斥在郊區的小溪,也許是氣候環境的改變,讓馬口魚的適應力取得優
勢也不一定!?還有像敝人近年來著迷的大眼海鰱,也依稀記得當年在光復橋上看著黑如墨汁的河水,居
然有白亮的魚在翻身!只是當時不知道用甚麼方式釣那閃亮亮的魚而作罷,怎知這幾年路亞假餌的盛行,
才讓海鰱一躍成為主角,回想起當年那些魚幾乎就可以確定是大眼海鰱,這真是特別的經驗!
有感而發雜亂的回應的一堆,請多包含~
單純就是看到認同的文章,想發表一下看法交流一下!
安兄,您好啊
回覆刪除感謝你熱情的回應啊,沒想到竟然能遇到像你這樣的同好知音。
記得在我們瘋迷溪釣的那個80年代,真的是幾乎每個假日都往溪邊跑,那
個時候我也跟你一樣對於常去釣魚的那幾條溪流瞭若指掌,哪裡是魚窟,
哪裡有大物出沒,簡直是如數家珍,呵呵
那個時候的確是李嘉亮先生的忠實讀者,他那本溪流秘訣集我讀到簡直都
快背下來了,哈哈,也因此才會去注意到溪哥種類的這些問題。更沒想到
安兄還在釣魚人雜誌上發表過文章,那篇日本溪哥的報導我還依稀有印
象,這兩天找時間去書堆裡翻看看。
你提到日本溪哥摸起來比較硬這件事,倒是提醒了我,難怪之前在基隆河
釣到日本溪哥的時候總覺得拿哪裡怪怪的。
其實丹氏鱲這種魚根本上就是存在台灣本地的水域當中,只是至今仍妾身
未明而已,我相信應該有不少的釣魚同好應該都會認同我們的看法吧。
飯島式麻魚我沒釣過,不過短吻鎌柄魚滿溪的景象我倒是印象非常的深
刻。我去坪林釣魚的時候翡翠水庫已經完工蓄水了,因此灣潭以下那段如
今淹沒在水底的夢幻釣場只有聽家裡的長輩們提過,不知道你是不是有恭
逢其盛?
馬口魚棲息地擴大的現象我也注意到了,溪流石斑魚也有類似的情況,反
倒是溪哥的族群跟體型一年不如一年,現在要找到不錯的溪哥釣場還不太
容易哩!
海鰱魚宜蘭這邊很多,以前都沒人要釣,現在變成擬餌釣的主流釣遊魚
種,真的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前幾年從曾經在冬山河釣過超過60公的大眼
海鰱,力道還不賴,呵呵。
希望多看看你的回應及分享,有時間多來我部落格逛逛。
Eric
Eric 兄~如您所說,真的是看到同好的興奮呀!
回覆刪除我第一次接觸到您的網誌是在搜尋花蓮釣何氏棘魞的資訊時看到的!
由於參考您的文章,讓我第一次挑戰花蓮就有收獲
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您以咬鉛來增加Spoon的拋投距離!
這在其他路亞客的網誌裡是看不到的,大多認為會破壞泳型!
而我也是跟您抱著同樣的觀念,甚至用上了轉環鉛增加拋投距離,
以及讓Spoon能夠沈入深瀨,效果都不錯!
其次,看到您在描述我從小長大的景美溪釣遊,也格外有親切感!
至於我自己的釣魚歷程,國小國中年紀小時也沒機會去北勢溪鷺鷥潭之類的點垂釣!
不過倒是有經歷到翡翠水庫剛完工時,日本鯽的熱潮,
以及後來90年代未禁釣前釣鯉魚的好時光~
而國中、高中時期每每假日都是在小碧潭、青潭釣溪哥。
最難忘的是青潭堰下的瀨區,那著鉤十秒左右卻脫鉤的巨型闊嘴郎!
比較特別的是,對於短吻鐮柄魚的認識,幾乎是不吃餌的!
而有一次卻在青潭溪的出水口,遇上整群大咬的短吻鐮柄魚,
清一色釣了有二十幾隻!?真是很特別的經驗!
另外,雖然我開始釣魚時,淡水河已經污染很嚴重了~
但是我還是在碧潭壩下釣到過湯鯉,以及在青潭釣過和尚魚(日本禿頭鯊)
以及在大雨過後看到整群的毛蟹準備下海~
這些經歷說給釣魚的朋友聽,他們都幾乎覺得天方夜譚!
總總回憶隨著跟您互動的回應,慢慢浮現腦海,真是意外的收獲!就是會很開心~
安兄您好啊!
回覆刪除對我們這些長期習慣溪流釣及磯釣的人來說,會在Spoon擬餌上頭加上咬
鉛其實是很理所當然的作法,畢竟釣餌要能到達魚群藏身及活動的泳層,
才有比較高釣到魚的機會,目前一般從擬餌釣開始學習釣魚的年輕朋友,
大多只注意到擬餌的泳型啦、反光及振動啊、晃餌手法等等這類吸引魚群
注意的效果而已,對於水流、泳層以及魚類的習性等基本的釣魚要素,其
實並不是那麼有觀念的,像你實際到花蓮溪去釣魚就能體會到我所說的那
些問題及重點,唉,像你一點就通,薑還是老的辣!
景美溪很棒,是我喜歡的那種平地溪流,溪流雖然受到一些污染,不過裡
頭的魚種很豐富,一天下來各式各樣常見的淡水魚都會來吃餌,相當的有
趣說,自從搬回宜蘭居住之後很久沒去了,再找一個比較不忙的下午翹班
去釣好了,哈哈。
短吻鎌柄魚我以前也在坪林釣過,不過很少來吃餌,湯鯉跟和尚魚東部還
很多,湯鯉是東部溪流spoon常見的魚獲之一,說起來台北的釣友應該很
難相信,更別說有幾個人親眼看過湯鯉的。
下過大雨毛蟹成群出沒這是我小時候在鄉下小河流常見的景象,其實一直
到七、八年前,貢寮雙溪都還有類似的景象,有一次在雙溪釣魚午後下過
雷陣雨,溪邊的小徑上到處都是上溯的小毛蟹,隨便看去都是幾十隻,簡
直就是Discovery頻道上面的景像,跟別人說都沒人相信。
宜蘭以前毛蟹多得很,只是後來農地重劃,很多小溝渠被填平改道,現在
只剩下硬梆梆的水泥堤岸,非常的令人痛心,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年輕時候
美好回憶的一部分,只可惜往事已矣。
能夠愈到像你這樣年紀相仿的知音同好,真的是很令人開心的事,
Keep in touch!
Eric
Eric兄,謝謝您這篇回應,我也寫了一篇文章,說說我的想法:
回覆刪除http://researcher.nsc.gov.tw/ct.asp?mp=2536&xItem=81102&ctNode=568
您說的"丹氏鱲"(或可稱之為"宜蘭溪哥")可能是粗首鱲或平頷鱲的個體變異,
我想若有機會的話,還是把活魚送至大學實驗室請學者做鑑定.
此外我也懷疑自己可能遇過您說的那類外形的鱲(雖然我以前沒在注意),
若您再做個"分辨比較表", 加個照片和圖, 這對愛魚人和釣友是很有幫助的.
jinchee敬上
自告奮勇現醜一下~~
回覆刪除把自己釣魚的照片挑了幾張出來,將自己的認知寫出來交流一下~~
http://fish206.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html
或是點選回應右下角那個連結的小房子!!
在詳細看過 Jinchee兄的論述之後,我覺得或許丹氏鱲不該叫丹氏鱲,但牠的確是台灣分布最廣的溪哥,只是多數的學者都誤判
回覆刪除為粗首鱲,個人意見~
謝謝安兄. 又有一個釣魚blog 可以閱讀了!
回覆刪除jinchee
劉老師,你好
回覆刪除謝謝你的熱心回覆,坦白說,我現在連出門釣魚的時間都很有限,實在是
很難有時間去找這些樣本給學術單位檢驗
事實上,這個問題若是這麼好解決的話,也輪不到我這個外行人在這裡大
放厥詞,哈哈
相信終究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啦,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安兄提供的照片非常的珍貴,他也很正確地把我們釣魚人眼中所謂的溪哥
種類分類得非常清楚,劉老師你可以仔細比對安兄提供的關於丹氏鱲跟粗
首鱲的照片,不難看出其中的差異所在
也真的謝謝劉老師對於我這篇文章的指教跟回覆
Thanks Anyway!
Eric
安兄你好啊 !
回覆刪除真的非常感謝你半路幫我解圍,我還在煩惱去哪裡生出一堆照片來回應劉
老師的回覆,沒想到你的熱心Po文就出現在我的部落格上,真是萬分的感
謝啦!
你的部落格相當的精采,看你戰果豐碩的照片真令人羨慕,還真想找時間
讓你帶路去釣魚,不然我身上的龜氣不知道哪一天才會消散,哈哈
最近都沒釣到什麼魚,真糟糕勒,看你去花蓮釣魚的照片實在讓我好生羨
慕,特別是菊池氏細鯽那篇,讓我整個人沸騰了起來,我已經快20年沒在
宜蘭釣過這種魚了,到處都找不到這種魚,看到你po的照片真的是感動到
不行,找一天我自己過去看看。
Thanks!
Eric
我之前有詢問過Eric一個問題,就是我曾經在貢寮有釣過一隻很像竹篙頭跟石斑混種的魚(身體
回覆刪除的花紋是石斑,可是吻部卻跟竹篙頭一樣),我就在Blog問Eric是否有可能是兩者的雜交種,當
時Eric的回答就是他不是魚類專家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
那這次Eric會再次寫這篇文章,顯然還是以釣魚人的觀點來出發去探討溪哥的種類。當然這也是
我們根據釣魚經驗所歸類出來的種類。
如果是真的要從學術研究來看的話,提供一些網路上找來的相關的資訊供大家參考!
至於究竟是因為不同品種彼此之間的基因流通,而降低了基因的差異性。
或是因為環境不同而形成的型態變異,這可能是我們釣魚人沒有辦法去探索的了!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
22094NTU05312027%22.&searchmode=basic
台灣鱲屬魚類(鲤目:鲤科)之系統分類、族群遺傳結構及生物親緣地理研究 馬國欽
http://activity.ntsec.gov.tw/activity/race-1/46/senior/0407/040706.pdf
粗首鱲遺傳多樣性與形態變異之研究
中華民國第四十六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高中組
其實我就只是愛釣魚還喜歡研究魚啦!
回覆刪除鄉土經驗非專業的觀察體驗分享而已~
上面Ben大大提到的竹篙頭,我在猜想會不會是竹篙頭幼魚特有的橫班?不知道釣獲的魚體有多大?
而菊池氏細鯽在養了一年多之後,我覺得牠根本不該叫鯽這樣柔弱的名字,除了牠的外型跟馬口魚很像之外,雄魚也有婚姻
色,連食性都跟馬口魚一樣,在剛從花蓮帶回來幾天而已,四尾菊池氏細鯽就把我魚缸原本十幾尾的野生孔雀魚吃光了!咽
不下的還會含在口中,慢慢用咽喉的齒慢慢磨再吞下去!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當然這是我們釣魚的人,自以為是的體認,在生物學分類上,我們可是一竅不通的~~
菊池氏細鯽在花蓮一些灌溉的溝渠其實都還蠻多了,而且太好釣了!拉沒幾條幾乎已經沒有樂趣了!Eric 有機會可以去會會
牠們的族群!也許可以移居一些魚群,放回宜蘭的鄉間野池~~
安兄您好,
回覆刪除之前釣到有橫斑的竹篙頭應該有15cm以上,雖然不算成魚,但那斑紋真的是像石斑那樣的明顯!
而且那次同一批不只一條,其他時候就沒有看過了!
Ben,
回覆刪除呵呵,想不到連你都忍不住加進來討論了,馬國欽先生那篇文章我之前有
大概看過,算是比較中肯客觀一些的論文,我有留言跟馬先生聯絡過,只
是沒得到回應,哈哈,另外一篇文章裡頭的照片好像都是丹氏鱲,哈哈,
我個人的看法是很多的研究本身連採樣都有問題,因此才會出現不少有爭
議之處,哈哈。
我同意安兄的看法,你之前釣到應該是竹竿頭的亞成魚,十五公分左右還
有斑紋是有這個可能性的,至於雜交的問題我也認為是有可能,只是不知
道如何求證罷啦,參考看看啦
Eric
安兄
回覆刪除其實以前宜蘭的菊池氏細鯽很多,是我小時候最愛釣的魚之一,後來不知
怎麼了突然間完全消失了,你去雷公埤釣牛屎鯽的時候有釣到過嗎?有釣
過羅漢魚嗎?這兩種魚以前小河流很多,到處都是,是鄉下人家養鴨的食
料來源之一,目前僅知道幾處獨立水域還有一些,只是大家都不敢公開,
不然就完蛋了。再放養的成功可能性我認為微乎其微,目前到處都是的泰
國鯽魚生性非常兇猛貪吃,我用Rapala CD3跟F3來釣都追得激起水花,體
型差不多的菊池氏細鯽恐怕已經被吃光了吧。
你的部落格真是精彩,還常常到宜蘭來釣魚,搞不好之前已經在某處水邊
見過面也說不一定,因為我總覺得你很眼熟哩,哈哈。
Eric
Eric兄
回覆刪除我的釣魚狂熱從小學六年級到現在,除了剛結婚那一陣子停了幾年之外
幾乎都是我假日完全的休閒~~最高紀錄一個月釣28天!
不過跟您一樣,小孩還小,也希望多陪陪他們,
所以我都是釣清晨早場的,十點多就一定回家,再帶他們出去玩!
像是跑宜蘭、基隆,我幾乎都是快閃,天亮釣到九點十點就收竿了~
這幾年真的都釣不到羅漢魚了,只記得前年在景美溪動物園附近有釣到一條!
雷公埤也都沒這兩種魚的蹤影!
寒假想要到中部找找條紋二鬚魞也沒找到
有了點年紀之後就會想要懷念,想見見以前不見的魚朋友!
希望能親眼見見台灣所有的淡水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