鱧魚咬餌模式與軟蟲鉤尺寸的探討
鱧魚咬餌的三種模式
從這兩年我在宜蘭河流域實際的作釣經驗來看,泰國鱧魚追咬軟蟲擬餌的方式大致上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所謂的「吞咬(Gulp)」模式,也就是當鱧魚看到擬餌通過眼前的時候,快速衝出來毫不遲疑地張口便將軟蟲吞入口中。這種咬餌模式通常會發生在鱧魚活力好、攻擊性強的時候,偶爾可見的所謂「落水咬」就是典型的例子。而這種追咬模式也是雷蛙釣法的標準咬餌方式,不過今年初以來,在宜蘭河畔已經很少看見這種激烈的咬餌模式了。
第二種咬餌模式則是所謂「攻擊型」的模式,通常這種模式發生在已經對於擬餌產生一定程度的戒心的鱧魚族群中;在這種咬餌的模式當中,雖然標點裡頭的鱧魚已經對擬餌產生某種程度的戒心,但是由於攻擊活力仍然旺盛的情況下,而會受到獵殺天性的驅使衝出來試探性地啄咬游動中的軟蟲擬餌。處於這種咬餌模式下的鱧魚真正咬餌的程度其實都很淺,大多都只是試探性地啄咬一下,然後就立刻反身潛回到藏身的草叢深處。通常採用這種攻擊型模式大多是50公分以下的年輕鱧魚,特別是一些20~40公分之間的小鱧魚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以這種模式攻擊體型大到無法一口吞下的軟蟲擬餌。
(水草區域的邊緣是最常發生爆水吞咬型咬餌模式的區域)
第三種模式是「尾隨型」的追咬模式,這種咬餌模式通常發生在已經對擬餌產生高度戒心的鱧魚族群當中,還有就是體型在60公分以上的大型老成鱧魚多半也會以這種謹慎的方式來追咬軟蟲擬餌。一般來說,採用尾隨型咬餌模式的鱧魚通常會靜悄悄地尾隨在游動中的擬餌後方一段相當的距離,然後在擬餌就快要接近岸邊的時候突然間一口咬住。
這種咬餌模式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咬餌的程度很淺,大多是只有咬住半尾軟蟲而已,基本上我的看法是鱧魚是以這個方式來試探擬餌的虛實,一方面也透過這樣的追咬造成獵物一定程度的傷害,然後再從容不迫地將獵物吞入口中,以這種咬餌模式上鉤的鱧魚大多是淺淺地著鉤在堅硬的顎部邊緣。
依照我在宜蘭河實際的經驗來看,採用這種咬餌模式上鉤的超大型鱧魚幾乎都會尾隨擬餌超過河道寬度一半以上的距離,在看似完全沒有任何動靜的河底,超大型鱧魚卻會在擬餌即將上岸之際,正當自己的注意力開始鬆懈的時刻突然間咬餌上鉤。針對這種咬餌模式的晃餌技巧手法要非常地細膩、柔和,節奏也要相對地輕巧緩慢,有些時候甚至於讓擬餌完全停止在河底一段時間,然後在開始又晃餌的那一刻,在一旁虎視眈眈的鱧魚可能就會立刻出手攻擊,這是三種模式裡頭最為細膩複雜的手法。
(體型巨大的老成鱧魚多半會採取第三種咬餌模式,其咬餌的力道往往輕巧到難以察覺)
軟蟲鉤尺寸的探討
在上述三種咬餌模式當中,所使用的擬餌種類、前導線材質以及搭配的軟蟲鉤尺寸,是攸關到是否能夠順利著鉤的三項關鍵因素,擬餌的種類以及前導線材質部分另外再專文來探討,這裡先來分析一下軟蟲鉤尺寸的問題。
在三種咬餌模式當中,第一種咬餌模式所使用的鉤型及尺寸必須考量到是否能夠順利穿透軟蟲製造有效的著鉤狀態,由於這種咬餌模式通常發生在鱧魚喜歡藏身的障礙物及水生植物區邊緣,因此在作釣的時候為了避免造成掛底的窘境,鉤尖大多會適當地隱藏在軟蟲背部,然而這種隱藏鉤尖避免掛底的做法,在遭遇到鱧魚突然間快速攻擊時,很可能會因為鉤尖來不及穿透軟蟲而導致著鉤失敗,因此在選擇鉤型的時候必須要優先考慮到是否能夠有效地穿透軟蟲著鉤。
依照這樣子的思維來看,細骨的寬幅鉤(EWG)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再依照軟蟲擬餌的類型及尺寸來選擇鉤型尺寸,以ZBC 4英吋Tab Tail Grub為例,針對第一種咬餌模式應該採用2/0及3/0號的Gamakatsu 321型軟蟲鉤或是類似的鉤型產品。
鉤身的粗細跟鉤幅的寬度是主要的關鍵因素,前者關係到鉤尖是否能夠快速地穿透軟蟲背部,後者則是關係到鉤尖透出軟蟲背部的幅度以及著鉤的確實性;鉤幅寬度大的鉤型在咬合的瞬間很容易受到鱧魚上下顎閉合的擠壓力量而穿透軟蟲,因此也比較能夠有效地穿透鱧魚的嘴部組織,進而增加順利著鉤的機率。
(如何在種類繁多的軟蟲鉤型當中找到合適的類型,是軟蟲雷魚師必須好好修練的課題)
在第二種咬餌模式的情形下,鱧魚咬住軟蟲的程度通常很淺,大多也都是即咬即放,因此軟蟲的尺寸跟軟蟲鉤是否預先穿透軟蟲背部,是關係到是否成功著鉤的兩項關鍵因素。在這種咬餌模式當中,先決條件是不宜採用尺寸過大的擬餌,因為鱧魚追咬軟蟲的程度通常不深,大多數時候甚至只是試探性地追咬軟蟲擺動的尾部而已,因此使用較小尺寸的軟蟲可以提高鱧魚咬含軟蟲的深入程度,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中魚的機率。
第二個要素則是特別針對鱧魚即咬即放的特性,因此在這種咬餌模式的情況下,軟蟲鉤應該完全穿透出軟蟲的背部,才能夠在攻擊的第一時間造提高著鉤的機率,除了使用穿透的德州式掛餌技巧(Exposed Texas Rigged Bait)外,也可以考慮使用汲頭鉤釣組(Jig Rig)或是類似的掛餌方式。此外,像是搭配雙尾蛐(Double Tail Grub)的Rubber Jig釣組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在遭遇到這種咬餌類型的鱧魚時,搭配尼龍前導線的Tube軟蟲展現出令人驚訝的性能,屢屢在完全失去魚訊的熱門釣點中創造佳績。Tube軟蟲除了不易掛底的特性而能夠使用在第一類咬餌模式發生頻繁的障礙區域之外,也很適合在第二種類型的場合來使用。搭配材質柔軟的尼龍前導線效果明顯優於堅硬光滑的碳纖線,相關的細節將會另外專文探討。
(其貌不揚的Tube軟蟲是很適合第二種咬餌類型的場合來使用)
在第三種類型類型中,軟蟲材質的柔軟程度以及鉤型的大小,是決定鱧魚是否確實咬餌的兩大因素。其中前者能讓始終保持高度戒心而尾隨的大鱧魚不會立刻將軟蟲吐了出來,後者則是為了配合柔軟的軟蟲材質不會因此讓鱧魚察覺到異物感,因此大多會採取相對袖珍許多的鉤型來作釣。
以前述的ZBC 4英吋Tab Tail Grub為例,針對第一種咬餌模式建議採用2/0及3/0號的Gamakatsu 321型軟蟲鉤,然而在第三種咬餌類型當中則應該採取更小型號的鉤型,像是1號及1/0號,有些時候甚至於可以使用到2號的小鉤子,利用Florida Rig的方式將小鉤子深埋在軟蟲的身體內,避免讓鱧魚在咬餌的時候察覺到金屬鉤身的存在。
多次作釣的經驗說明了這種小鉤子策略非常地有效,搭配著泳型緩慢自然的Grub以及水阻力小的碳纖前導線,可以非常有效地狙擊身懷戒心的大鱧魚。
(第三種咬餌模式的鱧魚往往會尾隨軟蟲通過寬廣的河道)
咬餌模式與標點類型的關係
在前述的三種咬餌類型當中,第一種「吞咬型」模式大多發生在水生植物區或是障礙物區域的邊緣,特別是在水生植物區邊緣的表層,幾乎都是所謂的落水爆咬,另外在淺水灘或是浮頭換氣鱧魚的周邊,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第二種「攻擊型」咬餌模式則是發生在稍為離水生植物區或是障礙物區域邊緣一段距離處,一般來說大概是在邊緣附近5呎以內的範圍,這是因為採取這種攻擊模式的鱧魚通常是預先躲藏在水草區域的下方,因為受到外面軟蟲泳型的吸引而快速竄出來追咬,因此形成這種打帶跑式的咬餌類型。
第三種「尾隨型」咬餌模式大多發生在河槽及水中障礙物周邊,潛伏在對岸水草從底下或是河中障礙物周邊的鱧魚,受到穿梭在河底附近軟蟲擬餌的吸引,於是悄悄地離開藏身的地方趨近尾隨觀察,然後在悄悄跟蹤一段距離之後突然間發動獵殺行動,因此形成這種類型的咬餌模式。
以上的分析與討論記述了這段時間以來在鱧魚咬餌模式以及鉤型尺寸方面的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