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20080223-釣魚日記

20080223-釣魚日記



早上的天氣還不算太寒冷,雖然開始轉變為陰雨濛濛的天氣,不過氣溫沒一下子降了下來。我在八點半到十點鐘不到的一個多小時裡頭,在宜蘭河靠近垃圾場附近的河段釣鳢魚,就結果來看僅僅來追咬一次,完全沒有釣上任何的魚。



河水的顏色還算潔淨,水溫也並不會太寒冷,因此照理說水裡頭的鳢魚會來咬餌,不過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頭僅來追咬珍珠白色的Jerk Bait一次,其餘的各種軟蟲都沒有來追咬的跡象,追咬的位置在靠近岸邊的水底障礙物邊緣,水深大約只有一尺左右的深度,追咬的位置剛好是可以清楚地見到河底的區域,似乎這尾泰國鳢魚是一路尾隨Jerk Bait一直到淺岸邊才咬餌。



咬餌失敗的原因並不是鳢魚吃餌龜毛,或是察覺有異而把餌給吐了出來,而是我的捲線器煞車閥沒有調緊的緣故,因此在揚竿作合時候的力道並不確實,剛剛上鉤的鳢魚奮力地掙扎著,捲線器不斷出線發出了唧唧的聲響,我才要趕緊把煞車閥調緊的時候,釣竿已經重重地反彈了回來,終究還是脫鉤而去。因此今天學到的教訓是要記得把煞車閥調到適當的鬆緊程度,否則要順利鉤住原本就已經吃餌極淺的鳢魚恐怕失敗的機率很高。



今天試過了好幾種軟蟲都沒來咬餌,反倒是魚型的Jerk Bait獲得了鳢魚的青睞,這陣子這處河段的鳢魚似乎比較偏好魚型的軟蟲,這倒是值得繼續留意的現象。



釣不到魚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似乎得好好地思考一下原因及解決的因應對策。







2008年2月23日 星期六

漫談宜蘭河野鯉釣

漫談宜蘭河野鯉釣



最近Nicola問了我一些關於在宜蘭河釣野鲤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本身其實彼此之間都有一些因果關係及相互關聯性,坦白說一時之間要將這些Nicola實際面臨到的問題一一解釋情楚,其實也不是三言兩語之間就可以辦得到的事情,剛好趁著下午天氣開始轉為惡劣,以至於無法順利出門釣魚的此時,把一些我所觀察到的現象跟心得分享給大家。



首先要花一點篇幅簡單地介紹一下宜蘭河流域的水文、環境及釣場特色,依照河川的水文特性來區分的話,宜蘭河的釣場環境可以大概分成四個分區。第一個分區大致上從員山大橋以上的匯流口開始到上游的源頭,無論是沿著福園附近的大湖溪,或是另外一條發源自內城附近的水源地的支流,這個區域的河川特性基本上是平地溪流的形態,除了河水較為冰冷清澈之外,河底下幾乎都是卵石、礫石或者是砂質的河底,這些流域裡頭的魚類主要還是以溪哥、福壽魚以及北部釣友通稱為阿媽魚的鯁魚。



這些河段裡頭其實還是有一些喜歡生活在緩流河段的鯽魚、鯉魚甚至是泰國鳢魚,只不過由於缺乏可供魚群躲藏的大型溪流淵潭,以及在當地相當猖獗的非法捕魚的雙重壓力之下,真正值得開發來釣野鲤的標點並不多,通常都是集中在員山公園後方的溪段中。不過都還是可以看得到三五成群大約兩、三斤體型的野鲤優游其中,釣溪哥或是福壽魚的時候偶而會來吃餌,是意外拉斷子線最大的元兇。



(下圖:宜蘭河在員山大橋以上的河段大多水質清澈、流速明顯)





第二個區段是從員山大橋一直到宜蘭市中山橋上游大約100公尺左右的地方,這段流域的特色是沿岸的植生相當的茂盛,河水的深度平均大約在2~4尺之間,河水因為地形的緣故因此大多有相當明顯的流速,因此大多不利一般的手竿浮標釣的施展,在這個河段釣魚的釣友都是一些老面孔,主要的釣場大多集中在幾處水門的出水口,以及開墾河岸地邊緣的取水處或是緩流域附近,這個河段由於水生植物相當完整的緣故,因此棲息著相當數量的泰國鳢魚以及體型大約在3~5斤左右的野鯉。



在這個區段釣野鯉一般的浮標釣法並不容易施展的很好,除了因為有明顯水流影響的因素之外,許多野鲤的標點是在岸際的水草邊緣底下,因此漂流式的浮標釣組或是當地釣友慣用的手竿沉底釣似乎比較能夠克服這些問題,當然甩竿沉底釣也可以使用得很好,只不過這個河段的河川寬度通常都在15公尺以內,使用甩竿的效率並不理想。



(下圖:從員山大橋到中山橋附近的河段岸邊水草濃密)





從中山橋上游100公尺左右的河段開始,宜蘭河的流速開始明顯地和緩了下來,這是因為下游大約一公里處的攔河堰讓宜蘭河形成類似水庫的集水效應,以及配合河川公園的整治而將河川疏浚成大約60~70公尺寬廣的河面,河水的流速開始明顯地降低,因此這個區段最適合一般的浮標釣法。另一方面,由於河水流速變緩的緣故,加速了沉砂的淤積與沉澱,這個河段雖然有最寬廣的河面,但是平均的深度卻是相當令人意外的淺,除了中山橋下方大約20尺的極深場之外,慶和橋及宜蘭大橋下方橋墩附近都有河槽效應所形成的深場,不過這些深場的區域範圍並不太大,是釣野鯉不可放過的標點。



此外,這個區域似乎也是甩竿沉底釣容易施展的地方,在接近河心的邊緣地帶會有一些到處游動的鯉魚群出沒,夏天的清晨可以看到鯉魚不時躍出水面的現象,只不過這處河段上午會有划舟選手練習,因此這個時段是不宜採用甩竿沉底釣法,不過倒是一個適合夜釣的好地方。



(下圖:從中山橋到宜蘭大橋之間的河段河面相當的寬廣)





最後一個區段是從攔河堰底下開始一直到出海口附近,這個河段沿岸邊大多數都是植生密佈的蜿蜒河岸,變化豐富的河岸地形造就了深淺不一、變化極大的河場深度,河底下終年淤積的泥沙與堆積物形成極佳的魚類棲息地,因此這個河段孕育了最豐富的魚類族群。此外加上直通出海口的緣故,許多棲息在河口的魚類像是豆仔魚、海鰱、甘仔魚甚至於烏格都會隨著回漲的河水上溯到宜蘭市附近的河段,跟前面三個區段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本河段會受到潮水的影響,回溯的潮水會一直滿到宜蘭市鐵路橋下方的河段。



(下圖:攔河堰下方的河段會受到潮水漲退的影響)






在河川釣野鯉跟在營業池或是靜止的湖泊水域基本上還是有一些根本性的差異存在,其中最主要的是河水流速的影響,雖然湖泊甚至大型營業池的池水也會受到風力及溫度變化的影響而產生流動的情形,但是這種緩慢甚至於局部的流動跟河川的流動是無法比擬的。



野鯉來吃餌的時機跟意願其實是會明顯受到流水狀況的影響,以前述的四個河段來說,在中山橋以上的河段基本上河水是終年恆常流動著,除非是下過大雨否則一天之中河水的流速是不會有明顯的變化,因此野鯉吃餌的時間通常較為固定,大多集中在清晨跟黃昏的幾個時段裡頭,但是從中山橋到宜蘭橋的河段則會受到下游攔河堰水門放水與否而產生顯著的影響。



基本上攔河堰會隨著灌溉水利的需求而調節水門洩水量,這些活動通常會在早上的八到十點鐘之間進行,因此大多時候這個河段的河水水位會因此而降低了大約1尺左右的深度,洩水的結果會加速了這個河段河水的流速,而加快的流速通常會激發水底下魚群覓食的慾望,早晨在中山橋底下釣野鯉的時候也是這個時候最會有野鯉來吃餌。不過這種狀況其實不容易掌握,畢竟我們釣魚人沒有辦法影響水利主管機關決定洩水的時機與水量,也不像潮汐的漲退有一套容易遵循的機制,因此在這個河段釣野鯉反倒是以沒有洩水問題的黃昏較為適合。



河水流速跟釣場水位最容易會受到潮汐影響的是攔河堰下方河段,在開始退潮的時候河水的流速會因此而加快,因此這些河段最佳的釣魚時機通常會是在漲滿反退的時間。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礁溪二龍村的淇武欄河跟冬山河裡頭,我跟Uncle到冬山河上游靠近山區的河段釣野鯉的時候,幾乎都是在開始退潮之後河水流速加快的時候才來咬餌。顯然地,河水的流速會明顯地影響野鯉吃餌的意願與時機。



第二個河川野鯉釣的特色在於河川的野鯉會有聚集棲息的現象,以台語來說就是有「在窟」魚。許多釣魚的書籍都會提到鯉魚有成群回游的日週活動,在一天之中鯉魚群會沿著固定的路徑在固定的時間出現在某個特定的釣點內,因此釣鯉魚的人只要選好路徑上的標點守株待兔,通常都能夠釣到一些目標的大魚。



(下圖:水草邊緣是第二個河段典型的野鯉標點)





可是,坦白說宜蘭河裏頭的野鯉是不是會有這種日週活動我並不清楚,但是我觀察到的現象是河裏頭的野鯉群似乎都會在幾個固定的標點內棲息與活動,魚群的遷移似乎跟季節與覓食活動有比較直接的關係,反而看不到明顯的週期性遷移現象。



舉例來說,在第二個區段裡頭的野鯉通常會在某幾個水草雜生的區域附近出沒,這可能跟該河段深度普遍不深有關,敏感怕生的野鲤會本能性地選擇有雜物隱庇及濃密水生植物的區域出沒,因此在這處河段釣野鯉的關鍵因素在標點的選定與下竿的時機。



在幾處橋墩附近的深水域釣野鯉則必須特別注意到下竿的時機跟河水流速的變化,這些深場裡頭的鯉魚通常體型都不小,因此警戒心與習性都不易掌握與捉摸,這些鯉魚似乎都是在棲息的區域附近活動,一天之中僅僅會來吃幾次餌,通常都是在早晨的八點鐘前後跟黃昏前的一個小時左右。



(下圖:橋墩下方的深場也是野鯉的標點)





在會受到潮水影響的下游河段情形就相對複雜許多,隨著河水流動程度及標點深度的變化,不但魚群棲息的標點區域會不斷地改變,在釣組設計的對應上也必須不斷地隨之調整,因此浮標釣法施展的難度很高,通常都是採用手竿沉底釣法比較容易一些。



釣在窟魚的關鍵秘訣在於是否能夠準確地找到標點,然後持之以恆地集中火力不斷誘釣,不管是在第二個區域的水草邊緣、橋墩下方的深場、還是會受到潮水影響的下游河段,這都是相當關鍵的因素。



~ To be continued ~





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

20080217-釣魚日記-(2/2)

20080217-釣魚日記-(2/2)



在簡單吃過一頓午餐之後,我又趁著這難得無事一身輕的機會繼續下午的釣魚行程,於是開著車又一路來到垃圾場附近的宜蘭河段來釣鱧魚,才一來到河岸邊一看,竟然整個河面都是到處隨波飄流的雜草堆,原本興致沖沖的心情一下子完全地冷了下來。不過我還是不死心地拿出裝備試釣了好一會兒,不過還是一如預期地不斷糾纏到成堆的漂浮雜草,最後我終於決定另尋一處可以安心下竿的釣點。



我開著車沿著堤防邊的道路往上游開去,原本想說只要找到這些漂浮雜草被農人拋棄的地點,就能在上游處尋覓到可以下竿的乾淨水域,結果來到鴨母寮大橋往橋底下的河面一看,整個河面竟然是濃濁的土黃色污水,看來上游福園附近的河案工程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這個時候我也沒有別的選擇,於是繼續開著車來到七賢水門來試釣看看。



(下圖:河面上到處都是飄流的雜草堆,這應該是上游開墾河邊灘地農人的傑作)





七賢水門的兩岸都是高聳的混凝土堤防,因此大多必須站在高出水面兩三公尺的堤岸來拋投釣組,況且這邊因為缺乏茂盛的岸際水生植物,因此泰國鱧魚的數量遠遠不及宜蘭河。通常都必須在橋的上游面匯流處附近比較容易釣到魚,不過這個匯流口幾乎每天都有一些手竿釣客,我若拿著路亞竿到處拋投晃餌肯定會被人海K一頓,因此只得往下游面沿著高聳的堤岸往水門的方向不斷地試探下去。



我在這個地方釣了大約40分鐘左右的時間,不過連一尾鱧魚或是土虱都沒有釣到,反倒是在水門口的堤岸邊緣意外命中一尾斤餘重的野鯉,不過這尾野鯉應該是好奇過來試探性地啄咬軟蟲而被我鉤中頸部下緣,鉤中身體的野鯉倒是真的爆發力驚人,一連幾次的暴衝讓我不得不稍微讓了幾次竿,後來硬是被拉破了鱗片表層而逃逸,只釣上來一個五元硬幣大小的鱗片。



本來想說就收拾裝備回家吧,沒想到收竿的時候竟然才發現昂貴的Shimano竿捲竟然遺失了,我心想應該是遺忘在剛剛的宜蘭河邊,於是為了這個一組兩三百元的竿捲我又開車回到垃圾場附近的宜蘭河邊。來到河邊之後竟然發現原本到處都是的漂流雜草已經完全消失無蹤,剛剛上游汙濁的河水在經過一個多小時之後也還沒有流到這處河段的跡象,因此整個河面竟是乾乾淨淨的理想下竿狀態。



我在找到遺留在岸邊的竿捲之後立刻衝回車上拿了裝備回來釣魚,手錶上的時間已經超過了四點鐘,因此在天黑之前還有大概的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釣魚,我先拿出了捲尾的Tab Tail Grub以及G-Tail Ringed Worm這兩款釣況比較穩定的軟蟲來開場,大概試釣了十多分鐘都沒有來咬餌的跡象,於是拿出泳型誇張的Jerk Bait魚形軟蟲出來,試圖以大幅度的動作及聲響來吸引鱧魚的注意。



(下圖:今天第一尾上鉤的鱧魚)





這一招果然見效,沒多久軟蟲就有被輕輕啄咬的跡象,後來終於來了一個比較顯著的追咬,不過我完全都來不及作合揚竿,只看到河水被鱧魚弄得揚起許多氣泡以及一陣泥霧。果然水底下還是有鱧魚出沒,而且似乎也有來追咬軟蟲的意願,因此我又接連地嘗試了一陣子,不過底下的鱧魚似乎識破了我的把戲,因此就再也不來追咬這尾Jerk Bait。



既然知道今天的鱧魚會有咬餌的意願,而且似乎對於魚形軟蟲比較有興趣,於是我從軟蟲盒裡頭僅剩的幾尾4英吋Power Shad挑出一尾編號146的咖啡色軟蟲,然後繼續在剛剛失手的標點附近誘釣。果不其然,沒多久就來了一記強烈的魚訊,水底下上鉤的鱧魚在淺淺的河岸到處奮力逃竄,或許是因為今天的氣溫上升的緣故,拉力的猛烈程度與持續性都比之前寒流期間的要來得讓人印象深刻許多,我的確是花了一些功夫才將這尾50公分長,體重接近3台斤的鱧魚給撈上岸來。



又過了沒多久,在相同標點區域附近又來了一個鮮明的魚訊,同樣也是一尾相同體形大小的鱧魚被我請上岸來。接著我又在下游側的水草區域邊緣又被追咬了幾次,其中一次失手的揚竿作合還讓水裡頭的鱧魚驚嚇得躍出水面上來,這也是一尾大約3斤上下的鱧魚。在天黑前的一個小時裡頭順利地釣上來兩尾鱧魚,雖然河水在天黑前受到污水的影響而慢慢地變得渾濁了,但是水底下的鱧魚似乎並沒有因此停止踴躍追咬的意願。



(下圖:今天第二尾上鉤的鱧魚)





在回顧今天的釣況之前,要先簡單地介紹一下我最近讀到的一段相當有啟發性的文字,這是由Berkley釣餌實驗室針對Bass如何面對眼前釣餌所作的試驗結果[註1]。Dr. Jones將Bass面對眼前釣餌的反應模式分成四個階段來分析,我擷取部份的英文內容後同時翻譯成中文簡單地敘述如下:



Stage-1: Arousing the Sleeping Giant



Dr Jones在書中寫道,在這個階段當釣餌在Bass的附近出現的時候,通常Bass並不會有立即的明顯反應,雖然Bass的確已經察覺到釣餌的存在,不過並不會立刻就衝出來追咬;Bass對釣餌的存在僅僅會出現一些微妙而不易察覺的反應,像是加快了呼吸的頻率、增加擺動胸鰭及開闔腮蓋的次數、眼睛旋轉巡視的次數變頻繁了等等。雖然從Bass外在行為來看似乎沒有明顯的反應,但是這些細微的動作變化其實顯示了Bass對於附近釣餌的存在的確已經產生心理層面的反應(Mental Response)。



Stage-2: Launching the Search



接著Bass會開始明顯地變得不安焦躁了起來(Restless),然後開始會慢慢地移動並且到處以目視(Vision)的方式巡視四周(Look Around),在這個階段基本上Bass已經從原先的心理層面反應轉移到視覺感官的反應,事實上Bass本身就是視覺能力良好的魚類,因此相當的依賴以視覺的方式來捕食。



Bass依賴視力來捕食食物還關係到捕食的效率,簡單的來說,Bass會以目視的方式尋找食物的位置來源,估計自己與獵物之間的空間位置,決定發動獵殺攻擊的最佳距離,以及判斷食物的種類跟可食性。在這個階段除非Bass本身非常飢餓難耐,否則通常還會進入到第三個階段。



Stage-3: Assessing the Odor



當Bass已經接近獵物並且進入可以發動獵殺攻擊的有效距離內時,通常會有兩種可能的情形發生,第一種情形是直接發動攻擊(Strike),事實上這種情形並不少見。第二種情況則是Bass還會利用其他的感官能力來辨識獵物,其中包括了辨識獵物氣味的化學感官能力(Chemoreception)。



這個時候Bass會緩慢的靠近獵物,然後除了以目視的方式巡視及評估獵物之外,也會以嗅覺來試探獵物的可食用性。此時Bass會決定要繼續追咬眼前的餌食,亦或者是轉頭就離開,獵物氣味的可接受程度會決定Bass是否會繼續追咬餌食。



在Berkley的實驗室裡頭,Dr. Jones觀察到有時候Bass會因為受到獵物氣味的誘惑,而在極度興奮的情況之下對於任何經過眼前的東西都會瘋狂的吞食追咬,包括了鉛墬(Sinker)、浮標(Floats)、空鉤(Hook),甚至於飄落的樹葉(Leave)及上浮的氣泡(Bubble),這也難怪Berkley會在加味軟蟲的領域遙遙領先其他廠商。



Stage-4: Running the Taste Test



在這個階段Bass通常會先試咬看看,如果確認是食物的話才會放心地大口吞下,一般來說會先以鼻尖輕輕地觸碰餌食,或者是輕輕地試咬看看,只要感覺到稍微不是食物的話就會立刻吐出來。在試咬的過程中Bass即便是將餌食一口咬住,通常也不會是立刻就深深吞下,只要發現有異狀就會在大約1/4~1/2秒的時間內立刻吐出,而這個過程通常會是最為關係釣魚成敗的階段。Bass對於食物觸感的敏銳程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在Bass嘴部的內外均佈滿了敏銳的感受器(Receptor),因此輕易地就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到食物的美味(Palatability)跟食用性。



上面簡短的摘要敘述也許沒能夠將原作者的分析傳達得非常清楚,不過對於Bass這種掠食性魚類捕食的模式應該有了初步的分析跟了解,我在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試著將這套模式套用到本地的鱧魚身上,似乎也可以解釋平常鱧魚所表現出來的一些行為及習性。



我觀察到鱧魚其實也會有跟Bass相當類似的反應模式,我曾經觀察一尾在夏天淺水區域棲息的鱧魚,當我把軟蟲丟到這尾鱧魚的附近,然後輕巧地牽引軟蟲從這尾魚面前大約2尺左右的區域通過的時候,原本靜靜地停止在水域中層的鱧魚開始輕輕地移動了頭部,短小的胸鰭加快了前後搖擺的頻率,然後可以看到鱧魚的眼睛開始轉動起來,似乎在搜尋什麼東西似的。



接下來,這尾鱧魚在軟蟲接連幾次通過面前的時候,開始緩慢地向前移動,然後停止在大約1尺半左右的距離專注地注視軟蟲緩緩地通過眼前。這個時候這尾鱧魚並沒有立刻就前來追咬重複通過的軟蟲,只是專心地打量著緩緩游動中的軟蟲。



接著,這尾鱧魚開始慢慢地接近通過的軟蟲,並且以相當靠近的距離悄悄地尾隨著軟蟲,然後在大約不到15公分左右的距離突然快速地發動攻擊,僅僅只是啄了一下然後馬上反身就逃竄回到草叢底下,接著無論我再怎麼誘釣牠就是再也不出現在剛剛休息的區域。



通常以人造的假餌來誘釣鱧魚會有兩種標準的咬餌模式,第一種是在鱧魚活力充沛、掠食意願高、攻擊慾望強的情形下發生的,在這種情形之下,通常鱧魚在上述的第二階段裡頭就會發動攻擊。另一種情形則是發生在追食意願低的低水溫時期,或者是承受極大釣捕壓力的水域,在這種情形下鱧魚會有明顯的第三及第四階段的模式出現。



以我最近一個多月來在寒流天氣裡頭釣軟蟲的經驗來看,即便是外頭的氣溫低到攝氏十度不到,可是水底下好奇心強烈的鱧魚通常還是會受到軟蟲的吸引而前來試探看看,這個時候通常會在淺水域看到鱧魚尾隨軟蟲游動所引起的水面波動,甚至於會從竿先的振動感覺到鱧魚似乎有來輕輕觸碰軟蟲的情形。



(下圖:很少人會注意到鱧魚嘴部前緣這兩個小肉突)





我到目前為止對於鱧魚的嗅覺能力完全沒有任何的概念,也找不到任何相關的資料及訊息,但是從許多釣友習慣以腥臭味十足的雞肝或是雞腸子來沉底釣鱧魚來看,鱧魚的嗅覺應該還是相當的敏銳的。細心一點的釣友應該會發現到泰國鱧魚嘴部上緣其實是有兩個小小的肉突物,這兩個小肉突應該跟生活習性相類似的土虱及鮎魚的觸鬚功能相近,大概就是提供鱧魚感應微弱生物電場或是觸覺的能力。許多時候可以觀察到鱧魚似乎是在以嘴部前緣輕輕碰觸假餌之後就馬上轉頭離開,這種行為似乎跟這兩個小肉突的功能有所關聯。



在第四個階段裡頭鱧魚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常常讓許多釣友為之扼腕不已,我時常遭遇到鱧魚將剛剛才吞入口的軟蟲立刻吐了出來的情形,顯然鱧魚的嘴部構造應該也有相當敏銳的感受器存在。這種情形相信玩雷蛙的釣友最不會感到陌生了,常常剛剛爆水吞咬塑膠雷蛙的鱧魚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嘴裡的雷蛙給吐了出來,這種情形在低水溫期間是特別的明顯。



玩雷蛙的釣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常會採取幾個改變策略,首先會有志一同的改用尺寸稍微小一點的雷蛙,藉著減少雷蛙的大小來增加鱧魚吞餌的深度及揚竿作合的效率,因此早年鱧魚會毫不猶豫大咬的大尺寸美式雷蛙慢慢地被小尺寸精緻的日式雷蛙給取代。



第二個改變策略則是在雷蛙的底部多開一到兩個通氣孔,讓鱧魚在一口咬住雷蛙的時候能夠藉由迅速排氣,以降低雷蛙身體內部的氣壓阻力,並且讓夠讓埋在背部的雙叉鉤更有效率地穿刺出來鉤住魚嘴。



最後一個策略則是大家都會採用硬調性的雷魚專用竿及大磅數的PE線,釣手利用快速反應、強力揚竿作合的方式來跟鱧魚比誰的速度快,只要鱧魚一旦爆水追咬雷蛙就立刻強力揚竿作合。附帶一提的是網路上的雷蛙玩家對於揚竿作合的時機各有見解,有人認為在鱧魚爆水追咬雷蛙之後要多等待個幾秒,讓鱧魚深吞雷蛙之後再揚竿作合,通常成功的機會比較大一些。另一派的釣友則主張要全神貫注地掌握鱧魚攻擊雷蛙的第一瞬間,否則通常鱧魚會立刻察覺到異狀而將雷蛙吐出,反而失去了作合的先機。



事實上,若從Berkley所做的實驗來看,兩種說法的有其依據及適用性,在南部高水溫的環境下鱧魚的攻擊性強烈,因此攻擊雷蛙的動作與意願也相對地明顯,在鱧魚含住雷蛙之後多等個幾秒中其實是有利於雷蛙身體內部的排氣,等到氣體多排了一些後鉤子穿透的程度也會因此大大的增加,於是能夠有效地改善命中的機率。



若是在活力較低的低水溫期或是承受密集釣捕壓力的水域,鱧魚降低的活力與敏感的警覺心將會大大增加上述第三及第四個階段在捕食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一天的釣魚活動之中鱧魚往往只是相當謹慎、輕微地來追咬幾次,通常都會立刻將到口的雷蛙給吐了出來,因此主張要全神貫注地掌握鱧魚攻擊雷蛙的第一瞬間是有其道理及必要性的。



(下圖:低水溫期所釣到的鱧魚有很大的比例是自己被外露的軟蟲鉤給鉤住的)





(下圖:夏季鱧魚的活力好、攻擊慾望強,因此軟蟲幾乎都是被一口給吞下去的)





我在冬天的宜蘭河流域以軟蟲來釣鱧魚也遇到類似的問題,許多時候鱧魚都是試探性地來啄咬我的釣餌,釣軟蟲的釣組通常都是在無法以目視來判斷咬訊的水底下來進行的,因此大多只能以竿先傳來的振動來判斷揚竿作合的時機,很多時候在面對這樣輕微的魚訊其實是來不及立即反應,也很難在第一時間就能成功的揚竿作合。



在面對這樣的困境的時候,我採取了以下幾個因應的策略,首先是採用高彈性、高純度的碳纖路亞竿,利用良好的釣竿彈性來感應輕微的魚訊。此外,必須採用低伸縮率的PE線或是融合線來做拋投母線,伸縮率明顯的尼龍線會遲滯傳遞魚訊的表現,只能在夏天使用利用良好的伸縮率來緩衝夏季大魚暴衝的力道。另外則使用Carolina Rig釣組的效果會明顯優於Texas Rig,這是因為前者的軟蟲泳型較為活潑,鱧魚啄餌的時候釣組的阻力較小的緣故。最後一個改變則是讓鉤尖完全露出軟蟲身體外側,冒著可能掛底的風險來提高鱧魚的命中率。事實上,我最近釣到的鱧魚有相當高的比例是被外露的鉤尖自己勾到的,而並非是我即時揚竿作合才釣上來的,這一點跟夏季鱧魚上鉤的模式及採用的策略完全不同。



以上就是今天釣完鱧魚之後的感想與檢討,提供給大家參考看看。



[註1]:Knowing Bass”,Jones, (Page58~67)







2008年2月19日 星期二

20080217-釣魚日記-(1/2)

20080217-釣魚日記-(1/2)



最近看到Bruce的部落格上在宜蘭河冬釣鯽魚的照片,讓大概快一年都沒有專程去釣鯽魚的我又忍不住手癢了起來,這個季節剛好也是宜蘭河鯽魚群開始聚集到深場的時候,一些平常不太容易看得到的大土鯽魚這個時候會出現在稍有水流的河段裡頭,某些半斤到一斤級的大土鯽魚也會在這個季節裡被人給請上岸來。



最近兩個月我算是相當密集地以軟蟲來試釣宜蘭河各個河段的泰國鱧魚,在這兩三週來寒流來襲的惡劣天候條件下,其實整體的釣況是普遍的不理想,昨天晚上又在暗夜的河岸邊奮力揮了兩個多小時的軟蟲釣組,今天一早實在是累得很想偷懶一下,於是決定換個比較輕鬆容易的方式來釣魚吧。



(下圖:中山橋上的這處河段是熱門的釣點)





早上出門的時候已經超過八點多了,我把許久都不曾拿出來見陽光的河釣裝備匆促地帶上車,然後就來到中山橋上游靠近壘球場這側的河岸邊,隨處找了一處現成的釣座就開始下竿釣起魚來。從八點多鐘開始一直釣到中午的十二點整,這三個小時半的時間我就窩在這處河岸邊,好整以暇地享受著輕鬆愉快的河釣時光。只不過這段時間裡頭我竟然只釣上一尾泰國鯽魚跟一尾五指幅左右的土鯽魚,絕大多數的時間裡頭都只是呆呆地看著河面上不斷冒出的細微氣泡,以及浮標輕輕巧巧地上下跳動著,期待中的大土鯽並沒有踴躍地現身,一直擔心著會突然來襲的野鯉更是從頭到尾都沒有認真吃餌。旁邊一位土鯽之家的聯電工程師接二連三地拉上來大約二十來尾三到五指幅左右的土鯽魚,而我還是懶懶散散地連更換釣組都不太打得起勁來。



儘管如此,還是得將今天的情形說明跟檢討一下:



1.首先,今天的確是個不錯的釣魚天,原本相當寒冷的氣溫已經明顯的回升了起來,難得一見的陽光還曾短暫地露了幾次臉,河面上不斷浮出的氣泡顯示河裡的魚群正在翻掘池底覓食著,這應該是個不錯的釣魚天。



2.我ㄧ開始下竿就顯得三心二意,面對著吃餌素以敏感細膩著稱的土鯽魚,我ㄧ開始還是執意使用了21呎的極硬釣鯉竿,搭配著8磅的尼龍母線以及8磅透連式的碳纖線,魚鉤竟然也是用鯉釣的8號伊勢尼鉤,浮標則是使用自己做的36號馬爾莎木溪流浮標,反正看起來怎麼都不像是對付鯽魚的行頭。



3.我在釣餌的選用上就更加偷懶了,連一點釣鯽魚的伊磨餌都沒有準備,僅僅在前一夜從冰箱裡頭拿出平日就準備好的鯉魚冷凍餌,然後到了現場就加一些爽白餌乾粉就釣起魚來了,這種自製的冷凍鯉魚餌雖然口味還算是相當的不錯,只不過物理性質還是稍微黏稠了一些,因此並不太適合鯽魚吸食鬆散餌料的習性。事實上今天河底的鯽魚群還是有來頻頻來啄餌,只不過可能是餌團太過黏稠的緣故,因此一直都沒有比較明顯正吃上鉤的情況發生,唯一的一尾鯽魚大概是體型還算夠大,因此能夠將軟黏的大餌團一口吞下而被我釣了上來。



(下圖:今天唯二的兩尾魚獲)





4.我選的這處釣點水深大約在7~8呎之間,在超過河心的範圍之後深度陡降到十多呎,因此在河底地形變化的坡坎區域一直都是野鯉出沒的標點,這也是讓我今天一直三心二意著的真正原因,畢竟突然來襲的野鯉群還是讓人不禁血脈賁張難以抗拒。



5.我一直到十點多才終於下定決心更換釣組,然後拿出NFT絕版的18呎中空竿尾鯽魚竿,釣組的部份僅將8磅的碳纖線更換為1.2號,魚鉤則改為角勢鯽魚鉤六號,這下子才終於順利地釣上來今天的兩尾魚獲,只不過這個時候似乎已經是為時已晚,水裡頭的魚群覓食的意願開始明顯降低,而我的浮標從此也就沒有再發生任何明顯的魚訊了。



6.今天河裡頭的野鯉其實還是有來咬餌,只不過這個時候我已經改用了纖細的六號鯽魚鉤,因此在揚竿作合的時候並沒有辦法有效地鉤中魚嘴邊,這群野鯉在11點左右來咬了兩三次,不過我都沒能把握住這寶貴的機會。



Anyway,今天早上偷懶的釣鯽魚活動就這樣草草地收場。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20080216-釣魚日記

20080216-釣魚日記



原本昨天午夜之前就應該回到宜蘭家裡,打算今天一大早就出門去釣魚,只是實在是因為太想念還在淡水娘家作客的老婆跟女兒,於是又拖到今天傍晚才依依不捨地回到宜蘭。當一早得知宜蘭當地是晴空高照的好天氣的時候,心裡想著總算是盼到了一個難得的好釣魚天,只是萬萬沒想到車子才一出雪山隧道口,迎面而來的竟然是淅瀝嘩啦的大雨天,這下子心裡頭的熱度瞬間涼了一大半。



到了晚上七點多鐘外頭的雨勢突然間停歇了下來,於是我隨便找了個藉口出門後,直接就來到宜蘭河邊試看看夜釣的可能性,反正釣魚的裝備老早就擺在後車廂裡頭。我來到宜蘭大橋附近先察看了一下河水的狀況,看起來似乎是可以下竿釣魚的樣子,於是把車停好了以後,拿了傢伙便獨自一個人來到完全無人跡的河岸邊。



雖然早上才剛出過一個上午的大太陽,不過夜裡河岸邊的溫度還是只有大約15度上下,我在慶和橋到宜蘭橋之間選了一處比較平緩乾淨的河段來釣魚,盡量避免在烏漆媽黑的夜裡頭發生掛底的麻煩狀況。大概是之前才下剛過雨的緣故,因此河水的水位比平常大約高個10來公分左右,透過手電筒的燈光來看河水的清澈程度似乎稍微有些渾濁一些,不過既然是夜釣也就毋須計較這麼多了。



在今天所使用的軟蟲釣組上頭,我僅僅是在軟蟲鉤上方的導線上加掛了一個25號的小夜光棒,夜光棒的作用除了希望能夠吸引黑暗水底下鱧魚的注意外,也能夠清楚地知道釣組在黑夜中的拋投路徑及落水點,同時也能夠在收線的時候清楚地看到水面上釣組的位置,避免收線不當意外掛在岸邊的雜物上頭。



夜光棒的安裝方式是先將隨袋附送的透明塑膠套管剪裁出兩個大約半公分寬度的套環,然後將套環穿過釣鉤上方的導線,再將發光的樣光棒以頭尾固定的方式穿過透環。一般來說,我都是將夜光棒安裝在釣鉤鉤柄的位置處,如此一來形成軟蟲假餌的頭部會發光的假象,很容易吸引到黑暗水底鱧魚、鮎魚、土虱的注意。有些時候為了避免夜光棒影響小型軟蟲游動的自然性與活潑性,還可以適當地上下調整夜光棒的位置。



我憑藉著對於附近地形的了解開始在黑暗中拋投釣魚,我夜釣的習慣是幾乎都不打開頭燈或是手電筒的,除非是必要的更換釣組或是掛鉤魚餌,因此通常都是一個人獨自在暗夜的河岸邊像個鬼魅一樣地釣著魚。坦白說在黑夜裡雜草叢生的河岸邊釣魚其實還真的需要一點勇氣,不過最大的危險除了河岸邊地形陷阱之外,應該還是以「人」最為可怕。以前在南寮漁港夜釣的時候最怕遇到飆車族的不良少年跟到處逃竄躲藏的偷渡客,在宜蘭河岸邊夜釣的時候則是會擔心遇到不懷好意的旁觀者,畢竟「人心難測」啊!



不過我通常還是非常的小心,並且盡量不要吸引到別人的注意,除了儘量不要打開任何燈光之外,我通常都是一身全黑的打扮,在暗夜的河岸邊如果不仔細察看的話,還真的會嚇到意外經過的路人。



(下圖:第一尾鱧魚竟然接連來咬了兩次)





開始釣魚沒多久就可以察覺到今天晚上的河岸邊似乎相當的熱鬧,在遠處路燈燈光的反射之下,可以看到河面上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所引起的騷動。我今晚使用在這個河段之前都釣得不錯的ZBC4英寸長環狀軟蟲,才一下竿沒多久就來了一個相當明顯的咬訊,不過在將魚拉出水面的時候竟然意外脫鉤逃逸,這是一尾大約30公分左右的小鱧魚。接著隔沒幾分鐘之後又在相同的區域內來了一個也是相當乾脆的咬訊,這一次我就沒有失手讓魚兒脫鉤逃逸,等到拉上岸之後打開手電筒一照,這尾也是大約相同體型的小鱧魚嘴部的上方有著一個新鮮的傷口,甚至還在泊泊地流著鮮血,原來竟然是剛剛脫鉤逃逸的同一尾鱧魚,竟然不顧傷口的疼痛還來追咬這尾軟蟲,看來若不是真的飢餓難當,要不就真的是這尾軟蟲威力驚人。



又隔沒十多分鐘,一尾體型稍微大上一些的鱧魚竟然追咬軟蟲追到水面上來,當我將軟蟲收捲到眼前3、4公尺左右的岸際邊緣,眼看著螢光色的夜光棒正一點一點地浮出水面的時候,突然間閃過一陣黑影掩蓋掉夜光棒的光芒,這尾40公分的鱧魚就這樣子追咬到水面上來。



從這波寒流來襲之後就已經看不到這樣熱烈的咬況,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頭就來追咬了三次,而且咬餌的激烈程度比起白天真的是天差地遠,完全沒有白天那種輕微異常的龜毛動作,只要竿先傳來追咬的振動,還等不及揚竿作合鱧魚已經將竿先硬是凹了下去,這跟夏季白天的咬況非常的類似,看來夜釣似乎也是克服冬季鱧魚吃餌龜毛的對策之一。



正當我開始要好好地釣胃口大開的鱧魚的時候,背後突然間鞭炮聲大作,河堤上一大群趁著雨停的空檔出來放炮的青少年把整個河岸邊搞得非常的熱鬧,這個時候我隱隱約約知道大事不妙了,果不其然在這種吵雜聲大作的情形之下原本熱烈的咬況完全停止了下來,我不死心地多嘗試了幾處釣點,並且又耐心地多釣了一個多小時,結果還是完全沒有任何鱧魚前來咬餌了。



(下圖:第二尾鱧魚竟然追咬到水面上來,夜釣的咬況明顯好過白天)





從今天晚上的體驗裡頭,我意識到原來鱧魚吃餌所使用的感官並不全然是所謂的目視的方式,平常白天釣鱧魚的時候總是會一廂情願地認為鱧魚是「看到」了軟蟲假餌的存在而來咬餌,因此大多時候會去注意到各種假餌的「泳型」及「動作」表現。然而,鱧魚是真的依賴視力感官來覓食的嗎?以前我的觀念認為鱧魚的視力可以在黑暗夜晚「看到」食物的存在,可是後來許多的經驗似乎說明了除了視力之外,鱧魚應該還是會依賴其他的感官來尋找食物。



釣雷蛙的釣友通常都會選擇雜草密佈的區域來釣鱧魚,許多時候雷蛙是在鱧魚完全都看不到的植物區域上方來跳動,因此鱧魚會意識到雷蛙的存在應該是跟雷蛙所產生的振動及聲響有關。一些市售雷蛙會在後方加掛塑膠製的鬚尾或是金屬旋轉亮片,我原本以為這些裝置是為了要增加假餌在視覺上的吸引效果,可是後來我才越來越覺得產生的波動跟聲響才是吸引鱧魚前來咬餌的主要因素。



我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我注意到我所使用的幾十種軟蟲裡頭,最會吸引鱧魚前來追咬的軟蟲其實並不全然都是泳型最誇張,色彩最鮮艷的那幾款。舉例來說,我釣鱧魚釣得最好的ZBC Curly Tail Grub軟蟲並不是一款泳型誇張、活潑的軟蟲,相反的這款軟蟲在水裡頭其實是非常的安靜,長長的波浪鬚尾只是規律地不斷地翻滾旋轉,可是鱧魚就是很愛來追咬這尾軟蟲。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好幾次河水渾濁的情況下,這尾嚴格說起來並不能夠有效地「吸引」鱧魚咬餌的軟蟲,竟然也能夠從汙濁的河心底層誘釣到大鱧魚,顯然地視力絕對不是鱧魚覓食的唯一感官。



(下圖:ZBC這款環狀軟蟲似乎能夠產生讓鱧魚感興趣的波動效果)





我最近在讀一本專門介紹鱸魚生態習性的書「Knowing Bass」,這本書是貝克力所屬的Pure Fishing集團轄下釣餌實驗室的一位博士Dr. Keith A. Jones的大作,這本書將Bass的習性、生態及解剖學特徵介紹的非常的詳盡。書中特別針對Bass的各種感官構造及功能做了相當詳盡的介紹,其中關於Bass如何在汙濁的湖水中捕食的說明讓我特別感到興趣,原來Bass也能夠在不見五指的渾濁湖水中追食假餌,顯然Bass也必須仰賴除視力之外的其他感官條件,書中就提到包括Bass在內的許多魚種其實都相當地仰賴以察覺聲音及振動的方式來捕食餌料生物,而且更精確一些來說是波動或是振動的頻率內涵,白話一點來說,並不是越激烈的聲響就越能吸引魚兒的注意,許多時候反而是輕微的、細膩的振動,能夠產生會引起Bass注意的低頻率聲響及波動,或許這也能說明ZBC的這款安靜的軟蟲為何能夠吸引河底深處鱧魚出來追咬。



依據我自己實際的觀察,我認為鱧魚也有相當類似的生態習性,鱧魚對於聲音及振動的敏感程度應該不比視力感官來得差,鱧魚的眼睛構造能夠看到的色譜範圍很可能也跟Bass相去不遠吧。截至目前為止我雖然知道鱧魚的確會對某些顏色有所偏好,但是在晃餌過程中軟蟲所產生的波動效果、聲響以及振動的程度,似乎更能明顯地影響鱧魚追咬假餌的意願。



以上是今晚夜釣的一點點感想及心得。







2008年2月13日 星期三

宜蘭河的泰國鯽魚

宜蘭河的泰國鯽魚



大概在4、5年前左右,宜蘭河開始出現了這種當地人稱為「泰國鯽仔」的魚類,剛開始是在中山橋附近河段釣鯽魚及野鯉的時候,漁獲裡頭偶爾會出現幾尾體長在10公分上下的奇怪小魚,當時候只是覺得怎麼河裡頭又出現不明身分的怪魚,畢竟在台灣這種到處都是外來生物的國家,這倒也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



到了大概是2005年左右,這種外來小魚已經成為宜蘭河裡頭的優勢魚種,常常在釣魚的時候會不請自來地來了一大群,這種魚不但非常貪吃而且搶餌的效率奇佳,漸漸地變成了讓我感到頭痛不已的外道雜魚。這種泰國鯽魚的大量繁殖似乎明顯地壓縮了本土鯽魚跟吳郭魚的族群空間,尤其是原本到處都是的小吳郭魚群,在泰國鱧魚的壓制及本種小魚的競爭之下,這兩年來似乎有明顯減少的趨勢,許多原本可以看到大小吳郭魚浮頭棲息的淺水域,現在大多只能看到體型比較大一些的成魚三五成群地玩耍棲息著。



(下圖:這種外來魚種長相其實是非常的討喜)









岸邊流水區水草底下的鯽魚群也比以前少了一些了,雖然凶猛的泰國鱧魚的出現的確讓河裡頭的魚群感覺到壓力,不過從十來年前泰國鱧魚出現在宜蘭河開始,鯽魚群的數量並沒有相當明顯的減少,在靶場附近水流稍為明顯的河段,往年都可以在岸邊的水草底下看到成群大約7~10公分左右的小鯽魚,不過這兩年來這種情形似乎比較少見了,在這些河段裡頭釣魚最大宗的魚獲已經不是從前的鯽魚、溪哥或是也是外來魚種的竹竿頭,取而代之的正是這種「泰國鯽仔」。



(下圖:這種魚喜歡稍具流速的河段,水生植物區域邊緣是良好的標點)





這種「泰國鯽仔」魚其實相當的好釣,我自己的觀察這種魚大多會在稍具流速的河段棲息,在流速比較明顯的河段往往能夠釣到超過20公分的大型魚。淺場的族群數目及規模又明顯大於深場,因此從鴨母寮附近開始一直到中山橋之間水深普遍在3呎以內的淺河段是目前最容易釣到這種魚的標點。



這種魚幾乎什麼釣餌都吃,釣鯽魚的伊磨、釣野鯉的綜合粉餌甚至吳郭魚的冷凍餌一概都來者不拒。釣組的設計也沒什麼好特別說明的地方,反正一般的池釣或是河釣鯽魚的裝備就可以了。我自己的經驗是採用手竿溪釣的裝備釣魚的效率通常比較好一些,以18尺的溪釣手竿或是長節鯽魚竿,搭配1.0號的單鉤或是雙鉤子線的釣組。鉤子的種類無須太過傷腦筋,一般釣鯽魚的鉤子就不錯用了,鉤子的大小從袖型4號開始到10號都可以使用,我自己釣野鯉用的9、10號黑色伊勢尼也常常正吃上鉤,反正這種魚就是貪吃的很。



(下圖:釣野鯉用的9號黑色伊勢尼照樣正吃上鉤)





這種所謂的「泰國鯽仔」其實是原產於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尼,學名稱為PUNTIUS ORPHOIDES的一種鯉魚科(Cyprinidae)的小魚,正式的英文名稱稱為Javaen Barb,翻譯過來的話應該稱為「爪哇魮」,台灣魚類資料庫提到曾經在2006年4月12日在宜蘭頭城附近的北門溪採到樣本,本地的學者稱之為「類無鬚魮」。這種魚在原產地的馬來半島及湄公河流域地區主要以小溪流(Small Stream)、運河(Canal)以及沖積平原(Flooded Plain )的溝渠為棲息地。這一點也與宜蘭河棲息地的現況相當符合,或許也能解釋這種魚為何能夠在宜蘭河棲息的如此良好的緣故。



(下圖:網路上的本種魚類檔案照片,資料來源http://www.jjphoto.dk/fish_archive/a_intro204.htm)









我除了在宜蘭河有多次釣獲本魚種的經驗之外,也曾經於去年在頭城金面溪釣到一尾本種小魚,至於在二龍村的淇武欄河或是冬山河裡頭是不是也有本種魚類的族群這我就不知道了。這種魚在原產地的最大體長可以長到25公分左右,我在宜蘭河曾經釣過的最大體型大概也是這個數字,不過宜蘭河所產的本種魚類肥滿程度相當高,許多上鉤的魚獲都有肥碩的體態,掙扎的力道的表現也不算太差。



(下圖:去年我在頭城金面溪釣到一尾小魚)





(下圖:頭城金面溪的棲息地)





至於這種魚類到底是從何而來,其實也是問不出個所以然來,目前宜蘭河裡頭的溪哥魚類除了原產的丹式鱲之外,其餘的兩種魚應該都是上游尚德村一處養殖場所流放出來的,前幾年一度相當興盛的竹竿頭及溪流石斑應該也是循相同的方式流放到河裡去的。



至於本種魚類到底是循著怎樣的路徑來到宜蘭河裡頭的,坦白說本地的養殖業者應該有最大的嫌疑,基本上這種「泰國鯽魚」跟各地水族館裡頭所販賣的泰國鯽魚是不同的魚類,我也不曾在各地的水族館裡頭看到這種魚類在販售。如果只是個人養殖之後放生的話,基本上其數量是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形成如此龐大的族群規模,只有商業性的大量繁殖才有可能造成這樣的結果。事實上宜蘭河這幾年出現的「藍寶石」慈鯛魚,應該也是水族養殖業者在市場退燒之後大量放生到河裡所形成的結果。



大量外來魚種的不當放流其實會對本地的原生魚種造成相當巨大的生存壓力,像是目前到處都是的泰國鱧魚,事實上幾乎已經將原生台灣鱧魚的棲息範圍給逼到僅剩少數的封閉水域。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宜蘭的茣荖坑溪完全都是丹式鱲溪哥的天下,沒想到不明人士從外地移植進來的馬口魚竟然會在短短的兩年內取代溪哥成為唯一的優勢魚種,也是一個相當典型的例子。





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溪釣苦花魚的誘餌

溪釣苦花魚的誘餌

過年的這幾天我看到擺在供桌上的年糕的時候,突然回想起十多年前沉迷於溪釣苦花當時候的一件趣事,我這樣說起來似乎有些讓人摸不著頭緒似的,到底神明桌上的年糕竟然會跟八竿子打不上邊的苦花魚扯上什麼樣的干係?

原來當年自己為了克服如何在湍急的溪水之中,能將成群的苦花魚誘集到標點裡頭來垂釣的這個難題,曾經花盡腦汁想過無數個千奇百怪的點子,結果這個難題在Uncle巧妙的指點之下竟然找到一個還算令人滿意的解決對策。

20080209-釣魚日記

20080209-釣魚日記



早上出門釣魚的時候萬萬沒有想到清晨的低溫竟是如此的令人難受,誠如氣象報告所說的這大概是今年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我在天剛亮的時候來到宜蘭河邊準備繼續不屈不撓地試釣鱧魚,沒想到才走出車外就感覺到一股冷冽的寒意迎面而來,雖然我天生就是不怕冷的燥熱體質,加上一身密不透風的防寒Gore Tex雨衣,原本以為應該能夠輕鬆地抵擋寒風的侵襲,卻沒想到清晨的寒冷還是如此地讓人難以消受。



雖然接連地槓龜了兩個早上,但是我心裡頭對於河裡頭的鱧魚為什麼會突然間停止吃餌這件事情實在是非常的百思不得其解,於是還是決定在這樣寒冷的天氣下再出門來釣鱧魚,倘若今天能夠順利地釣到任何一尾鱧魚的話,至少能夠說明了寒冷的天氣應該不是造成這幾天鱧魚完全不來咬餌的主要原因。



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來到最不可能會釣不到魚的垃圾場附近的河灘來釣鱧魚,結果在半個多小時的不斷地試探之後,竟然還是完全沒有任何鱧魚來追咬軟蟲的跡象,整個河灘邊完全看不到任何鱧魚的蹤跡,看來這下子是沒有任何釣到魚可能了。



我接著開車繞到中山橋下方的壘球場附近河段繼續來釣鱧魚,橋底下的河段是宜蘭河在攔河堰以上最深的區域,在靠近市區這側的橋墩附近河水的深度大約有20尺左右,而我今天所選擇的對岸區域也有將近七、八尺的水深。我想要知道上游區域的鱧魚群會不會因為寒冷的緣故,而來到這些河水深度極深的河段來避冬。



為了克服河水深度及流速的影響,我採用了大約10尺長度的碳纖導線,藉著高比重及切水性來幫助軟蟲加速下沉至河底,並且使用了1.5~2.0錢的中通圓鉛增加下沉的重量,並且幫助軟蟲能夠保持在適當的深度來巡弋晃餌。我在橋墩上下游各個標點裡頭又嘗試了大約2個小時的時間,結果跟上游淺水域一樣完全沒有任何來追咬軟蟲的跡象。



在使用的軟蟲方面,除了昨天挑選的幾款軟蟲產品之外,我還特別選用了幾款裙尾擺動活潑、色彩鮮豔的魚型軟蟲,希望能夠吸引蟄伏在深場的鱧魚前來追咬,只不過我的這些努力似乎都還是完全地沒有任何的效用,從三個小時的不斷試釣的結果還是沒能釣到任何的鱧魚。



於是,在四天裡頭我一連槓龜了三個早上,除了除夕那天早上鱧魚有來試探性追咬軟蟲之外,昨天跟今天則完全沒有任何追咬的跡象發生,看來水底下的鱧魚真的是完全停止了吃餌的活動。



經過了這三天的試釣之後,可以明白鱧魚似乎會有停止吃軟蟲假餌的現象存在,以目前的結果來看,天氣寒冷應該會是最有可能的因素,至於會不會還有季節性的因素存在,恐怕還需要再持續觀察一陣子才能確認。不過到底這種現象是只發生在我所釣魚的宜蘭河段附近,還是同樣地也發生在附近其他的河段或是野塘水域,似乎也是一個值得思考及探究的問題。



面臨這樣的困境到底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鱧魚前來追咬軟蟲假餌?或許採用其他能夠發出聲響的水面系雷蛙或是旋轉金屬亮片假餌,對於低水溫期的鱧魚會有比較好的吸引效果,不過因為沒有使用這些假餌來作對照組比較,因此也無從知道其功效如何。





20080208-釣魚日記

20080208-釣魚日記



這兩天來雖然表面上是忙碌著打點過年的大小事情,但是心裡頭卻不斷地思索著該如何解決前天早上在靶場附近的河段面臨到鱧魚吃餌異常刁鑽的困境,於是在今天大年初二的一大清早,我刻意選在相同的時段裡回到這處釣場來嚐試看看是不是還有相同的情形發生。



早晨的天氣狀況跟前兩天的情況基本上大致雷同,除了天空下雨的情形比前天明顯之外,河水的水位也比之前還要再高漲一些,因此河岸邊的水生植物淹沒在水面下的情況又更加顯著了許多。氣溫的部份則感覺不到比較明顯的變化,大約都是在攝氏15度上下,陰霾的天空也看不到任何陽光可能露臉的跡象。



為了能夠有效地看到期待中的效果,因此我今天僅針對前天試探過的釣點再一一地探釣過一次,此外,為了節省不必要的試驗時間,我在軟蟲的選擇上特意挑選幾款有多次釣到鱧魚紀錄的軟蟲假餌,包括了ECOGEAR的Power Shad以及Grass Minnow、ZBC的Curly Tail Grub以及Ringed Worm、BassProShop的Jerk Shad等等,無非是希望能夠以最簡單有效率的方式,來確認水底下的鱧魚是不是完全停止追咬軟蟲的活動力。



就結果來看,我從早上的七點半左右一直試探到九點半的兩個小時裡頭,不但沒有順利釣上來任何的泰國鱧魚,甚至連前天至少都會來試探性追咬的現象,竟然連一次都沒有發生過,簡單地來說,似乎該釣場水底下的鱧魚完全停止了任何的追食活動力。



在這段釣魚的期間裡頭,我為了弄清楚鱧魚到底是完全停止吃餌的現象,還是集體離開原先棲息的淺灘區域,我還花了一些時間特意地針對幾處深度較大的河心區域進行試釣,並且還往這處河段上游的幾處釣場去試釣了一陣子,結果在這段一百多公尺的河段裡頭,包括了淺灘區、水生植物底部、水中障礙物周邊以及河心深場等等可能提供鱧魚藏身的標點,竟然連一點最基本的咬況都沒有發生。除此之外,也完全沒有看到任何鱧魚浮出水面換氣,或是在淺灘區出沒進出的跡象。



在大約十點鐘左右我決定到下游垃圾場附近的河灘區域去嘗試看看,在這處夏季裡頭鱧魚會成群出沒的釣場裡,我又以各種軟蟲試釣了大約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結果竟然也是完全看不到任何鱧魚出沒的跡象。



(下圖:今天早上這些鱧魚平常棲息出沒的釣點竟然完全都沒有任何的咬況)





這下子可真的是難倒我了,坦白說今年冬天是我第一次如此密集地在低水溫的天候條件下釣鱧魚,從前幾年基本上都是在水溫比較理想的春夏季節釣鱧魚,因此我對於今天這種情況是不是季節性的因素使然,或者是其他我所不能理解的條件所造成的結果,其實我是完全沒有任何概念的。我曾經從日本釣鱧魚的雜誌文章上頭知道,日本當地的鱧魚在冬天會有蟄伏在池底休眠的現象,不過這種冬眠的現象是不是也會同樣地發生在亞熱帶的台灣本地,坦白說我真的也不知道。



從12月入冬天氣開始明顯變得寒冷以來,宜蘭河裡頭的鱧魚基本上並沒有完全停止進食的現象,即便是之前幾次寒流來襲的時候,鱧魚的活動力跟攻擊慾望儘管明顯不如高水溫期間,但是或多或少都還能順利地釣到一、兩尾鱧魚。即使淺灘邊的鱧魚因為天冷的關係漸漸地往水草根部及深處遷移,然而在河心深場週邊多少也都還有間歇性的追食軟蟲的跡象,像是這幾天幾乎完全停止進食及現象倒還是第一次注意到。



日本方面的文獻提到在一年之中鱧魚會有兩個時期不會來追食假餌,一個是前面提到的低水溫休眠時期,一個則是進入春天的求偶繁殖季節,鱧魚會為了傳宗接代的大事而對眼前的假餌完全視而不見。不過後者應該不是這幾天鱧魚活動力低落的原因吧,畢竟此刻應該也還不到春暖花開的求偶季節。



不管如何,我今天的確都沒能夠吸引任何鱧魚來追咬軟蟲,為了能夠捕捉到鱧魚異常細微的啄餌訊息,我還特別在釣組上做了一些的調整,包括使用纖細一些的10磅碳纖線作為前導線,以及搭配1錢左右中通活動丸鉛的Carolina釣組,透過盡量減低鱧魚咬餌時候產生的阻力及異樣感來提高中魚的機率,只不過這些努力完全得不到任何鱧魚的青睞。



儘管經過兩天的努力試探後得到相同的釣果,不過還不能因此斷言天氣寒冷就是造成鱧魚完全停止吃餌的因素,應該還是要再多嘗試個幾次或許才能更清楚地明白這種現象與成因。







2008年2月7日 星期四

20080206-釣魚日記

20080206-釣魚日記



今天是這一個多月以來第一次出門釣鳢魚連一尾魚都沒能釣到,雖然天氣條件及河水的狀況都還算得上是不錯,不過河裏頭的鳢魚吃餌的狀況非常的謹慎小心。



我在早上七點半左右來到宜蘭河靶場附近的河段來釣鳢魚,早晨的天氣的狀況其實應該是相當的理想,雖然昨天下午下過一場雨,不過到了今天早上除了天空沒有放晴之外,氣溫也還不算得上是寒冷,原本冷冽的東北季風也停歇了下來,河水的清潔程度也不太差,僅僅因為昨天下過雨的緣故因此水位比平常高漲了一些,不過淺灘區域僅看到一些覓食的吳郭魚群,並沒有看到鳢魚出沒的跡象。



我從七點半釣到早上十點鐘才收竿,兩個半小時裡頭前後試過了五處釣點,期間來了六、七次輕微的咬訊,不過實在是太輕微的緣故,因此連揚竿作合的機會都難以掌握,於是也都沒能釣到任何的漁獲,不過即使是連一尾魚都沒有釣到,還是應該再仔細的回顧與檢討,作為以後改進的參考。



下圖一是一開始下竿的釣點,水生植物區中間的乾淨通道是常常釣到鳢魚的標點,不過今天僅僅在右側植物區邊緣來了一個輕微的咬訊。下圖二則是圖一右側水生植物區的近照,除了在剛剛提到的左側區域出現咬餌的跡象之外,該區域右側靠近河心的邊緣地帶今天也來了兩次的咬訊。出現咬訊所使用的軟蟲包括上禮拜釣到魚的西瓜綠色環狀軟蟲之外,也包括那尾常勝軍的Curly Tail Grub,除此之外,Jerk Shad及其他的軟蟲都沒有出現咬訊。



(下圖一:中間乾淨的通道是鳢魚標點)





(下圖二:幾乎被河水淹沒的水生植物邊緣底下有鳢魚出沒)





後來我又換到下游20公尺處的淺灘區釣魚,一樣是沒有任何的咬訊發生,接著我回到上游一處水生植物所圍繞成的河灣釣場(下圖三),這處釣場右側的水草邊緣是常常釣到鳢魚的標點,不過今天完全沒有任何的魚訊,反而是在近岸處的腳白筍枯枝根部出現一次追咬的情況,左側水生植物延伸區域邊緣則出現另一個咬況,不過這兩個咬況都是試探性的啄咬,依然沒有辦法及時揚竿作合。



(下圖三:這是這一帶鳢魚最多的標點之一)





我在九點左右繼續往上游一點的菜園區域前進,來到瓜棚前方的這處取水口繼續釣魚,釣座的下游面是一處枯萎廢棄的腳白筍田(下圖四),腳白筍田靠近河心的邊緣是一個水底坡坎,這裡是夏天鳢魚常常吃餌的標點,不過今天試了幾次都沒有任何魚而上門光顧。



釣座的上游面在瓜棚的前方有一處凸出水面的障礙物,障礙物與河心之間的通道是釣鳢魚的標點(下圖五),不過今天依然沒有任何鳢魚出來追餌的跡象。此外該處釣場的河心區域也是鳢魚會出沒的標點,因此通常我都會將軟蟲丟到對岸的淺灘區,然後逆著河水牽引軟蟲通過河心底層,常常能夠吸引到鳢魚來追咬軟蟲,不過今天這個策略也完全失效了。



(下圖四:枯萎的腳白筍根部有鳢魚藏身其中)





(下圖五:水生障礙物週邊也是不可放棄的重要標點)





我在收竿前大約40分鐘左右來到再上游一點的一處菜園,菜園左側瓜棚前的水芙蓉底下是大鳢魚藏身的區域(下圖六),通常我會將軟蟲投入上游的河心邊緣,然後將軟蟲沿著水芙蓉區域邊緣的河底徐徐前進,以吸引藏身底下的鳢魚衝出來咬餌,這裡是這一帶我最常失手的標點,因為底下的鳢魚體型不小而且相當的凶悍,常常在衝出咬餌之後立即反身鑽入水草深處,一不小心不是脫鉤逃逸,要不就是被鑽入水草底層而以掛底收場。



(下圖六:瓜棚前的水芙蓉底下是大鳢魚藏身的區域)





這處標點以ECOGEAR的Power Shad軟蟲效用最好,因此我在這裡拿出了僅剩的幾尾Power Shad出來撐場面,果然底下的鳢魚還是忍不住出來追咬了一次,不過還是輕微的難以即時揚竿作合,僅僅看到水面上浮起了鳢魚攪動池底產生的氣泡。我後來又換上來幾款在低水溫期效用不差的軟蟲,不過從此就再也沒有其他的鳢魚前來咬餌,最後到了10點鐘收竿回家都沒有釣上來任何的鳢魚。



我把今天遭遇到的問題及吃餌現象簡單綜整如下:



1.今天的鳢魚吃餌的確是非常的輕微,雖然警戒心極強不過對於軟蟲還是會感到興趣,只不過通常都是試探性輕輕地追咬一下,而且立刻就失去繼續追咬的興趣。



2.今天鳢魚會感到興趣而來追咬的軟蟲只有三種,分別是西瓜綠色系(Watermelon Seed)環狀軟蟲、Curly Tail Grub以及ECOGEAR的Power Shad軟蟲,其他的幾種效用不錯的軟蟲像是Jerk Bait以及Mister Twist的Grub都沒有獲得本地鳢魚老兄們的青睞。



3.今天鳢魚吃餌的區域通常在非常接近水草或是障礙物根部的區域,軟蟲貼近底層游動的效果比較良好,這似乎說明了今天鳢魚似乎都是在底層蟄伏棲息著,或許也是活動力及攻擊性都比較低落的緣故。



4.我使用了10磅的Berkley Vanish碳纖線作為導線使用,配鉛的部分由原來的6B+5B最後修正為2x6B+5B,藉此讓軟蟲能夠有效地貼近河底游動。



以上是今天釣不到魚的檢討與回顧。









2008年2月5日 星期二

20080202-釣魚日記

20080202-釣魚日記



在下過一陣子惱人的冬雨之後,今天一早宜蘭的天空竟然是澄澈的讓人驚嘆的海藍色,橫亙在平原北方的雪山山脈被連續幾天的雨水清洗得分外的青翠鮮綠,暖暖的陽光緩緩地灑落在潮溼的地表面上,在清晨寧靜的地平面上升起了一層薄薄的水霧,這是冬季裡難得的好天氣。



只是一大早就帶我老媽出門買辦年貨,在清晨人潮擁擠的早市等待的空檔裡頭,我不斷地在心裡頭盤算著今天到底該到哪裡去釣魚,本來最近的計畫是要到冬山河以及梅花湖附近的幾處釣場去釣鱧魚跟Bass,只是沒想到上個禮拜Uncle竟然會在家裡意外摔傷了肋骨,只要稍微咳個嗽就會痛到眼淚直流,更別說是要揮竿拋投這種大量用到腰部肌肉的動作了,因此只得乖乖地在家裡休養傷勢。



在陪老媽買了年貨之後,我還得利用這難得的好天氣把家裡的鋁窗及紗網好好地清洗了一次,因此又繼續馬不停蹄地忙了兩個多小時,等到所有的事情完全搞定終於可以出門釣魚的時候,已經是上午的十一點多了。



為了把握著短暫的釣魚時間,我臨時改變計畫來到宜蘭河靠近宜蘭大橋附近的河段來釣魚,這個河段的地形幾乎都是水深在2~3尺之間的平坦水域,水底下的障礙物並不算太多,河面的寬度大約都在20~30公尺之間,河岸邊雖然長有還算茂盛的蘆葦叢,但是由於坡度相當和緩的緣故,因此水生植物底部並沒有太多能讓鱧魚藏身覓食的空間。在這一帶棲息的鱧魚通常會在靠近岸邊的淺灘區域活動,特別是地形稍有變化的河底,或是有明顯水底障礙物的周邊區域;天氣好的溫暖季節鱧魚會三五成群大膽地在極淺的灘岸曬太陽,水溫低的陰雨冬季則會遷移到靠近河心的區域,有些時候甚至於會完全消失在這段水域裡頭。



(下圖:宜蘭河岸美麗的風景非常的舒適宜人)









我最近一個多月來釣鱧魚的活動基本上是朝著三個目的在進行的,第一個目的是想要更清楚地知道在低水溫季節裡宜蘭河的鱧魚棲息的區域及覓食的行為,因此我特意在惡劣的天候下來到不同的地形標點內試釣鱧魚,希望能夠透過比對及歸納的方式找出一些有用的訊息。



第二個目的則是密集地測試各種軟蟲假餌對於鱧魚的吸引效果,特別是在食慾不振的低水溫時期更能看出不同軟蟲的效果差異,因此我每趟出門釣魚都會帶許多不同種類、色系的軟蟲來試驗,密集地針對特定標點裡頭的鱧魚群試驗各種軟蟲的功效,截至目前為止雖然已經獲得了不少有用的訊息,不過要將我手頭上堆積如山的各式軟蟲全部測試完畢,坦白說實在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情。



第三個目的則是不斷地練習如何在障礙物密佈的水域及深場裡頭來釣軟蟲,這是因為通常以軟蟲釣鱧魚都會選擇釣組容易操控、不易掛底的淺水區域來進行,事實上在大多數可以釣鱧魚的季節裡頭,鱧魚也都會在這些淺水域周邊活動,因此,不管是在湖岸區域或是河灘邊,通常都會有志一同地選擇這些淺場來釣鱧魚。可是鱧魚這種掠食性強烈的生物基本上是喜歡在水草雜生、障礙物密佈的區域內活動,許多體型龐大的大鱧魚特別喜歡在這些區域出沒。



在這些障礙物極多的標點內釣鱧魚,通常還是以水面系的雷蛙一類的假餌容易施展、效果比較良好,若是要以潛行水底的軟蟲假餌來誘釣棲身底下的大鱧魚,則在操控軟蟲的手法及技巧上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熟練及細膩度。此外,在靜止水域的湖泊區域與河水不斷流動中的河川中釣軟蟲,在許多技巧及釣組細節上還是有所不同,因此,我最近特意找了一些障礙物極多的深水域釣場來練習軟蟲。



(下圖:宜蘭河岸清澈乾淨的河水,在這裡釣起魚來是非常的享受的事情)





今天開始釣魚的時候正吹著強盛的東北風,雖然宜蘭當地是如此晴空高照的好天氣,但是聽說台北市區是下著滂薄大雨的壞天氣,因此看起來似乎隨時有變天的可能。我從幾天前才拿到的十多款新式軟蟲中挑了幾款出來試用看看,這批軟蟲主要有雙尾蠕蟲(Double Tail Grub)、環狀蠕蟲(Ringer Worm)、拍擊尾型軟蟲(Flapp’n Tail Worm)、蟋蟀(Cricket)軟蟲、以及一些其他新出品的軟蟲產品。



在這處釣場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頭我總共釣上來兩尾體型不大的鱧魚,全部都是來吃一款綠色的環狀蠕蟲(Ringer Worm)上鉤的,其他的軟蟲效果似乎並不顯著。我所採用的釣魚策略還是以河心到岸際之間區域為主要晃餌區域,因此是將軟蟲拋投到超過河心的距離外,然後沿著河底讓軟蟲通過幾處有障礙物的區域附近。軟蟲在通過河心附近的河底之後,只要有鱧魚的存在的話通常都會好奇地靠近來試探軟蟲,竿先會因為鱧魚試探性的追咬而有輕微的抖動發生,這個時候要放慢軟蟲游動的速度,並且增加幾次抽動性的晃餌動作,如果底下的鱧魚對於使用的軟蟲有興趣的話,緊接著就會一、二次輕微但是清楚地頓了一下,這個時候就要配合揚竿作合的動作,否則除非是鱧魚自己被魚鉤鉤到或是食慾大開,否則大多數的情形會放開軟蟲然後游開,經過幾次相同的情形之後這尾鱧魚就會失去對軟蟲繼續追咬的興趣。



(下圖:在宜蘭大橋附近釣到的兩尾鱧魚)









早上陽光相當的耀眼明亮,近岸處的河底狀況因此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但是我沿著河岸從慶和橋往宜蘭橋一路沿岸巡視,都沒有看到岸邊有鱧魚浮出水面換氣休息的現象。我選擇的這幾個標點內的障礙物並不容易掛底,除了幾個當地捕魚人「放滾仔」留下來的竹竿周邊必須額外留意之外,通常都能夠順利地晃餌通過。幾個比較明顯的魚訊都是發生在靠近岸際大約3~5公尺的區域,這大概是河底深度開始變化的地帶,這顯然跟我原先的預期相同,今天的鱧魚其實都是潛伏在河心附近。



過沒多久東北季風開始增強了起來,我站在逆風側釣魚的難度變得更高,接著天空開始烏雲密佈,氣溫似乎一下子陡降了下來,原先只穿著長袖迷彩上衣的我開始感覺寒冷了起來,本來還想繼續硬撐下去釣魚,不過後來實在是風勢太大,再加上鱧魚突然間停止了追餌的現象,於是我決定收拾起裝備回家拿防風雨衣後再出來繼續釣魚。



我在返家拿了防風雨衣之後,原本陰暗的天空竟然又繼續地放晴了起來,並且原來相當猛烈的東北風竟然完全地停歇了下來,我開著車來到上游的鴨母寮附近一座大橋的下游面繼續釣魚,這是一處急流之後所形成的開闊河槽地形,河水的深度大約在4~5尺之間,整段河槽區域大約綿延了七、八十公尺左右,我幾個禮拜前曾經來這裡試釣過一次,不過當時候並沒有釣到什麼魚,因此今天特別再來這裡練習一下流水深場的軟蟲技巧。



(下圖:宜蘭河上游的河槽區域河段)





我在釣組上頭針對明顯的流況做了一些調整,首先換上了長度大約在10呎左右的碳纖導線,藉此降低水流對於水中釣線的影響,第二在配重上也增加了大約6B的重量,藉此來克服不同水層的流速差異。在拋投策略上我採取兩種模式來試驗,第一種模式是將釣組拋投到45度方向下游測的對岸邊,然後將軟蟲逆流牽引通過河心底層。第二種模式是以近岸的河槽邊緣作為誘釣點,該處河槽的邊緣是急劇陡降的坡坎,根據我的觀察認為鱧魚應該會躲藏在坡坎的根處底部。



第一種策略並沒有釣到任何的鱧魚,不過第二種策略在持續誘釣了幾回之後就出現幾次輕微的試探性追咬,追咬的位置的確就發生在我預期的坡坎根部區域附近。過沒多久果然來了一記輕微但是清楚的咬訊,我立刻反應性地揚竿作合,結果釣線馬上被大力扯下並且立刻往河心區域狂奔,我硬是用力撐住釣竿來控制鱧魚的奔勢,結果在眼前水底下的鱧魚竟然表演了一連串的翻滾動作,然後釣線突然一鬆,竟然脫鉤而去了。



這尾鱧魚在水流明顯的深場上鉤的力道跟拼勁果然與淺場鱧魚明顯不同,這種翻滾式掙脫魚鉤的現象也的確非常的有思考的空間,不過終究還是鱧魚道高一籌,第一回合的交手算是我敗下陣來了。



在此之後這處標點內的鱧魚就再也沒有來吃餌了,不過這次的經驗讓我對於如何誘釣河槽區域的鱧魚,則又獲得新的體驗與心得,慢慢的也能夠掌握到如何在水流效應顯著的區域釣軟蟲的要領。



(下圖:今天的第三尾鱧魚)





後來的一個多小時我沿著河岸繼續往下游探釣,然後在一處菜園前緣的淺灘區又以中午釣到兩尾鱧魚的相同軟蟲釣到今天的第三尾鱧魚,使用的技巧與咬餌的模式跟稍早之前發生宜蘭橋附近的情形雷同。今天帶過來試驗的軟蟲當中以這款綠色的環狀蠕蟲(Ringer Worm)效果最好,三尾鱧魚都是以這款軟蟲釣上來的;其他的軟蟲除了其中的一兩款有輕微追咬的現象之外,並沒有相當顯著的咬訊發生。原本極為看好的Double Tail軟蟲竟然都沒有受到鱧魚的青睞,的確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種軟蟲在夏季的淺灘都有不錯的咬況,竟然在低水溫期都沒有明顯的效用。



(下圖:今天三尾鱧魚都是咬同一款綠色的環狀蠕蟲(Ringer Worm))













此外,我在河槽區域用的是之前都釣得不錯的西瓜翠綠色的Big Tail Grub軟蟲,這款軟蟲對於深場的鱧魚效果一直都不錯,有趣的是前面提到的環狀蠕蟲(Ringer Worm)跟這款Grub同樣都是西瓜綠色(Watermelon Seed)塗裝,似乎鱧魚對於這種色系的軟蟲有偏好。此外,我也使用幾款Jerk Bait軟蟲來試釣,不過都沒釣到任何的鱧魚,顯然地,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鱧魚似乎對於軟蟲的偏好也有所差異。



以上是今天的釣魚回顧心得筆記。



(下圖:宜蘭河堤黃昏的夕照風光)



















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淺談野鯉釣-Carp Fishing

淺談野鯉釣-Carp Fishing


最近幾年日本國內興起了一股釣野鯉的熱潮,許多原本就是釣魚熱門地點的水域像是「霞之浦」、「利根川」等地,都出現大批專業的「釣鯉人」,同時全國各地也陸續出現許多鯉魚釣友組織,並且透過舉辦釣魚競賽活動的方式大力推廣野鯉釣的風氣。此外,市面上也出現許多釣野鯉方面專門的書籍及雜誌,各大釣具製造廠商更順勢推出多款專門的野鯉相關釣具,像是Daiwa及Shimano也在2002、2003年開始推出了幾款專業的鯉釣專用甩竿。

事實上,鯉魚釣活動在日本本地的歷史應該已經相當的悠久,從一些早期翻譯過來的日文釣魚書籍裡頭就已經有專門介紹釣鯉魚的釣組及技巧的敘述,不過這些早期的傳統釣法不外乎就是置底浮標釣或是吸入式釣組的甩竿釣法等等。多年來市面上看得到的專門鯉魚釣餌也不外乎是一些像是「青鯉」、「三色鯉」、「鯉將」,或是自行調配的蕃薯餌泥等傳統鯉魚釣餌。