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20080517-釣魚日記

20080517-釣魚日記



前言



今天在花蓮溪月眉段下方的釣場釣何氏棘魞,從早上10:30到收竿前的16:50,六個半小時裡頭總共釣上來34尾何氏棘魞,體型分布從25公分到43公分之間,其中40公分左右的大約有5~6尾,30~40之間的約有十來尾,30~25之間的則佔一半左右,25公分以下的則比較少一點,總共的重量大約在10~15台斤之間。





天候狀況

 

早上10:30到達釣場的時候是多雲到晴的天氣,中午左右有短暫的艷陽高照,午後轉為陰天,到了傍晚15:30開始下陣雨,其間還有一度雨勢頗大,不過僅下了大概20分鐘左右,雨勢在16:00左右停歇,到了收竿的16:50又開始飄起陣陣細雨,回程在木瓜溪大橋遇到一陣暴雨,不過到了南濱公園附近雨勢就停了。今天風勢不大,上午吹西南風,下午吹東北風,天氣有點悶熱。





釣場型態



今天選擇的釣場有四處,第一處是月眉段堤防轉折處下方的大區域緩流及淺瀨,這段釣場的長度在150~200公尺之間,最大水深只有60公分左右,去年來的時候是水流湍急的一級釣點,不過現在溪水消去大半之後釣況就大不如前。第二處釣場是緊接著第一處釣場後端的湍急急流,水深也在60公分以內,不過因為溪面寬度大幅縮減的緣故以致於溪水變得相當的湍急。第三處釣場是水深在120~150公分左右的特大深場急流,剛好就位在舊台193號縣道下方,標點內的水流非常的湍急,不過卻是今天釣得最好的兩處釣場之一。第四處釣場是垂直峭壁下方的切削深潭,寬度不到一公尺、水深在1公尺左右的釣場,其餘都是深度在50公以內平坦的急流帶,這個峭壁下方的釣場兩個小時內釣上來將近15尾中型以上的何氏棘魞,是今天釣得最好的點。



(下圖:第一處釣場)





(下圖:第二處釣場)





(下圖:第三處釣場)





(下圖:第四處釣場)







標點位置


 

第一處標點的緩流區域完全沒有任何何氏棘魞前來吃餌,應該是稍早受到非法捕魚客蹂躪之後的結果,靠近對岸的急流邊緣才有魚訊發生,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頭釣到3尾何氏棘魞。第二處釣場則是在近岸邊的流帶釣上來一尾30多公分的何氏棘魞,除此之外只有一尾脫鉤而去的小魚,根據我的觀察,這種急流的流頭應該也是何氏棘魞聚集覓食的標點,只不過由於溪水很淺的緣故,在釣上一、兩尾魚之後魚訊就會完全消失。



第三處標點是對岸的急流邊緣,spoon在落水之後以放流的手法上下晃餌,底下的何氏棘魞會追食到中層水域,剛開始的一個小時魚訊幾乎沒有停歇過,由於我還沒有完全掌握到放流的技巧,以至於大概脫鉤了十來尾魚。經過一個小時之後魚訊就完全消失,不過在兩個小時以後的16:00,我又趁著收竿前回到這裡來試釣看看,雖然底下的何氏棘魞已經不像一開始的時候那般踴躍,不過還是釣上來大約4尾何氏棘魞。



第四處標點是對岸峭壁邊的急流,這裡釣上來的何氏棘魞體型都不小,數量也很豐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成群的何氏棘魞竟然可以躲藏在很小的一個標點範圍內,而且看起來完全都不會受到湍急水流的影響,顯然何氏棘魞這種魚可以輕易地在特大急流裡頭自由進出。



(下圖:第三處釣場對岸的急流深場是今天何氏棘魞集結的地方)





(下圖:第四處釣場對岸不到1公尺寬度的標點竟然可以釣到成群的何氏棘魞)







魚獲紀錄




在第一處標點內釣到三尾魚,體型都在25公分左右,應該是被非法濫捕的結果。第二處標點只釣上來一尾30多公分的成魚,不過應該還是會有其他的魚群棲身其間。第三處標點前後大概釣上來15尾左右的何氏棘魞,體型都在30公分左右,也有幾尾接近40公分。最後一處釣點則也釣上來大約15尾的何氏棘魞,其中最大的一尾長達42公分,從壯碩的體型估計體重大概在1斤半到兩斤之間。



今天僅使用三種擬餌當中的Spoon,其他兩種擬餌都沒有拿出來使用,不過在第一處釣場有嚐試過之前在米棧大橋附近釣出好成績的軟蟲釣組,只不過都沒能釣到任何的何氏棘魞,整體來說,今天的何氏棘魞幾乎都對Spoon來之不拒。



(下圖:今天漁獲的詳細記錄)












































































































































































 Item  Time Length(cm)  Item   Time Length(cm) 
 1  10:40    21  14:34  
 2  10:49    22  14:38  
 3  11:27    23  14:45  
 4  12:30    24  14:49  
 5  12:49    25  15:25  
 6  12:54    26  15:29  
 7  12:57    27  15:42  
 8  13:01    28  15:48  
 9  13:07    29  15:54  
 10  13:09    30  16:13  
 11  13:18    31  16:19  
 12  13:21    32  16:25  
 13  13:24    33  16:39  
 14  13:29    34  16:47  
 15  13:32        
 16  13:36        
 17  13:46        
 18  13:58        
 19  14:24        
 20  14:30        



(下圖:今天最大的一尾何氏棘魞)







釣組介紹



今天依舊是使用7.6” Pokee Driver 路亞竿,捲線器則只使用這款Okuma AQ2000MS,母線則改用新到貨的10磅的Spider Stealth PE編織線,導線則使用8磅的Berkley Vanish碳纖線,長度大約在16呎左右。第一處標點的配鉛量是以2-4B+1-5B的方式搭配,其他三處標點的配鉛量是以2-5B+1-6B的方式搭配。





手法及策略



基本上今天操作Spoon的技巧與手法與一個禮拜之前完全一樣,唯一的差異在於放流手法大膽的程度,在第三及第四處釣場裡頭我完全都不考慮掛底的問題,大膽地放任spoon下沉到急流的底層,結果證明了不但沒有發生掛底的情況,而且還出乎意料之外誘釣到許多大型的何氏棘魞。這樣的結果其實也印證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觀念,更專業一點來說,就是Stance Doug所說的,「正確的深度」是能夠釣到魚的第一步。



這同時也說明了在像花蓮溪這種承受釣魚人以及非法捕魚客極大撈捕壓力溪流,其實還是棲息著相當數量的何氏棘魞族群,只不過這些苟延殘喘的何氏棘魞只能被迫棲息在尋常釣魚人裝備技巧,以及非法捕魚客能力難以企及的標點內,這也就是說要在花蓮溪釣出好成績的話,一定要有能力征服一般人望之卻步的高難度標點。



(下圖:今天使用的釣組簡圖)





在六個半小時的時間裡頭,我順利釣上來34尾的何氏棘魞,這大概已經是之前來釣3~4趟才有的漁獲量,能有這樣的大幅度成長一方面是自己的觀念跟技巧都到了一定的程度,一方面也是採取大膽的釣魚策略的結果。事實上我在上個禮拜來到花蓮溪釣魚的時候,就已經隱隱約約知道漁獲量大幅度的提升其實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基本上今天已經達成原先就設定好的30尾魚獲目標,若將不慎脫鉤的數量計算進去的話,今天的成績應該已經突破50尾以上,這已經超過溪流釣石斑魚的平均漁獲水準了。



依照目前的技巧水平來說,我ㄧ個小時內最低的平均漁獲量不應該低於5尾,一天的總成績則必須達到30尾,才算是能夠接受的成績水準。事實上,如果標點裡頭何氏棘魞族群數量夠豐富的話,一天下來釣滿百尾何氏棘魞應該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目標。





討論與分析



今天在花蓮溪畔釣何氏棘魞的心得可以從遠投的能力、準確的拋投、深度的保持、放流手法、釣魚策略及標點的選擇、鉛粒的搭配、AQ2000M的效果、Spoon的種類、Gamakatsu專用Spoon鉤的驚人效用、潛在的漁獲可能性、Lure or Bait等幾個項目來分析與探討





1. 遠投的能力



花蓮溪目前淺水區域的何氏棘魞幾乎都已經被非法捕魚的人撈捕殆盡,只剩下超大急流及潭區裡頭還棲息著小群的何氏棘魞,因此超遠距離的拋投能力是基本而且必要的,第一個理由是要能到達一般釣魚人拋投以及非法捕魚的能力範圍之外,才有可能找到藏魚量豐富的標點,第二個理由是儘可能增加Spoon搜尋的範圍及流程,除了可增加中魚的機率之外,也可以減少拋投的量及體力負擔。30公尺的拋投距離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好能夠達到50~60公尺以上。



遠投能力的關鍵在於釣竿的彈性及拋投母線的線徑,竿子的部份目前只能用廉價的台製路亞竿,因此除了熟練自己的技巧之外沒有其他改進的空間;拋投母線則是還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今天用全新的10磅Spider Stealth編織線來釣魚,拋投的順暢性與感覺都還不錯,不過可以考慮改用6或8磅更細線徑的線來減少風阻力,有必要添購6及8磅細線徑的Spider Stealth PE Line。





2. 準確的拋投



目前花蓮溪的何氏棘魞族群幾乎都集中在一般人難以到達的標點內,像是今天釣得不錯的超大深場急流、對岸峭壁下的小面積急流以及水淺流急的亂瀨等,對於一般使用輕量Spoon或Minnow的釣魚人來說,除了遠距離拋投的難度很高之外,如何將擬餌操控在何氏棘魞躲藏的泳層也是一大難題。簡單的來說,一定要能夠將擬餌準確地拋投到設定的標點或是放流點內,才有釣到成群何氏棘魞的可能,這已經是以Spoon來釣何氏棘魞的基本規則。





3. 深度的保持



我釣魚的核心觀念之一就是「正確的標點位置」是最基本的要求,這包括了平面的標點位置Location,以及垂直的標點深度Depth,整體來說就是Hot Spot的觀念。今天在花蓮溪畔這個核心觀念又再次得到牢不可破的考驗及驗證,我在第三跟第四個標點內之所以可以接二連三釣上來超過30尾的何氏棘魞,其關鍵的技巧就在這裡。



為了讓Spoon保持在正確的設定泳層,我使用了日式溪流釣分段式配鉛的觀念,同時採用2-5B+1-6B的驚人配重來達到下沉與漂流的目的,事實上證明了這是正確的作法,一定要讓Spoon能夠進入何氏棘魞藏身的泳層才有釣到魚的機會。一般使用Spoon的釣友都不能接受配鉛的觀念及作法,總是希望以軟調的Spoon專用竿來達到拋投的目的,以大型Spoon來增加下沉及拋投的配重,這種源自於日式管理池的釣組設計觀念並不適用在水流異常湍急的台灣東部溪流。



(下圖:放流手法操作示意圖)





4. 放流手法



我在一開始使用Spoon釣何氏棘魞的時候就已經察覺到利用這種放流手法的優勢,去年在花蓮溪畔也的確以這樣的手法釣到不少的大型何氏棘魞,可是直到上個禮拜在木瓜溪口附近釣何氏棘魞的時候,自己才真正領略到這種放流手法的驚人效用。



我今天使用的放流手法基本上已經是完全類似Fly Fishing的Nymphing技巧,我在將Spoon拋投到標點內之後,並不會立刻扳回捲線閥,而是以左手含住多餘的拋投母線,然後右手操控釣竿的方向及角度,感應著Spoon被水流沖刷的程度,然後以左手收放多餘的母線,一方面做出上下Jigging的晃餌動作,一方面保持Spoon在設定的泳層內漂流,這種國外Fly Fisher常用的Nymphing放流技巧,竟然成為本地溪流裡頭釣何氏棘魞的必殺技巧。





5. 釣魚策略及標點的選擇



今天能夠釣到這麼多何氏棘魞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有效率的釣魚策略及標點的選擇,簡單的來說就是只挑有魚的釣場及標點來釣魚,釣不到魚的話立刻移動到下一個釣點,千萬不可浪費太多時間在無魚可釣的釣場裡頭。因此,前提是必須具備判斷標點的能力,才能很快地找到狙擊的熱區。



 在標點的選擇上還是要有能力挑戰別的釣魚人無法企及的標點,在如此大眾化的釣場裡頭釣魚,唯有攻略這些高難度標點才有機會釣到這些苟延殘喘的魚群,也才能夠釣出好成績。



(下圖:要有挑戰別的釣魚人難以征服的釣場的覺悟,才有與夢幻中大魚交手的機會)







6. 鉛粒的搭配



這兩次釣何氏棘魞都是使用分段式咬鉛配置,早上開始釣淺瀨緩流的時候用3個4B鉛,下午釣深場則以1-6B+2-5B搭配,基本上這種作法都是可行而且有效的。看起來使用咬合B鉛應該已經是確認的方向,BB~6B五種規格的咬鉛都可以搭配使用。為避免B鉛咬傷釣線,可以使用磯釣的作法先在線上捲衛生紙片後再咬合,此外,為避免B鉛到處滑動影響配重,搭配塑膠太空豆來止滑也是必要的作法。





7. AQ2000MS的效果



在上個禮拜的釣遊當中,我就已經清楚地認識到高捲線比的性能對於操控溪流釣Spoon的重要性,今天又在使用放流手法及逆流搏魚的時候,更加確認了Okuma這款國產的水舞AQ2000MS的優異性能,這款捲線器目前已經是我釣何氏棘魞的標準捲線器規格,這次回來台北之後又跟清溪訂了一顆及兩個備用線杯。



(下圖:今天帶去花蓮溪釣何氏棘魞的Spoon)







8. Spoon的種類



今天帶去的Spoon大概有20~30種以上,一盒是3~5克的小型輕量Spoon,另外一盒則是5~10克的中、大型Spoon,不過真正拿出來使用的只有藍世界的4克DIY Spoon,以及Daiwa那款超級4.5克金黃色Spoon,其中有大概30尾的何氏棘魞都是咬Daiwa的Spoon,另外則是咬台製Spoon。不過這是因為我是懶得更換比較的緣故,我認為基本上兩者應該都會有類似的咬況,不過因為沒有實際比較看看,所以也無從證實。



基本上3~5克的金黃色Spoon已經是釣何氏棘魞的標準配備,至於其他顏色的Spoon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功效,可能要實際試驗幾次才會知道,至於5克以上的中大型Spoon的操控性與效用,則是下個階段必須仔細嘗試比較的課題。未來幾個月的這段夏季時間,基本上還是先把Spoon的技巧與觀念徹底弄清楚。





9. Gamakatsu專用Spoon鉤的驚人效用



今天大約在第10尾左右的魚獲上鉤之後,我就開始更換使用這款Gamakatsu出品的Spoon專用鉤,原本的Owner Cultiva系列的鉤子一下子就因為摩耗過度而頻頻脫鉤失手,反而是這款Gamakatsu的鉤子一直到收竿前都展現出異常鋒利、著鉤程度確實可靠的優異表現,顯然這款鉤子應該會是今後釣何氏棘魞的標準配備,大型魚用4號鉤,中小型魚可以用6號鉤,下次去添購的時候要多買2號鉤來應付50公分以上的大型何氏棘魞,這款鉤子的傑出表現也是今天的收穫之一。



(下圖:這款Gamakatsu出品的Spoon專用鉤非常的銳利可靠,是目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產品)







10. 潛在的漁獲可能性



配合有效率的釣魚策略以及成熟的裝備技巧,我認為要在花蓮溪釣出一天100尾何氏棘魞的驚人成績,應該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先決條件是溪流裡頭的魚群數量要豐富,再則,必須要有一套簡單有效率的釣魚策略及手法,再搭配成熟的標準規格釣具配備,應該是有相當的可能性釣出這樣的成績。



若以一天的釣魚行程來看,從早上十點半下竿到天黑前六點半收竿來估算,在這8個小時的時間裡頭只要每個小時能夠釣到12尾魚的話,則極有可能會達成這個日釣百尾的終極目標。基本上這已經是北部溪流釣的優異成績水準,不過我的看法是這個目標應該不會太難達成,當然個人技巧的成熟與否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即使如此,我認為日釣50尾應該是比較平均而且容易達成的數字。





11. Lure or Bait?



在釣何氏棘魞的時候,到底Spoon應該當作Lure來操控呢?亦或者是當成Bait來使用?這個問題的解答是我今天技巧能夠突破的重要關鍵。當作Lure來使用的話,Spoon基本上就是人工擬餌(Artificial Lure)的一種,重點在於擬態(Limitation)。若是當作釣餌Bait來使用的話,則Spoon應該是跟一般的生物性釣餌相同,重視的是釣組的設計及使用手法(Presentation)。這兩種觀念根本性的差異就是今天的關鍵所在。



(下圖:在何氏棘魞的眼中,到底金屬製的Spoon是Lure or Bait?)







12. Vanish的使用心得



今天全程用8磅的Berkley Vanish碳纖線當做前導線使用,在逆流拉拔42公分的大型何氏棘魞的時候也都能輕鬆應付,並沒有發生斷線的情形,依據今天的情形來評估8磅線應該可以應付到50公分級的何氏棘魞,再大一些的話應該得用到10磅線,因此6、8、10磅三種規格碳纖線應該是釣何氏棘魞的基本前導線配備。



此外,該款釣線的切水性及比重都相當的理想,在使用放流手法的時候並不會受到水流遲滯的影響,也沒有不易下沉的問題,揚竿作合的確實程度也很不錯,基本上已經是成熟的標準配備。





13. Spider Stealth的線結崩裂問題



今天第一次使用十磅的Spider Stealth PE線釣Spoon,整體來說拋投性能及順暢性都有達到預期的要求,不過在經過長時間的拉扯及拋投之後,與8磅碳纖維前導線連接的Albright Knot竟然出乎意外地崩裂,以至於整組前導線及Spoon完全掉到溪裡頭,後來仔細一看才知道線結在Spider Stealth上面整個被壓縮及磨裂,這應該是今天過分拋投及逆流拉扯大魚之後所造成的結果,整個線結的壽命只有5個小時,將來如果換成更細的6或8磅線的話,恐怕只剩下不到3小時的使用壽命,因此實際應用的時候要注意到線結磨損的情形,適時地剪斷重新綁製新線結,避免發生同樣的斷裂意外。





總結



雖然只有短短六個半小時的釣遊時間,但是花蓮溪裡頭的何氏棘魞卻又為我上了好些寶貴的課程,而我的觀念與技巧也在不斷地實地磨練當中熟練與成形,以上就是今天的釣魚回顧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